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分析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结构中的基本情况和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阐述了当前政协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指出基层政协发挥自身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开展协商民主要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协中的作用,即通过协商民主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理论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中国协商民主理论虽不及西方完善,但我国有丰富的实践探索。自中共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指导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实践,其中尤以以人民政协为载体的参政议政、民主协商最为突出。人民政协是我国协商民主的最主要形式,同时政协也在践行民主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人民政协特别是基层政协在民主协商的实践中却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为制度化水平低,参与平台少,参与效能低等问题,没有真正体现其协商本色。基层政协实现民主协商需要社会资本、公共理性、公民社会等作为基础,从协商民主基础这个视角来分析社会资本和公共理性对于基层政协发挥实效的基础作用,以期对基层政协民主协商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尽管民主的本质就是权力制衡从而尽可能体现出绝大多数人的主权和利益,但某种情况下,少数派权力并非一无是处。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融为一体,民主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得理论与实际可操作性的双向满足。民主的程序性合理,是权力制约合法性的基本前提之一。中国特色民主的建构与落实,应在充分调适"私人"自由与"公共"秩序、"私"观念与"公"观念等多重张力基础上,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表观、民主观和人民观的同频辐射。至关重要的是,作为民主的社会史因素,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范式应该进入当代民主探讨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科学命题,明确了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主渠道作用,必然要求进一步扩大人民政协的影响力。根据人民政协的整体情况,尤其是市州以下政协组织的情况,扩大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必须着力解决好一些政协组织不敢发声、不善发声、不能发声、不会发声的问题。当前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从加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和实质,去掉各种思想杂念,发扬民主,勇于发声,发出好声,为民发声,扩大声音。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首次对协商民主理论作出了新的定性,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尤其是基层政协的协商民主面临认识上不到位、渠道不畅通、程序不规范、形式不灵活、成果没实效等实践困惑的背景下,创新基层政协工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基层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践和发展要在协商主体、协商渠道、协商程序、协商形式和协商成果上不断尝试创新,才能充分发扬民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需要树立"平等协商"理念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这是政协协商民主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建立和完善执政党与政协的决策协商制度、人大与政协的立法协商制度、以及政府与政协的决策执行协商制度,这是搞好政协协商民主的关键;需要推进政协协商民主法制化建设,这是政协协商民主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陆疆长期是我国边疆治理的重心。我国陆疆面积广袤且治理生态特殊,这决定了治理手段选择的多维性。正确认知作为治理手段之一的"陆疆各级政协"之治理功能,有助于充分挖掘、彰显并实践其潜在的治理价值,走向"善治"。政协之功能具体为:一是社会主义民主(协商民主)的场域,建构"民主—国家";二是包容性制度设计,组织化吸纳各族精英;三是凝聚"共性国家利益",推进族际政治整合;四是形塑中华民族,推动"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的新要求。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政治协商制度,它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协商民主发展的丰富的制度资源来源于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地方政协协商民主工作应紧密结合时代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建立协商民主的制度规则和运作程序;明确协商民主的内容,完善协商民主的形式;完善协商信息通报、协商意见督办落实制度,促进协商意见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协商民主的质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政协组织,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真正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数智化时代为人民政协发挥其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提供了增权赋能的新契机。文章基于数字政协组织建设和委员履职能力建设的双重视角,分析了数字政协的现实逻辑、制度逻辑、治理逻辑、技术逻辑,探讨了数字赋能政协的具体形式与途径,建构了数字政协的运作机理。客观地看,当前数字政协建设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数字鸿沟显著,数字协商壁垒突出;政协各层级之间联动不强,数字协商机制不够畅通;政协委员数字素养能力不足,数字协商效能不高。应立足新时代背景,加强数字政协建设:破除数字协商壁垒,推进数字协商民主发展;创新协同驱动,健全数字协商体制机制;提升政协委员数字素养,促进履职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可激活宪政体制内的协商民主资源。在现行宪制框架内进行法治整合,将政治协商制度与相关政治制度有机衔接,是人民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必然之路。但是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与制度衔接不畅、基层组织不健全和纵向系统不完善、代表性偏低与实效性不足、协商内容不确定与协商程序不规范等法治障碍。应当明确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律地位,加强多种制度之间的衔接,并且健全基层政协组织机构,优化政协委员的代表机制以及规范政协参与的程序性机制,以期在人民政协的体制框架内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2.
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思想构成了人民政协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独特动力。人民政协诞生于协商建国的伟大实践,契合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思想的历史演变是现代化国家建设、政治整合和人民民主实现三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决定了人民政协发展的方向;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形式的人民政协,从推进政治整合和实践人民民主两个维度服务于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从而形成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人民团结、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协参与立法协商之法理寓于立法的政治合法性、民主性与科学性之中。就其性质而言,人民政协参与立法协商,既是中国特色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立法正当程序中不可或缺的政治性因素,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为规范和保障参与立法协商,各地方逐渐形成“四元共文模式”、“二元共文模式”和“一元独文”模式等,这些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人民政协有效参与地方立法协商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参与立法协商,有必要总结地方经验,在体制机制上需逐步完善人民政协参与立法协商的规范建设、组织建设和程序建设,以确保人民政协参与立法协商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民主政治是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潮流,而民主政治实现的形式可以不同.协商民主是同表决民主并列的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社会主义中国具有更高级的协商民主发展水平.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能背离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15.
西方审议民主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产生背景和话语表达,形成了西方民主发展的一种新的方向。它的理念、运作机制以及实践效果都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政治协商制度改革提供了重大的借鉴意义,在有效结合中国特色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可为我国政治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有着天然的联系,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其理论和实践所积累的宝贵资源又成为推动未来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动力,而推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需要从思想观念的认识层面、体制机制的完善层面、理论研究的推动层面入手,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政治发展的维度,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协商政治传统和当前的政治协商制度,既为中国发展协商民主提供了本土资源,同时也更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指出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更可能走协商民主先于选举民主,前者带动后者,从而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道路。事实上,从协商民主的视角看,当前中国还处在从协商政治向协商民主的过渡阶段。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推动这一转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自20世后期在西方兴起以来,作为民主理论的一种新发展,或者说民主理论的一种转向,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基于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的思考和研究成果,通过对该理论的兴起及内涵研究,围绕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方向、与政治协商制度、与国内基层实践的关系进行研究述评,从而揭示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论协商民主的法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对扩大公民参与及理性对话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在扩大票决民主及民主决策的基础。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协商民主的主体、内容及程序均应受宪法及相关法律(包括硬法和软法)的规制。协商民主存在的争端应当通过协商本身及法律机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