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本先在《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撰文指出,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它虽然不是弗洛伊德的发明,但他是第一个认真探讨并以此确定精神分析学说体系的人,也因之成为该学说的真正创始人。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基于生物个体机制,提出了个体潜意识。荣格针对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潜意识生理与本能冲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集体潜意识,这是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卓越贡献。荣格的理论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过渡。在潜意识基础上作出更大发展与贡献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罗姆,他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社会潜意识,从而…  相似文献   

2.
潜意识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直接支配、潜在参与、合并意识参与三种形式。潜意识对犯罪的影响表现为它既可以是直接个体的犯罪行为,又可以参与有意识的犯罪之中,使犯罪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根据潜意识在犯罪行为产生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将潜意识犯罪分为支配型、叠加型、递增型、诱发型、附着型等五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重要论断,是对人类科学认识实践活动的科学概括,是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最原初、最本源观点的强调.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本质区别.把社会科学归属于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社会科学是通过社会技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社会技术与意识形态须臾不可分离.传统的观点去掉了"社会技术"这个中介而把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直接相连,自然陷入悖理和混乱.  相似文献   

4.
论对象潜意识与自我潜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潜意识和意识一样,都是人的整个精神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谓对象潜意识,就是主体自我关于对象的潜意识。一般说来,它有三个来源:一是伴随意识活动,而被无意识地摄入头脑的那些对象;二是原先曾经意识过,而后进入潜意识那些对象;三是潜意识自我想象、幻想所建构的那些对象。所谓自我潜意识,就是主体关于自我的潜意识。它包括自我存在潜意识、自我无主潜意识和自我无为潜意识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诠释是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特点和社会功能的理论基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统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相似文献   

6.
弗洛姆在结合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潜意识”理论体系.社会潜意识理论在社会意识的依赖性、社会性、整体性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与马克思社会心理思想具有同质性,在指称范围、主要功能、研究切入点、思想内涵以及理论归宿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将有利于增强对马克思社会心理思想本质的理解,从而为营造和谐的社会心态氛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媒介社会与意识形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性是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随着文化的传媒化逐渐增强,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众媒介的介入不仅放大了意识形态的某些固有特征,而且带来了许多新的引人注目的变化,如意识形态的媒介化、意识形态的扩大和深化、意识形态的含混性和矛盾性以及意识形态内容的扩展等.  相似文献   

8.
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存在要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基础,而道德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必须以社会心理为中介.但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心理的公开表达往往要受到诸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那些能够公开直接表达的社会心理便以社会普通心理的形式存在和传播,而那些缺乏公开表达条件的乃至受到压抑或抑制的社会心理便沉淀为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无疑会对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道德作用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制约和影响.揭示和剖析这种制约和影响,对于自觉地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由于中央政权和封建传统相对削弱,孔教以外的思想被源源引入,形成了儒、玄、佛、道并立的文化格局.玄学的出现修补了前人理论上的漏洞,建立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同时也刺激了唯物主义的发展.由于哲学的介入,一时清谈成风,与此相联系的便是名士们避世态度的出现.避世、善清谈便是名士"魏晋风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核心内容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的多样化社会思潮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意识,其中前者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我国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后者则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国际环境变化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它在我国社会意识领域处于从属地位。正确辨析二者关系对于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稳定是我国当前压倒一切的大局。没有稳定,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是,实现稳定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更要具体地认识和解决它赖以实现的条件和手段。一个社会的稳定,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实质上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处理和调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矛盾的不断产生、正确处理和解决,就使整个社会保持正常稳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和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都具有对社会的控制和调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永贵教授申报课题“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被批准为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研究将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石,以全球化发展进程为时代背景,以党中央的有关精神为指导,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出发,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调研与分析相衔接,系统研究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主要研究内容为:1、深化对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指导地位研究,明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  相似文献   

14.
青年群体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和未来走向。进入新世纪以来,多种社会思潮在国内的蔓延与渗透呈现日趋明显的态势,这一局面会对青年群体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某种程度的消解和侵蚀,进而危及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就目前而言,国内学界对于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研究尚未展开,进行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在社会意识领域内,社会心理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反映一定的社会心理并且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双向影响和制约,是社会意识发展的内部动力,它与总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但我国哲学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是强调社会存在直接决定意识形态,没有从社会意识内部深入阐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规律。所以,论证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体制、政策等硬件的建设与完善,还需要社会心理的积极引导与调适。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学术界尚存在不足。王家忠教授的新著《人性·社会·心灵———社会潜意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研究视野的深度扩展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特别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实验的方法严重脱离实际,一是至多考察了社会普通心理层面,至于深层的社会心理,即社会潜意识,则要么给忽视了,要么只作了肤浅的说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关于“逻各斯”与“厄洛斯”分裂的思想,到了近代,技术理性不断膨胀,逐渐取代经济政治控制而成为发达工业社会新的统治形式。这是一种比传统统治形式更具欺骗性和控制力的统治:科学技术以一种合理化的形式进入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技术的“逻各斯”成了奴役的“逻各斯”。技术理性的实质是维护现存统治的合法性,“新感性”则是一种反抗技术理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试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社会心理是特定历史时代、特定民族、特定阶级(阶层)中普遍流行的,没有经过职业思想家加工制作的精神状态。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它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它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不稳定的形式。社会心理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它同思想体系或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社会意识的整体,并使社会意  相似文献   

19.
学习机制、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囚犯困境”模型 ,阐明了学习机制如何诱致合作意识的产生 ,并进一步揭示了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 ,重点解析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含义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景来 《学术界》2001,(4):247-262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一些专家、学者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所讨论的若干问题,即意识形态的涵义及其本质特征;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等.强调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把握当代世界的总的思想背景,倡导一种科学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