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以解忧》是女作家张抗抗依据她的知青经历所写的作品。本文以"互文性"为原则,将其置于环境和原型语境中,变文本的暗示为明示,去解读作家透过小说所提出的对于生命,对于人性的叩问。作品中,张抗抗用自身经历,来对北大荒知青这一文化身份表示认同;并表达了她在灵魂的纵深处对人性意义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的人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史上 ,致力于人性探索的作家中 ,张爱玲是其中一个。在四十年代的“孤岛”上海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的笔触 ,直抵人性深处 ,对人性的假、丑、恶 ,做了酣畅淋漓的挖掘和表现。本文即从这个角度 ,剖析了张爱玲的小说内涵及她对现代文学作文题材的开拓。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提出了"反知青文学"的概念,并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为范本,对这一题材之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这类题材已经超越了70年代末以来主流的"知青文学",是对"知青文学"的反讽与批判,预示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这一类题材的创作会有一个更为令人瞩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抗抗作为北大荒知青文学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以挖掘人性弱点、分析人物心理方面见长,尤其是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充满了强烈的内省意识,不仅是对之前北大荒知青文学创作在人性崇高及社会批判方面的超越,也为之后的同类文学创作在人性的挖掘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以温情来叙事,并以人性善为核心,对冲知青年代传递给人的膨胀的压抑感。他秉持人性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在文本中调和了知青内心世界的主体性与时代需求。这一叙事风格是梁晓声对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军垦文化记忆和想象的一种表现方式。他温情叙事的美学选择以现实为立足点,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温馨的讽刺,使其知青小说成为温暖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6.
知青题材连续剧创作漫评徐景熙1995年初,两部知青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孽债》和《年轮》问世,分别成为观赏热点。年中,荧屏上又推出一部知青题材的连续剧《遭遇昨天》,同样颇受关注。文艺理论应该更多地瞩目于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应该重视作品的艺术精神和读者(观...  相似文献   

7.
知青作家的创作,最初与“文革”后中国文学的主流保持高度一致。随着创作的深入,不少知青作家开始从自身的经验中超脱出来,注意到了更具普遍性的人性人生,逐渐由单一的知青立场向民族文化立场和民间立场转移,创作开始走向分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马秋芬早期小说多以边地生活为题材。她热爱这个世界的纯真、质朴,也惋惜这个世界的愚昧、落后。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浓厚的文化色彩是她的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融扩展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两种语言"的运用更使得她的小说别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是一位深受满一通古斯文化影响的作家,她的小说在面对死亡等悲剧题材时,能以神性的温暖进行富有永恒意味的审美超越.从她早期的《北极村童话》到《伪满洲国》、《白雪乌鸦》等历史题材作品,都有一种以超越的审美观来理解不同政治场中的人性的价值,尤其对经历历史悲剧的普通人,在最大程度上给予了关注与尊重.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表现视角,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50-70年代、新时期十年和1990年代以后。50-70年代,该题材小说主要是国家视角;新时期开始后发生了不彻底的转向,“人性”成为书写的要素之一,但此前表现视角的惯性仍然在起作用;90年代以后,对知识分子的表现视角彻底下移,个体性的私人书写代替了群体性的国家言说。  相似文献   

11.
以“新写实”著称的池莉,擅长以中篇体裁进行都市题材写作,她的小说表现出一种对都市民众的生存关怀,本文关注池莉小说创作的人道关怀写实视角及对世俗人性温情关怀的内在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2.
《汤汤金牛河》是作者知青生活的记录,作品采取连环式结构,具有散文化的特征,塑造了牛汉国、姜阿翠、麻大哥、黄书记、大老李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透露出人性的丰富,延续了沈从文的抒情诗性传统,力图写出艰难时代中的人情人性。  相似文献   

13.
当梁晓声用悲壮的笔调去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用充满激情的笔歌颂草原母亲,史铁生深情呼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另一位知青作家阿城却以平静如水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故事。1984年阿城《棋王》以其老辣清逸的笔调给知青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意境,与此同时的知青作家朱晓平则以他相继发表的《桑树坪纪事》、《私刑》为知青文学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小说的悲剧意蕴无疑拓展知青文学原有的题材范围。创作上已有较大影响的梁晓声、史铁生也有了  相似文献   

14.
相关链接:梁晓声,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粱晓声的名字被收入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其作品被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相似文献   

15.
那是1972年的事。知青食堂最热闹的时候是吃晚饭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知青,聚在一起边吃边说笑,交流着一天劳动中的各种趣事。哎,你们觉得吗?今天的萝卜味道好像比平常好一些。外号喜鹊的女知青小杨对大家说。她一说,大家都感觉到了,今天的  相似文献   

16.
品读张爱玲     
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小说无疑极具个性,她的小说大多以其非同寻常的生活经历为参照,独具特色。她抒写的诡奇炫丽的故事,多是世俗的婚变题材,那些香港传奇和上海故事角度独特而犀利,充分展示了人性的不健全,尤其是苍凉、悲凉、残酷的色彩浓重地涂抹着主人公的命运,也构成了其小说的底色,流露出一种末世情怀。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成名于本世纪40年代上海的女作家。她的小说选材是平凡的,多以“恋爱、婚姻”为题材,而她爱情小说的内在意蕴却是深远而不平凡的。这些意蕴主要包括:1.浓厚的悲剧生命意识;2.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发掘;3.执著于世俗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独具特色,完美地展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性的残缺。这种完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真实感受的抒写,将扭曲的人性艺术地、淋漓尽致地呈示出来,在残缺中绽放了美丽;二是用“爱”来疗救、弥补残缺的人性,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作品在反思批判历史、揭露残缺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美与爱的存在,这也是萧平“文革”题材小说的最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文学直到本世纪初三四十年代才得到全面意义的发展,尤其是女作家张爱玲在前人描写都市感觉的基础上,升华了都市生命。她的笔触及到都市人生的里面,以普通市民的日常琐事、生死情爱为题材,将时代挤压下的都市人性的悖论、迷失和错位放大,将人生惨痛的真相一一揭开。本文试就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人性所表现出的现代意义上的悲剧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明天去上学     
徐家成 《新少年》2011,(7):9-11
孙雨若,多么好听的名字啊!班里很多同学都羡慕。可她有点不明白:爸爸妈妈都是靠种地为生的山里农民,没读过什么书,怎么能给自己起了这么文雅的名字?后来,是住在老鹰沟村的奶奶告诉她,说是当年的一位“知青”在村里小学当老师,是他给起的名字,现在那位知青,早调到辽阳市里教书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