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 Francis Ross Carpenter 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茶文化"在茶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产业价值实现形式主要包括增加茶产品文化附加值和独立茶文化产业运作。前者在当前中国最为常见,后者在近年来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社会语境中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来自茶产业自身的主体性实践仍相对较为缺乏。从茶产品营销手段到独立的文化产业,是"茶文化"产业价值发展的必然。作为独立产业形态的"茶文化产业"能够延长茶产业的产业链,使"茶文化"产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而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参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完善市场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加、销及文化衍生品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格局。在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文化"与"产业"两种属性的相互关系,努力让"文化"引导"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集》收录有近 2 0 0首茶诗 ,为中国历代茶诗之最者。文章从乾隆皇帝茶诗说起 ,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开拓了中国茶诗与茶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认为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 ,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精神。经历了几百年的断代之后,中国茶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得以繁荣。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茶文化,以新的方式呈现着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其传承需借鉴日本和英国的茶文化,在经济与文化、高雅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发挥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发展本土茶文化。  相似文献   

5.
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是世界上最为普及的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摇篮。自唐代起,茶向域外广泛传播,逐渐被周边国家接受。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对外传播主要有西线、南线、东线等三条线路,其中东线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最为广泛而深入。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具有侧重于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注重精神和审美的感受、从文化高地流向文化洼地、僧侣是传播媒介主体力量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泰山茶文化自唐代就有记载,北方茶文化即肇始于此。以道教占主导信仰的泰山地区,亦蕴含着丰富深厚的茶禅文化资源。清初泰山名刹普照寺的住持祖珍禅师为泰山茶禅文化的承续与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祖珍既是禅宗名派临济宗的著名僧人,在清初文学史上也颇有地位,著有《石堂文集》。他"援儒入佛"的思想为"茶禅一味"的诗文创作与实践提供了深刻系统的思想基础,而他为数众多的茶诗不但集中反映其茶禅思想,也代表了其诗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茶诗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古代茶诗为研究题材,在总结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茶诗的价值。茶诗具有语言优美、意境高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等特点,吟咏品读茶诗可修身养性,明伦怡情,茶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茶文化的繁荣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开发茶诗所传承的文化,从而促进当代茶业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开中华民族辉煌的茶文化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茶俗的运行轨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出自唐代,源自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它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煎茶、点茶、斗茶、泡茶等不同特点、风格各异的饮茶习俗。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九江茶市有着两千多年的茶叶利用种植历史和"九省通衢"的山、江、湖区位优势和水运条件,使得九江自古就成为江南乃至全国最好的茶叶集散地和中国茶文化史上拥有许多第一之地。发掘九江(庐山)特色茶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打造九江茶文化市场乃至世界茶文化市场的精神之魂,优化庐山云雾茶的品质,可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地利"基础;依据世界名山研究平台,可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天时"基础;开发庐山茶文化旅游基地,可为建设九江茶文化市场奠定"人和"基础。庐山云雾茶文化市场的天时、地利、人和一体化,可促使九江(庐山)打造世界一流茶文化市场,建设举世闻名的世界茶文化名城名山。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是有唐一代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并驾齐驱的第一人。他既是一个诗酒傍身的醉吟者,也是一个很有品味的"别茶人"。《全唐诗》收录其涉茶诗66首,其中以茶为主题的8首。白居易的茶诗大致可以分为名茶诗、饮茶诗、造茶煮茶诗、茶功诗等四类,其茶诗的诗体形式丰富多样,集唐代茶诗形式之大成,表现了一种悠然超脱的情趣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文化。陆羽及其《茶经》开创与发展了中国的茶文化 ,苏州是中国茶艺的发祥地 ,自唐迄清代茶道名家辈出 ,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一部鸿篇巨著,可谓"中国文化百科全书"。其中,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药用功能,经唐兴品茗代表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至今日位列"开门七件事"之序、尊为"国饮",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说的兴起又为茶文化之内涵及功能的延伸增添了新的一章。本文将着重对杨译与霍译两个《红楼梦》全译本中茶文化翻译与人物形象塑造之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各自策略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三峡茶诗是中国茶诗的一部分,体现茶与文人的一种情结,在三峡茶、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三峡茶诗角度分析茶与文化名人的情结现象一是三峡茶作为文化载体,其沃土之深厚,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二是文人善于捕捉茶中信息,以致触茶生情,以茶说事;三是茶诗多有寄托,故文人常知茶性通人性,以此抒发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情绪.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有几千年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同时也形成了丰富又绚烂的茶文化,茶文化和茶精神的内容已经随着传统文化渗入了每个人的心中。随着新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以及英语人才培养的不断重视,许多英语教师也都开始尝试将优秀茶文化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以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具有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已经成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最亮丽的符号之一。但与灿烂的茶文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目前并没有出现一个世界性的茶叶品牌,茶叶企业众多却并没有一个龙头企业,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崂山茶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茶是文化的载体,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体现着一种文化理念和文化传统,也以经济的形式支撑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崂山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凭借其道教传统文化底蕴及优美的地理环境,大力发展茶文化产业,荼产业经济已成为其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经济现象.但由于崂山茶是我国江北区纬度较高、种植较晚的北方茶,在当前中国茶业发展混乱落后的情况下,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应在崂山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宗旨和原则指导下,采取措施建设崂山茶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崂山茶文化品牌,推进崂山茶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儒家和道家在先秦号称“显学”。但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二千多年,但这期间儒家也面临着挑战,也需要吸收其他思想,其中对道家的吸收最为典型,使儒家和道家在政治旨趣和人生态度上,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8.
在怀特海的社会学观念中 ,文明包含了真、美、冒险、艺术与和平五种品质 ,而冒险占有非常突出、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五种品质是互相贯通、互相渗透的。艺术自然把其他四种品质作为构成因素 ,并且同样地 ,它把冒险作为在其中占有非常突出、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构成因素。实际上 ,冒险是怀特海的艺术旨趣的核心。怀特海从文明发展的需要、形而上学的原则的角度论述了他的冒险艺术旨趣。研究怀特海的冒险艺术旨趣对发展中国的文化艺术 ,以至中国的文明 ,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韩国著名茶禅师草衣意恂的茶论代表作《东茶颂》堪称韩国茶文化的瑰宝.对《东茶颂》颂文源头的考证表明,草衣茶思想植根于中国,其思想精髓--中正茶道源自唐代陆羽《茶经》的"茶性俭"和释皎然的"全真"思想;以茶育德的茶德观源于《茶经》的"精行俭德"和唐末刘贞亮提出的茶有"十德";"亲和"理念源出《茶经》一之"源"和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唐代灵一《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等茶诗名句.陆羽《茶经》对草衣茶思想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古代的茶书和茶诗对发展与充实草衣茶思想起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唐五代作家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暨武夷茶文化史上最早的咏茶诗,对研究福建及武夷茶文化早期历史极具文献价值。然该诗作者的生平及诗中“冰碗”所指,学界与茶界释义甚少且多讹误。其实,只要案之史志文献,佐以考古材料,结合徐夤诗作及其交游,对上述问题略加考论,答案即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