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地的阶梯》是阿来在游走西藏的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阿来扮演着观光者、摄画师、写作家,甚至是导游等多重角色。阿来以归来人的独特视角旨在追溯家园写作的历史根源、现实原因以及其未来憧憬。纵观《大地的阶梯》,我们可以看到阿来作为藏族子民对脚下这片故土的诚挚热爱以及厚重责任,他以一种焦虑与担当的心态来正视家园面临瓦解的现实,用自己的文字去绘制美好的家园蓝图,去感召同族人乃至外族人一齐实现这幅蓝图,重建关乎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浮现》通过女主人公回乡寻父这一经历,揭示了女主人公在生态坏境被破坏、人性被遮蔽时的内心感受,即产生了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而这个家园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生态思想家认为家园意识促使人们爱惜环境,营造美好和谐的自然和精神家园,从而得以“诗意的栖居”于自然界.《浮现》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与自然的融合来倡导万物和谐共处的概念,为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态和精神危机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是犹太民族恒定的文化母题之一,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伙计》对这一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移位运用和艺术阐释。从犹太文化角度上说,承载马拉默德犹太观的小店是主人公的精神家园:莫里斯的精神隔都(Ghetto)①和弗兰克的迦南圣地。同时,弗兰克的追寻之旅体现了马拉默德在犹太文化影响下的现实主义创作策略。他对全人类追寻精神家园这一主题颇富见地的哲学思考则表明其文学创作主旨衔接了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犹太性与普世性。  相似文献   

4.
萧红在香港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叙述了生活在故乡呼兰河小城的"小民们"的家园故事。属于老青幼三代无家的三个小人物,是生活在呼兰河小城民众的缩影,作者用冷暖递进的孩童的眼光,观察这三个人物凉薄困苦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底层"小民们"的家园建构,也透露了萧红自身投射在文本中的家园意识和"小民"身上所体现的家园情结。  相似文献   

5.
《诗经》征役诗最为基本的情感内涵表现为对离开家园的不甘和回归家园的渴盼。这一类诗歌情感较为单纯,基本表现为家园情怀和征役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征役诗表现的情感内涵较为复杂,展现出对威仪、德行的宣扬,以及对王事的忠敬。主人公或者作者的身份不同,是导致征役诗两类情感形态差异的重要因素。总体看,《诗经》征役诗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原生态特征,家园情怀具体化为真实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情感,同时也展现出本能地对于生命的眷顾。  相似文献   

6.
《叙根由》是仡佬族民间一部独特的创世史诗,流传于贵州境内鸭池河上游六圭河畔的仡佬族雅伊支系中.同其他民族的创世史诗相比,这首史诗内容构成复杂,内容与内容之间,有主附之分.仡佬族《叙根由》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主要是仡佬族人民以超荐亡灵的仪式为平台来传播其传统文化造成的,它是仡佬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电影<阿凡达>中描绘的纳威人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而诗意的世界最终还需回归到人的身上,才能变成理想的家园.主人公杰克的身份认同和英雄历程始于身体,途经心灵,又止于身体,无疑是一次家园的追寻和回归.  相似文献   

8.
在独特的灵魂观念支配下,哈尼族社会中保存着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治疗仪式。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仪式重新调和了人的身体和宇宙秩序之间的关系,加之仪式中所使用的祭品都带有较强的象征意义,这给患者带来极强的心理安慰。同时,仪式治疗的疗效与选择又与其地方文化认知系统和当地外部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将叫魂仪式置于哈尼族丰富的社会文化脉络中并进行动态的分析,我们才能最终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保存了较多的与居室相关的汉字,从许慎形义解说与历代注释中,可以追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家园情结。这种情结主要表现在对居室的誉美、对居室作用和人在居室里的活动的记录等方面,其核心内容是安全感、静美感、兴旺感、归依感,其永恒的价值是家国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0.
龙燕怡、龙民怡的民俗散文集《五溪风俗揽胜》,用文学和美学的手段传达出他们在五溪20多年田野工作的实地观察和体验,全方位地展现了具体传播情境中丰富而多彩的五溪风俗。没有理论总结,没有概念界定,没有人类学术语,然而读者却可以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人类学的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11.
北宋王铚《四六话》,是中国骈文批评史上第一部以四六为专门对象的文话。该书以随笔杂记的形式,品鉴了以表、启为代表的宋四六文,讨论了其源流、演变,总结了四六创作经验。《四六话》作为一本理论批评专著,承继了前代骈文批评对修辞方法的关注,倡导偶对、典事的运用不仅要能装饰文句,更要具备内容上的实用性。该书创设了古代骈文理论新的载体,为后代骈文理论的赓续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2.
《大唐秦王词话》重视空间叙事的展开,相对忽视时间的具体化,在空间转换过程中,突出了作为大唐国都的长安城的绝对政治地位,而且在叙事过程中采取“总叙——分叙”的叙事策略,这与三礼叙事以“惟王建国”为绝对中心引领全书间架、层层分级、从总到分的叙事程序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作者尤其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文人修订者在对《大唐秦王词话》斟酌损益过程中的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的情景说,是对古典诗歌美学的重大发展,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情与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合一诸命题的美学涵意,而且可以认识中国古代美学和古代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东干"的研究学术界有不少观点,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东干"视为一种跨国族群的个案,探讨了"东干"与回族的族源、族称和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15.
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驿,来回均经过湖南醴陵县,在醴作诗四首,反映了旅途环境的艰险、寻求解脱的心理及僧人的纯朴,也有对寺庙如画风光的描绘。这四首诗都与佛寺有关,主要原因是王守仁的思想深受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贵州安顺的屯堡人,日常生活中敬奉从徽州传入的地方神汪华。汪华从徽州地方官发展为家族神,发展成护佑徽州、安顺两地百姓的神祗,文化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汪公信仰构成屯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屯堡人区别周边其他族群的文化因子。抬汪公活动成为屯堡人的凝聚和动员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复调小说--王小波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小波小说包含了两个基本主题.一是从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立场对反人性的社会政治,对专制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批判,运用写实、反讽和黑色幽默的艺术方法,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本人的声音和意识,是理性的.一是用性社会学、性心理学知识探索人的性爱关系,主要是展示虐恋行为和虐恋幻想的各种形式,一般是非现实的,是作者艺术想象的产物,但传达出的虐恋倾向并非作者本人所具有,而属于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是非理性的.这两个主题类似复调音乐的双声部,既独立又关联,结合成一种特殊的非对话体的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18.
只有根植于本位文化的民族传统,才能思考"花木兰"文化现象的本土文化原型和时空场景,弄清楚来龙去脉和文化变迁。本文以新文化地理学为思考背景,剖析"我者"眼中的《花木兰》历史场景、地理场景、民族场景、后现代场景等。并从异文化角度出发,认为"他者"眼中的《花木兰》有另类文化解读:美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中国人眼中的花木兰,她实际上是男人眼中的女英雄。在以西方国家的优势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冲击下,我们需要保持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探索文化融合主题和共享,最后实现文化大同。  相似文献   

19.
乾坤并建是王夫之解易的重要体例,也是他的哲学思想在易学上的鲜明体现。在《周易外传》中,对乾坤并建的诠释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以邵雍为代表的象数学进行批判,以突出天地的本体地位和对万物的统领作用;其二,对乾坤所代表的知与能、易与简、纯与杂进行阐发,彰显乾与坤在万物的存在与运动中的不同作用:乾给万物以存在及其性质,坤给万物以存在之展开与性质发生功效的能量。乾为健,坤为顺;乾始物,坤成物;万物为杂,乾坤为纯,万物在健与顺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与运行。其三,太极有易以有于易,代表天地总体的太极就体现在万物之中,太极与万物是体与用的关系,以此拒斥道家的宇宙生成论。  相似文献   

20.
美华作家周愚的长篇小说<情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桥、关于情和关于爱的故事,并在人之为人、人之为情、人之为爱的三个层面上,引发读者对人类感情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