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育丰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Z1)
《曹刿论战》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不独因为它忠实地记录了长勺之战这个有名战例,给人以深刻的经验和教益,而且也因为它剪裁得当,结构精巧,给读者以足资吸取的艺术养分。 相似文献
2.
刘月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曹刿论战》记载了我国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齐国进攻鲁国,是强国欺凌弱国。鲁庄公采纳了曹刿的正确的战略见解,终于造成了我国战争史中以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文章记述简明。全文只用了二百二十二个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下面从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采用标记法和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式。标记的符号: 主语的标记 相似文献
3.
姜亮夫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屈原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株大树,是汉民族文艺的总的根源之一。而屈子本人又是以爱国忧民而至于惨死,造成了千古奇悲,是使顽廉懦立的一个大典范。欧洲十字架上钉死一个耶稣,成为欧州文化发彉的基因。汨罗江蹈死了一个屈原,使中国文化的光辉多了一分精英,一分实证;使中华民族有血涙地立在全人类的行列里。这正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骄傲,引起了千百年汉民族不断地学习,近百年来也引 相似文献
4.
舒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22-27
《共产党》月刊主要针对无政府主义反对强权、国家和政府的思想进行批判,初步论述了运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以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其次,针对改良主义提出的联省自治和代议制度的想法进行猛烈抨击,揪出其虚伪嘴脸。让进步青年进一步认清改良主义的本质,更加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朱熹的学术和人生历程中,张载《西铭》的影响都不容忽视。为了维护《西铭》的道学史地位,朱熹曾与汪应辰、陆子美、林栗、郭雍等人进行论战,这不仅确立了《西铭》的理学地位,同时还将《西铭》"理一分殊"之旨传播到更为广泛的学者之中。 相似文献
6.
柯翔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运用逻辑知识分析课文,把课文中准确的概念、严密的判断,合理的推理等等分析清楚,是为了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本文以《曹刿论战》为分析对象,试图根据古典记叙文的特点,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把课文分析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这仅仅是一个尝试,不一定妥当。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文章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加得好,它概括了全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纳伯科夫凭借其代表作《洛丽塔》在世界文坛颇负盛誉,而对《洛丽塔》的主题思想加以不同的理解和 阐释也一直使得文学批评家们乐此不疲。本文撇开以往大多数批评家们所讨论却又纠缠不清的道德主题,转而从时间 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主人公亨伯特如何抗衡时间、诉诸写作、追忆过去、寻求恒久的作品新主题。 相似文献
8.
林锦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本期发表了袁伟时同志的《重评科学与玄学论战》一文(下称袁文),读后颇发深思。文章不同意史学家们对我国二十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素称“就是反动的唯心主义哲学阵营内部的一场混战”的结论;反对 相似文献
9.
卢黄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
中国三十年代新哲学论战,主要是在艾思奇派和叶青派之间展开的。这一论战,可以说是苏联三十年代新哲学论战在国际上的扩展和深入。李达曾将西洛可夫的著作当作清算自己过去受德波林学派影响的根据。艾思奇则把米丁的著作看作是判断正误的标准和批判叶青的照妖镜。 相似文献
10.
宋镜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通过斗争实现的。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就是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的集中表现。由于共产主义者的团结战斗,三次论战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告终。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者李达,除了第一次论战因在国外未能参加外,在后两次论战中,他一直都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卓越代表。 相似文献
11.
宋镜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通过斗争实现的。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就是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的集中表现。由于共产主义者的团结战斗,三次论战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康桂英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成书于抗战时期,该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各派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批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积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清醒地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积极准备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金贵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取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下简称《论战》),是个脍炙人口、玲珑剔透的古典名篇。建国以来,影响更大:文学、史学、军事学诸领域的教科书和各种选本都予选录,有关专著都对它论析。这并不奇怪,它仅仅以222字就记述了春秋齐鲁长勺之战,而这场战争据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主要由于鲁庄公战前实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因而得到人民支持,使鲁国取得长勺之胜;这是历史上可以与井陉、淝水等大战相并列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文章本身也不难分析:前半述战前政治准备,后半记实战之胜;曹刿有功,庄公当敬……几乎所有的论析文章诺诺尔尔,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4.
仇振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8,(6)
《子鱼论战》是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入选的篇目之一。我们在学习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大司马固谏”一句的注释有所不同:《中华活页文选》第二册(62年版)的注释是:“大司马——指司马子鱼,司马是统带军队的高级长官。固谏——坚决劝阻。”《春秋左传集解》第一册(77年版)的注释是:“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根据我们对有关当时历史资料的初步了解和对作品内容的粗浅分析,认为《文选》的注释是正确的,《集解》的注释(即杜注)是不当的。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15.
《兰亭序》论战廿五年综析与辨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晋代书法大师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在历代曾被摹刻成千百种化身,荣膺“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产生“禊帖学”的专门学问,也引起过历史上不断的真伪之辩。自1965年起至今已历二十五年的《兰亭序帖》真伪问题的大论战,是中国现代书学史上的一件人事。今天重温论战双方的主要论点,反思得失,对今后书论和书学史的研究,也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正>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公与之乘”一句,我对课文后边关于此句的注释有异议。请看课文后边的注释:[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词,他,指曹刿。(见初中课本第五册)很显然,此句的注释是把“乘”当做动词“乘坐”讲了。我以为有不妥之处,因为“乘”(shèng)在古代是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相似文献
17.
蔡华教授的专著《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是近年来研究纳人社会的一部人类学新作,出版后 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回应。本文对此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作品《纳棺夫日记》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心路历程分析,探究出日本社会人们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和认知。通过解读出现在作品中的自然界动物之死雨夹雪不可思议之光等多处细节的深刻内涵,探讨作者青木新门的生死观及其给予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草案)》自2005年7月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就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法律学者之间的争议非常大。自2005年底以来,关于《物权法(草案)》的争论有升级的趋势,似乎上升到了政治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物权立法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法律学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中国实际,为制订出中国特色的物权法作出自己的贡献,真正履行好学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王毅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12-17
30年代,国社党机关刊物《再生》对社会史论战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疏离到自觉参与的变化过程,其从方法论、学理等角度对论战展开了批判,并对社会史论战的诸多问题作出了解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