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近两年来的层出不穷的"房地产新政"给房地产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震撼.房地产企业如何应对呢?尝试为云南省房地产企业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系列的“房地产新政”,是中央针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暴涨实行的一种干预手段,这种干预手段的实施具有经济法学和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支撑.文章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暴涨的因素,并从经济法学和经济社会学视域对中国“房地产新政”进行评析,以便更全面、深刻、细致地把握新政的内涵及其意义,以期达到共识.  相似文献   

3.
结合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使用SWOT法对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房地产新政下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四点建议:理性定价、做好产品品质、发展商业地产、多渠道筹措资金。  相似文献   

4.
自2005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八条)以来,在房地产行业的管理领域新政频出,新举纷纷亮相。 新的政策在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和稳定市场、稳定人心上已初见成效。新政以人为本、奖限并举。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历史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尽管"新政"因拯救美国经济成效显著而被经济与学术界主流认同,但纵观"新政"时期系列经济振兴措施的制定、内容、实施及后果,结合黑人产业工人在"新政"时期的艰难境况,不难发现"新政"耀眼光环下难以抹除的阴影,黑人产业工人的利益缺失是工业"新政"施行的推进剂。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新政对市场的影响已越来越清晰。在这种形势下,认清房地产市场应对调控政策相关内容的反应是我们当前的主要工作,而如何正确梳理这些现状,也将是政府相关部门下一步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何种调控手段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江海纵横》2010,(1):32-32
楼市调控新政四大亮点引关注 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其中有四大亮点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8.
2005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在此背景下,武汉市土地市场仍然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持续健康发展态势。文章首先阐述了“房地产新政”出台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在正确领会产业政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形势下武汉市土地市场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晚清"新政"被历史学家视为晚清政府收效甚微的最后尝试,但"新政"对于清朝本身和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显然有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清政府运用了一系列"技术"来塑造自己一个新的形象。本文通过对广东汕头和嘉应的城市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当时除了社会动员外,政府行为也举足轻重。在"新政"教育改革中,不仅地方的"精英行动主义"获得了更多的控制,各级政府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通过教育数据的采集,从知县到学部,政府已经建立起一种即便不完美,但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形象。这正是各级政府一直追求的目标,也为以后的政府建设打下了基础。由于清朝不久后覆灭,这些成就并未得到充分关注。当然,"新政"的教育改革,并不都取得了成功,广东东部地区事例显示,"新政"的教育改革可谓忧喜参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城市间的"抢人大战"越来越激烈,本文利用70个大中城市的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人才新政对房价波动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能够带动城市房价上涨和经济增长;在人才新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房价存在中介效应,人才新政能间接通过影响房价上涨,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房价波动具有负向调节人才新政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当房价较低时,会增强人才新政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作用,当房价较高时,会减弱这种正向影响作用。因此,本文认为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权衡多种因素;实施差异化的人才新政,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完善人才制度,有效配置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身系朝局疆寄之重者四十年"的资深政治家。他的一生与晚清政局的演变息息相关,在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施以自身的影响。尤其是在庚子国难之后,他试图通过推行新政,力促变局,以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重要的是,张之洞撰写于"戊戌变法"之际的《劝学篇》,却是其新政实践的理论纲领,以《劝学篇》为视角考察张之洞与晚清新政的内在关联,从中可见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工商官报》是福建推行新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作为清末新政的舆论阵地,它以报刊这种特殊形式,客观地反映和贯彻了清末新政时期福建的农工商政策,一度在福建农工商业发展中起到领航作用;见证了近代福建"以农为本,工尽其事,商尽其交通运输之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产生、发展、报道内容、经营方式乃至最后凋零都与清末新政有着千丝万缕,戚息相关的关系。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再现福建农、工、商业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走向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改革,但结局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新政"中清廷始终未能摆脱和解决改革前夕早已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再加之其选定的错误的改革方向和为急于摆脱困境而采取盲目的金融政策及其对各阶层的横征暴敛,最终造成财源枯竭并导致王朝崩溃.清末新政也随之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4.
"绿色新政"是一种非常新型的发展理念,主要强调通过绿色经济来实现碳减排、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等目标,是一种相对激进的理念。2006年以来,该理念在美国突然兴起,2018年开始被美国民主党迅速接纳,进而成为拜登政府应对气候挑战、经济复苏等多方面问题的关键思想框架。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是美国政治极化大环境下气候议题成为选举焦点的结果,也是拜登政府为实现"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和重塑美国国际领导力而做出的选择。然而"绿色新政"在美国的前景并不乐观,美国庞大的传统能源利益集团和独特的政治文化可能会使得"绿色新政"拖累民主党的选情,拜登政府也很难通过"绿色新政"显著改变美国的国内不平等问题,美国在气候议题上的反复无常也让美国在气候领域重塑国际领导力充满困难。不过,长期来看,"绿色新政"可能会在美国拥有越来越强的影响力,拜登政府乃至未来执政的其他民主党人都将继续坚持这一政治纲领,这些趋势将对美国的内政外交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罗斯福“新政”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多年前的罗斯福"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虽然美国的国情和我国当前面临的情况大不相同,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罗斯福"新政"的普世性经验是值得认真借鉴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新政是清朝最后十年为了拯救危局而采取的重要改革。地方社会在应对、实施国家改革政令的时候,通常以振兴国家、实现富强等"利国"的话语相号召。然而通过巴县档案具体考察基层官民的态度可以发现,他们对新政改革的认识其实更多是基于自身具体利益的判断。一些人积极参与到新政事务中,虽然推动了地方的改革实施,但他们潜在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势,这在主观态度的方面显示出新政改革在地方的复杂面貌,也从底层的视角说明了为何新政改革最终难以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正70万10月4日晚间,深圳发布住房限购新政,被市场解读为史上最严限购。据大公网报道,当地一业主原本将位于布吉翠枫豪园一套三室两厅的房产叫价370万元出售,而新政出台后,因担心房子不好卖,狠心砍价70万元抛售,降幅近两成。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锋表示,政策出台以后,很多人会放缓购房进度;房价向上冲的劲头会遏制住,不排除房价向下有一定幅度调整的可能,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成交量在低位徘徊。  相似文献   

18.
胡月晓  李岚 《南都学坛》2007,27(5):105-108
由于缺乏"做空"机制,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具有"单边市场"的特征,只能"做多",不能"做空"。房地产市场具有房地产供给滞后和房地产需求中真实需求和投机需求分离的特征,造成了房地产市场调节的非对称性,需求上升时房价上涨,需求下降时则以空置率取代价格成为房地产市场"出清"的主要手段。房地产需求、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金融之间具有正反馈机制。房地产消费使用的真实需求通常仅影响到租赁价格。除房地产金融资源因素外,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情况、市场预期心理,以及管制政策变动等都会使房地产价格发生周期性变化。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天然需要我们加强预测和干涉。  相似文献   

19.
首先论述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关系,其次,在庆历新政时期,由于范仲淹和"宋初三先生"的共同努力,确立了"明体达用之学",此为道学之先驱。从庆历新政到道学,其间经过了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道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下形成的。第三,范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并重视《中庸》和《春秋》,这对于道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范仲淹与道学在思想上的联系,更主要者是他首先在宋儒中提出了"孔颜乐处"的问题;宋学精神之所寄在书院,范仲淹的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对于宋代书院的兴起有开创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之后,"实业救国"理念兴起,《南洋官报》等官方舆论将其作为新思想、新知识加以广泛传播,引起各界关注。官方宣传"实业救国"思想的背后,蕴含着抵制列强、挽回利权以及改良政体等诉求,与新政主张不谋而合。然而,"中学为体"的倾向——既要传播新知,亦要维护政权合法性,决定了实业救国宣传的最终命运,官报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传播,仍被官僚思维限制。依托新式官报宣扬"实业救国"等新知识理念是清政府变革传播体系的创新,构成新政的重要组成,但此举依然深受既有制度思维的束缚。清末"新政"旗帜下的知识传播实践往往变成"新形式""新知识"与"旧制度"的混杂,既不能改变官员认知,也难以撼动民间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