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我哥哥有一套两室一厅的住房,是1996年3月在他所在单位以标准价购买的。上月底哥哥病逝,除我以外,他再无更近的亲人。请问:按照规定我可否继承哥哥的住房光宗光宗同志:以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即购房人享受政府或企事业单位补贴所购买的房屋,享有的权能要受到部分限制。1991年12月31日国务院住房制度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职工购买公有住房,在国家规定标准面积以内的,实行标准价。购房人购房后拥有部分产权,即:一、占有权和使用权;二、有限的处分权和收益权;三、可以由法…  相似文献   

2.
住房状况是对住户居住状况的综合评价。住房状况实际是住户在制度约束下对住房属性选择的结果,并受到了住房制度、地区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住户的居住质量和数量,并影响个人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住房状况是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能反映人居环境的基本状况。住房状况的好坏关系到人居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住房状况是对住户居住状况的综合评价。住房状况实际是住户在制度约束下对住房属性选择的结果,并受到了住房制度、地区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状况等多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住户的居住质量和数量,并影响个人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住房状况是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能反映人居环境的基本状况。住房状况的好坏关系到人居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住房状况是对住户居住状况的综合评价.住房状况实际是住户在制度约束下对住房属性选择的结果,并受到了住房制度、地区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住户的居住质量和数量,并影响个人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住房状况是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能反映人居环境的基本状况.住房状况的好坏关系到人居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住房状况是对住户居住状况的综合评价.住房状况实际是住户在制度约束下对住房属性选择的结果,并受到了住房制度、地区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状况等多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住户的居住质量和数量,并影响个人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住房状况是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能反映人居环境的基本状况.住房状况的好坏关系到人居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香港近年来房价节节攀升,导致香港青年住房问题日益突出。青年是香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住房问题关系到香港青年的幸福指数、生活质量、社会安全感及归属感。文章根据住房的买卖市场和租赁市场并结合香港的"公屋"编配制度,将香港青年住房自上而下划分为私人永久性房屋阶层、资助自置居所房屋阶层、公营租住房屋阶层、临时房屋阶层;同时分析了房屋计划、人力资本、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四大因素对香港青年住房分层的影响,探索解决香港青年住房问题、提高香港青年居住质量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7.
一、哪些房屋属于已购政策性住房? (一)职工个人按照房改政策购买全产权公有住房; (二)职工个人购买的政府实行优惠政策的安居工程住房、解困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广厦房; (三)职工个人集资、政府和单位补贴的集资建设住房和合作建设住房.  相似文献   

8.
引言住房状况是对住户居住状况的综合评价。住房状况实际是住户在制度约束下对住房属性选择的结果,反映了住户的居住质量和数量.并影响个人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与人居环境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如住宅区环境、城市或者乡村聚落环境等,住房状况是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因此,住房状况能反映人居环境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9.
引言 住房状况是对住户居住状况的综合评价.住房状况实际是住户在制度约束下对住房属性选择的结果,反映了住户的居住质量和数量,并影响个人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与人居环境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如住宅区环境、城市或者乡村聚落环境等,住房状况是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因此,住房状况能反映人居环境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不少打算购买房子的人都认为,房子和其它商品一样,只要付了钱,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住房.其实不然,只有合法进入市场的房产,才能进行市场交易.否则,你用自己辛苦积攒了一辈子的钱,一不小心去买了一套不能作为商品的房屋,拿不到房屋的产权,就亏大了.  相似文献   

11.
经济适用住房属于政策性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的产权。与完全产权的商品住房相比,经济适用住房不得出租,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经济适用住房占用的土地是划拨性质,没有使用年限。与相同实物和区位状况下的完全产权的商品住房相比,征收经济适用住房的补偿价格和抵押价值都要低。经济适用住房的购房者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后,其拥有的房屋所占用土地由划拔土地变为出让土地,经济适用住房就转变为商品住房。  相似文献   

12.
韩君贵 《安家》2006,(6):187-188
一、案情 2001年4月28日,北京某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李某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由李某购买位于远大中心B座17层03、05单元房屋,合同约定建筑面积共332.47平方米.合同第5条约定,产权登记面积大于合同约定面积时,面积误差比在3%以内(含3%)部分的房价款由买受人补足;超出3%部分的房价款由出卖人承担,产权归买受人.同日,双方又签订了<买卖合同补充协议>,补充协议第1条规定,如产权登记面积大于合同约定面积,则李某应于A公司向其出示测绘部门出具的产权登记面积文件之日起30日内补交面积差价款.如支付方逾期支付款项,则视为支付方违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几年进行的住房制度改革特别是公房出售,使得所有可以出售的公房均已出售给个人;与此同时居民踊跃购买商品房,造成我国城市拥有自有房屋的家庭已经高达80%。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房屋目前已经占城市居民家庭财产48%的比重,对于  相似文献   

14.
陆明华  冷华 《老年世界》2006,(14):25-25
编辑同志: 周老伯2004年3月份购买了某房屋开发公司的一套建筑面积为165平方米的商品房,按约定的每平方米1700的价格,向公司支付了房款,但是,当周老伯拿到该商品房的产权证书时,却发现房屋面积一栏内标明该房屋建筑面积为160平方米,整整比合同约定少了5平方米。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世界》2014,(6):60-60
近日,保监会已向各家人身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拟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地率先开展试点。试点工作至2016年3月31日截止。据了解,“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以房养老”,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即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居住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屋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16.
酝酿多时的共有产权房或将深入展开.住建部日前公开表示,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将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并轨和开展共有产权保障房探索.保障对象根据自己的条件购买保障性住房一定比例的产权份额,地方政府持有保障性住房的另一部分产权,即共有产权保障房.(2月7日《中国证券报》)  相似文献   

17.
不少打算购买房子的人都认为, 房子和其它商品一样,只要付了钱, 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住房。其实不然, 只有合法进入市场的房产,才能进行市场交易。否则,你用自己辛苦积攒了一辈子的钱,一不小心去买了一套不能作为商品的房屋,拿不到房屋的产权,就亏大了。老百姓要买便宜房无可厚非,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任何“优惠”、“便宜”都不可能是白送的, 都有内中一定的原因,天上不会无缘无故的掉馅饼。因此买便宜房一定要弄清便宜真正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种房在购买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最好不买。  相似文献   

18.
刘梦琴  傅晨 《城市观察》2013,26(4):136-145
本文研究城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和改革政策。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制度根源是城乡二元住房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工住房问题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农民工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以及住房质量和居住环境较差。住房问题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住房房租支出比重偏高削弱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居住质量差阻碍了农民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市民化,居住边缘化造成严重的社会隔阂对立。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农民工住房政策和实施情况,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者认为,社会分层机制总是嵌入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并由规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特征的产权所有制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来解释的。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并以行政性的委托—代理方式经营,人力资本产权残缺;这样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人力资本只能以非市场贸易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结合,经营剩余以国家租金的形式存在;国家公共权力不但表现为索取剩余的租金权力,也表现为分配这些租金的再分配权力。再分配者在再分配过程中偏向自己而导致阶层分化。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情形下,公有资产的既具行政性又具契约性的委托—代理制度,以及嵌入在政治权威结构之中的市场制度,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如此制度安排,决定了国家公共权力持续地但只是部分地表现为再分配权力;同时它还衍生成了权力精英谋取私利的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对生活机遇的分配产生着影响。再分配权力、寻租能力、市场能力共同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动力基础。以这些动力基础为依据,作者构建了一个由十个阶层构成的框架,以呈现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轮廓。  相似文献   

20.
使用一个1996年收集的全国抽样数据,并结合事件史分析方法(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本文探讨了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底是哪些农民能够抓住机会实现经济上的成功并成为农村中的精英阶层。本研究具体检验了中国农村居民的精英职业地位获得是如何受到他们改革前或解放前的家庭背景影响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旧式精英(解放前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和新式精英(解放后再分配经济时期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家庭背景的农民,改革后进入非农职业的机率都比较高。第二,在不同历史阶段,精英职业获得模式是不同的。低风险性是导致改革早期新、旧精英的后代的选择趋同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他们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走向无法清晰把握时的一种选择理性,而改革后期他们非农化道路的分野则充分体现了个体的社会行动是如何受其家庭背景(或精英文化因素)影响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提出精英文化的代际传承观点,指出除了当前学界讨论较多的权力和人力资本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是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