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治权利公平是公民权利平等的关键内容,也是推动公民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保证。然而,学界有关政治权利公平与个体参与社区治理间关系的研究却十分缺乏。借助“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2019),文章考察了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政治权利公平感知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两维度(即选举/决策参与)具有直接正向影响;(2)社会资本三维度(网络、规范、信任)在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间均具有中介效用;(3)社会资本三维度的调节效用具有差异,社会网络调节不显著,社会规范(或社会信任)调节政治权利公平感知与选举参与(或决策参与)间关系。实证结果既丰富了政治权利公平的理论研究,又为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总体而言,基于中西方在旅游发展阶段、民主化进程、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以及土地所有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国内的社区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利益点、主动性和程度是不同于西方的.目前,中国的旅游项目开发以旅游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在旅游项目开发中被边缘化.基于整体保护、持续发展等理念,本文将旅游项目的开发与旅游地区的社区发展相结合,探究景区项目与社区项目的互动关系,探讨政府、企业和社区各相关者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对于当代中国社区参与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历史—制度理论是当代西方研究社区参与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中国社区参与状况的特征是:居民社区参与的总体参与率低,分布不平衡;居民社区参与深度不够,形式单一,目标层次低,非政治性参与多,政治性参与少;社区参与机制运行的行政化严重。这些发展中的困境,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社区现代化的进程。在社区参与理论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之路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胡慧 《江汉论坛》2007,(7):36-38
居民自治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而居民自治和社区建设都离不开社区党建工作.当前,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着现实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尽快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和社区建设发展的"双赢",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天主教自入华以来,始终无法做到与中国民间信仰的融会贯通,也因此而无法真正融入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是天主教在中国本土化所无法回避的客观困难,但二者之间文化上的互补性也为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只是天主教一直未能找到融入中国文化的最佳契入点.  相似文献   

6.
社区结构是行为主体为满足居民需求而选择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资源是影响结构生成的根本因素.基于资源的限制性条件,社区结构在外部社会结构的影响下,以其内部的合功利性的功能转变和合道义性的规则创制为实现形式,实现着自身结构的变迁.透过资源审视社区结构变迁所揭示出的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逻辑,为解释当前社区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推动社区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社区治理以居民为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好坏都会对居民心理产生影响,无论从社区治理目标追求还是从治理方式、心理机能认知,社区治理必须关注居民的环境心理问题.同样的,居民环境心理对社区治理也会产生影响,居民环境心理决定了社区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也是社区治理效果的评判依据.只有从变革社区治理理念入手,构建居民心理关爱、心理疏导机制,更好地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和加强社区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才能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回顾了住房改革的进程,并以杭州市F社区为例,揭示了住房改革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一个案的描述,力图找到影响居民社区参与的可能原因,并梳理出个案社区居民社区参与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公民社会特征.文章认为住房改革使都市新社区初步体现了公民社会的主要属性,体现了社区居民正逐步由过去的被组织化向自组织化方向的过渡.从这一点上看,这应当是在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之外的另外一条公民社会发育之路,从而堪称为中国城市公民社会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针对漓江流域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因子分析将问卷设计的26个选项归纳为经济因子、社会因子、环境因子和文化因子四大类;将社区居民根据对生态旅游影响的感知分为有矛盾的支持者、热爱者、顾虑者、现实主义者和憎恨者五大类;大部分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持支持态度,部分居民认为要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只有极少数的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持无所谓和不支持态度。  相似文献   

10.
社区居民自治水平和自治能力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议题.以湖北公益创投实践活动为个案,引入赋权理论视角,讨论了社区建设困境及出路,认为社区“失权”是居民自治水平低下的主因,而随着制度、经济、技术与心理维度上外部赋权的介入,能够利用社区公益组织载体,有效激发社区自我赋权,从而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城市社区参与是一种出于国家治理需要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居民的行动逻辑与行动策略以及政府与居民的互动过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区参与具有很强的革命时期形成的国家动员、群众参与的传统烙印。群众参与理论对国家动员机制和动员技术、群众参与逻辑与参与策略,以及国家与群众的复杂而微妙的互动过程的研究,能为当前中国城市的社区参与提供更富解释力的理论视角。在动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过程中,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采取地方性权威式动员,它是社会转型背景下适应城市社会变迁的一种新型的权力技术,既运用原有行政组织网络的强大动员力量,又借用基于人情的地方性互动网络等非正式因素,将社区居民纳入社区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2.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是出于对自身当下利益的保护和通过参与获得更大利益的预期.对D街道商品房小区的研究发现,居民政治参与总体较弱且结构不均衡;经济参与较强,相当一部分居民有搭便车的心理.激励业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举措是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奖勤罚懒;注意培养小区精英;培育社区共同利益;以社区为选区,遴选人大代表或政府官员;转变政府职能,发育社区公共空间,使社区自治组织真正成为居民利益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3.
社区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既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需要最基础的平台,也是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活动的场域,渗透着复杂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在我国社区建设和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是形塑社区形态最重要的三极力量,三者力量的非均衡容易导致社区空间利用的无序状态,而通过培育社区组织对社区空间进行再造是解决无序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关于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参与制度是城市社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居民社区参与制度,对于增强居民社区参与意识,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社区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社区建设中对居民参与制度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应从民主制度建设、组织制度建设、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加强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居民自治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居民的权利,也是当前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之一。社区自治的组织形式是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和社区居委会通过行使民主选举权、社区事务决策权、日常管理权、财务自主权、拒绝摊派权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带来了社区的新变化,新型和谐社区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图书馆可以作为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社区居民及社区组织之间建立一种全面互动关系.社区图书馆可以通过与社区的全面互动来帮助居民解决日常生活的多种现实需要,为居民提供心灵休憩场所,加强居民间的沟通交流和共享,立足社区现有的资源为本地居民提供最为便捷和安全的服务等.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视域中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月霞 《河北学刊》2007,27(2):198-201
社会资本是1990年代以后形成的、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范式,社会资本理论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当前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城市社区建设使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出现了行政化倾向,而对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关注不够,城市居民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参与明显不足。为此,应该通过发展城市社区自治以及增加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最终实现城市社区自治和培育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8.
汤洁蔚 《兰州学刊》2009,(9):130-132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经历近30年的变化,社区建设的定位及主要任务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上世纪作为对单位制解体的应对而提供的单一社区服务,到新形势下对社区物质文化全面建设、社区居民各层次需求的全面回应,社区建设正在不断改换思路。作为社区建设三个重要参与者的政府、社区、居民,也随之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文章以此观点为主线,阐述了从社区服务单一性到社区物质文化全面观的社区建设理论,并基于此理论提出了四个层次的居民社区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19.
岳亮 《甘肃社会科学》2012,(1):97-100,112
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具有浓厚的“城市运动”色彩,清代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亦经历了一个从城市到乡村的过程.清初天主教在华的传播是从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大城市开始的,后为躲避统治者严厉的禁教打击而被迫转向中国广大的乡村和山区发展,却也因此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社会空间对失地转制居民身份认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转制居民的彻底市民化问题,是当前我国顺利推进城市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失地转制居民形成对自我新身份的认同的接纳,是他们面对城市社会,适应新生活的关键性因素。制约失地转制居民的身份转化和身份认同的既有体制性的,也有个体性因素,而失地转制居民所居住的社会空间——城中村,是制约着失地转制居民的身份转化和身份认同的另一重要因素。城中村社会空间具体来说通过其独特的物理建筑、居民的人口特征、经济生产功能、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社区的习俗等具体的空间表征来建构和影响着失地转制居民的身份转换和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