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探讨宿舍人际关系与自杀态度的关系为目的,为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的方法,对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经济水平富裕的家庭显著高于生活费学费不愁、生活费和学费发愁的家庭;男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显著高于女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0.987,P=0.004);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认识与宿舍人际区域差异(r=-0.233,P=0.40)成显著负相关;对自杀者的态度与宿舍人际情感融洽(r=0.231,P=0.42)成显著正相关。从中得出结论:家庭经济水平高的学生对自杀更持有否定态度,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杀行为更持有否定态度,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区域差异越重,对自杀行为的认识越肯定;宿舍人际情感越融洽,对自杀者的态度越否定。  相似文献   

2.
自杀已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行为不仅对自杀者及其亲朋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对自杀危机的预防和积极干预不容忽视。对自杀危机的干预,可以采取普及精神医学知识、进行心理咨询、建立社区危机干预中心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文分析了日本人自杀行为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日本对自杀特有的道德评价;“义务”、“义理”与传统价值观;源远流长的死亡之道“武士道”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宗教的思想与生死观;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与“内疚感”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自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特别介绍了弗洛伊德生死观中的自杀论,指出了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影响;作者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依次分析了欧洲、北美、日本的自杀问题;文章认为影响自杀的相关因素自身也是在变迁之中的,或者是存在着差异的;作者指出,任何自杀行为都有其先兆,而预防自杀工作是整个社会都应关心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研究自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对预防大学生自杀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自杀案例进行剖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杀行为“因穷至卑”和“因穷自杀”现象不明显;不同原因自杀的心理动机存在差异,并且主要集中在“情感挫折”、“学习就业压力”、“个人心理障碍”、“家庭原因”和“生理健康”5类。自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随着自杀意念的发生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他们在实施自杀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自杀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基于社会纷繁复杂的特征,不光有自杀者个人实施自杀,其他自杀参与者自杀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对自杀参与行为作出法律界定并且研究其是否具有可罚性。先对自杀参与行为进行法律界定,再探讨不同种类的自杀参与行为是否具有可罚性,且对具有可罚性的自杀参与行为的刑事立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导致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他们预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排在世界发病率前15位疾病的榜首;到2020年,更将成为非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医学专家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  相似文献   

8.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导致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他们预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排在世界发病率前15位疾病的榜首;到2020年,更将成为非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医学专家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  相似文献   

9.
在近年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自杀数据的39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惟一一个报告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大约有90%的自杀行为发生在农村,而其中女性自杀率又居首位。她们为何轻弃生命?在进行危机干预中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在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0.
自杀,尤其是青年人自杀,通常是他们对未来希望和对自身生存意义的否定的一种最强烈、最高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自杀行为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把它划分为“希死念头时期”、“希死表现时期”、“自杀倾向定型时期”和最后的“自杀行为完成时期”。青年人自杀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学业问题、就业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等等。而其自杀目的是为了实现求助的愿望、抗争的愿望、逃避现实的愿望以及不能理解的自我破坏性冲动的愿望。大学生绝大多数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随  相似文献   

11.
自杀是人类个体自愿的自我毁灭行为、是人类社会的异常现象。它是人类生理、心理、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生活、身体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之下所产生的社会病,其历史十分悠久,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  相似文献   

12.
明星自杀的新闻接连不断,从陈琳到贾宏声,从崔真实到朴龙河。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得知,他们在选择自杀的那一刻内心所经历的挣扎。然而,那些走在死亡边缘,却又被拽回现实生活中的人,却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于生死的艰难抉择。一个咨询师的手记,向我们呈现了一次自杀危机干预,同时也是一个自杀者生死纠结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杀行为是行为人认识到死亡结果,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并具有自愿性的行为。对于自杀行为违法性的认定不能基于硬家长主义的刑法观,也不能认定其处于"法外空间",而应基于自主决定权,即符合主客观要件的自杀行为阻却违法,对于司法实践中符合构成要件的参与自杀案件应通过限缩解释进行出罪化处理,真正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发挥自主决定权的绝对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埃莱娜·西苏对死亡问题的理解和阐释:首先,死亡既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既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结,这主要取决于人对死亡的态度。其次,死亡体现着性别差异,在历史中,对女性而言,无论是消极被动还是积极主动都意味着死亡。第三,死亡是女性书写的第一阶梯,是思想的起点,是对“真”的诉说。本文认为,西苏作为女性“诗人思想家”,其死亡观与男性的死亡观不同,是一种他者的“向死而在”。  相似文献   

15.
论“过日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是作者在自杀研究中的理论思考。作者在对自杀的田野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自杀现象与西方理论所描述的情形有极大的不同,其根源在于,西方的自杀学范式建立在基督教文明中的一套人性观和生命观之上。为了找到能解释中国自杀问题的理论框架,笔者使用了中国的日常语言"过日子"一词。按照"过日子"的概念,人的生活状态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每个重要环节都发生在家庭中。因此,家庭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处境,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组织。人生的幸福取决于家庭生活,而家庭的基本构成是人、财产、礼仪。那么,人的基本生活过程,就是如何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自杀往往是家庭生活中的权力平衡导致的不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传统自杀学大体有两个基本模式:社会学的与精神医学的。依照涂尔干确立的基本框架,社会学家往往从社会整合的角度理解自杀率的增加,精神医学家则喜欢从抑郁症的角度谈论自杀。但对于当代中国的自杀现象,这两个基本模式都不适用。在自杀率比较高的地方,我们看不到社会整合出了什么严重的问题,而且相当多的自杀者并没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人们既不会从社会整合的角度,也不会从抑郁症的角度来理解自杀。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自杀问题,首先要超越上述两个模式,从问题本身出发。  相似文献   

17.
自杀是一种有意终止自身生命的自我毁灭行为。自杀行为的结果分为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或称类自杀)两种情况。全世界每年因自杀死亡者约50万人。我国大陆每天有400人死于自杀,每年死于自杀的约14—16万人。据估计,自杀未遂者则是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根据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字,欧洲平均自杀死亡率为17.1/10万,年自杀人数达12万。亚洲自杀死亡率菲律宾为0.6/10万,新加坡为9.9/10万,泰国为5.8/10万,日本为19.0/10万,韩国为20.6/10万。我国1987年自杀死亡率达13.8/10万。自杀死亡率因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自杀研究理路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前涂尔干时期的自杀研究涂尔干之前、甚至于莫斯利 (Morselli)之前很长一个时期 ,西方思想界对自杀这一现象的思考 ,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 1 )个人有权自杀还是无权自杀 ?① ( 2 )自杀是个人的自由意愿(freewill) ,还是被社会所决定影响 (determinism)。显然 ,在当时 ,前者主要关涉的是自杀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而后者则主要关涉的是自杀行为的个人性和社会决定性问题。就前者而言 ,在法国思想史上 ,蒙田 (Montaigne)一反教会反对自杀的传统而明确表示 ,“正像个人有权花自己口袋里的钱一样 ,他 (…  相似文献   

19.
正从表面来看,自杀是对自然法则的嘲弄,一切生灵都有为生命奋斗到底的本能。人类了断自己的原因非常复杂,把自杀归因于物竞天择的法则,是不能解释人类自杀行为的。动物则比人类要简单得多,然而,动物不会留下任何一个像便条那样清晰的东西给你去研究,也不太可能带有像跳下悬崖寻死那样清晰的意识去做一些事情。经常的情况是,人们不清楚旷野之中发生的动物死亡是故意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人需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快节奏、高强度的紧张生活已经使部分青壮年出现隐性更年期的症状,并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天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车祸死亡人数.在发达的大都市,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心理亚健康人数比例高达三成.对于与男性同样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的职场女性来说,要想取得骄人的业绩、实现自我价值,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汗水,也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