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炀帝曾封高昌王麹伯雅为弁国公,本文认为弁国指高丽国。炀帝大业八年带伯雅首征高丽不利,回到洛阳,封伯雅为弁国公,是准备二征高丽获胜,派伯雅镇守其地。炀帝有此奇想,是受梁元帝《职贡图》"高昌国使"题记称"面貌类高丽"的启发。炀帝大业九年二征高丽,因杨玄感起事撤兵,未能如愿;大业十年三征高丽,虽自称得胜,但其时,伯雅因进行"解辫削衽"汉化改革,导致"义和政变",已逃到西突厥避难,炀帝的奇想终究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2.
(一)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哪怕是中央政权控制的地方邦国,如周代及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史典籍,因此孔子得见百二十国《宝书》,墨子得见百国《春秋》。西域的情形则不同,这里虽建立过数以十计的古代邦国,它们自己却没有写出例如《于阂史》、《乌孙史》等史书来,其文史典籍的构建,首创于汉文史册,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占据着创始地位。考察西域典籍,须首先分清广义西域与狭义西域。其狭义者大抵指当今我国新疆全境,其广义者则包括中亚、西亚乃至非洲、欧洲之一部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等。广义西域诸国,大多有自己的典籍…  相似文献   

3.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平定高昌,逐步实现对西域的统辖后,从此,“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大道畅通,西域商贾络绎东去,中原商客亦不绝西来,古丝道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位扼中西交通要津,作为中原进入西域门户的吐鲁番盆地──西州,《旧唐书·西戎传》载其辖地范围有“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口三万七千”。至唐朝天宝年间,西州曾一度改称为交河郡,居民已增加到19016户,人口有49476人。成为西域人口众多的商业城镇。在繁华鼎盛的贸易市场上,货物四至,客商云集,中亚商人尤为活跃。作为唐代…  相似文献   

4.
西汉的使者校尉与屯田校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先后在西域创立了使者校尉与屯田校尉,在西域屯田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使者校尉直隶朝廷,代表朝廷处理西域事务,兼司屯田,屯田校尉则上隶于敦煌郡,主管屯田.后来成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的西域都护的全称即都护西域使者校尉,戊己校尉则乃屯田校尉脱离敦煌郡改隶朝廷的历史产物,其全称实乃戊己屯田校尉.  相似文献   

5.
《陈竹山文集》是明代西域使者陈诚的个人文集,对考察陈诚及明代西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为研究陈诚的家世、生平、交游、仕历明王朝的西域经略及《使西域记》的版本源流提供了大量的新资料,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中长期隐晦不清、久悬不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得以廓清。《陈竹山文集》有明刻本两种、清刻本两种,其中明刻本已佚,清刻本两种传世极稀。目前,易见的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收录的雍正本《陈竹山文集》。  相似文献   

6.
鄯善国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西汉时期为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所统属,是丝绸之路西域南道重要的门户之一。东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鄯善等国基本沿袭了西汉以来为内地王朝所统属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洎至公元5~6世纪,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也有关于北魏鄯善国的相关记载。本文主要以洛阳出土的《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为主,进一步探讨了北魏时期鄯善及车师前部等国的历史,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米芾是宋代名书画家,与苏轼等并称宋四大家。罗绍文在《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撰文对米芾是否是西域人后裔的问题,作了详细考证后认定,米芾的上三至四世祖从西域移往中原地区,是西域人后裔。理由如下:(1)唐中叶以前没有米姓。米姓是北魏时出现的西域米国人,以国为姓。西域有米国记载,最早见于《魏书》。(2)明周嘉曾撰《香乘》云,米芾临死之前,遍请郡僚,举拂示众曰:“众香国中来,众香国  相似文献   

8.
新版《辞源》第1183页有“戊地”条。该条的阐释文字是;“古西域地名。唐时昭武九姓之一。见《新唐书》221《西域传下》《康》。《大唐西域记》一作‘伐地’。”那么,“戊”“伐”之间,哪个为确?抑或二者都对呢?我们推究的结果是,通行本《大唐西域记》的这个“伐地”,仍是“戊地”之误。研究者不难发现,《新唐书·西域传下》《康》与《大唐西域记》有着重要的因缘关系。《隋书》《康国传》以及《旧唐书》《康国传》均无“戊地”这一名称,而《旧唐书·经籍志》不曾著录但《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有《大唐西域记》。这说明刘昫等人莫能见到而宋祁等人则见到《西域记》。同时,我们看到《新唐书·西域传下·康》的内容,要比《旧唐书·西戎传·康国》多出好几倍。进而我们又从这里清楚地看出《新唐书·康》取材于《大唐西域记》的印迹来。例如《西域记》卷一所记飒秣建国(康)、捕喝(安)、劫布呾那(曹)、赭时(石)、弭秣贺(米)、屈霜你迦(何)等国名,在《新唐书·唐》中竟是一字不差的出现;此外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9.
悬泉汉简记载的使节往来中,有不少西域上层女性的身影,她们在中原汉朝与西域各地友好关系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汉简的内容看,西域各地国王的妻子都有单独向汉朝派遣使者的权力。西域向汉朝派遣使者的王夫人,不少是汉朝派去和亲的公主或宫女,她们是维系西域各地与汉朝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汉简中西域各地上层女性派遣使者时间多在宣帝及其之后,这与该时期西域都护的设立、汉朝强大安定的形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吐火罗人与龙部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公元前176年匈奴在蒙古草原突然崛起,击败昔日西域霸主大月氏人,迫使其西迁中亚。①为了寻找共讨匈奴的一个同盟军,汉武帝派使者张赛出访大月氏国。当这位汉使历尽艰辛终于在中亚大夏找到大月氏国时,月氏王已在中亚安居乐业,不愿回东方与匈奴搏战。张着此行未能如愿以偿,但是他从中亚带回了许多前人所未知的西域地理和历史知识。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即取材于张骛的西域见闻录。张春关于大月氏早期历史的介绍对本题非常重要。据司马迁的记录,择要摘录于下:始月民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破,乃远去,过宛(今哈萨克斯坦南…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176年大月氏西迁,导致西域诸国在天山南北重新分布.塞人南下,乌孙西迁,匈奴则从蒙古高原进驻析罗漫山巴里坤草原、吐鲁番盆地等大月氏故地.公元前108年,吐鲁番盆地的小月氏两部落归降汉朝,从吐鲁番东迁酒泉,从而引发了中亚民族新一轮大迁徙.在汉朝与匈奴对西域争夺战中,姑师人从罗布泊西岸北迁吐鲁番盆地小月氏故地,后来分化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楼兰人则于元凤四年(前77)南下都善河(今车尔臣河)姑师故地,更名“鄯善”.公元前176年,匈奴击败大月氏之时,西域只有二十六国.公元前108年姑师人从罗布泊北迁吐鲁番盆地后,与当地小月氏遗民融合,由一国发展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东汉班固写《汉书》时,西域诸国发展为三十六国,最后增至五十五国.  相似文献   

12.
整个秦汉时期,汉匈民族关系是汉王朝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了联合月氏攻击匈奴,有了张骞出使西域,所以《史记‘大宛列传》是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主线,引出西域、中亚乃至更为遥远的西方的民族情况,使中国人第一次将民族研究的目光从汉王朝的辖境放眼到今天的中亚乃至欧洲,从而使《史记·大宛列传》具有了世界史的性质。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认识,于是汉王朝开始对西域部分民族进行治理、设置政区,将之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对西域各民族文化的记述则是公元前2世纪的民族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3.
由李之勤先生校注《西域史地三种资料校注》作为《新疆通史》研究丛书之一,2012年3月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所称三种资料分别是:1.明代马理主编佚名作者《西域土地人物略》和《西域土地人物图》,2.清代沙克都林扎布撰《南疆勘界日记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通典·边防典》“吐火罗”条史料来源进行较详细的注释,并恢复了《西域图记》有关吐火罗国的一条佚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隋书·西域传》与《西域图记》的关系及《通典·边防典》“西戎”门的编纂特点。  相似文献   

15.
况周颐原名周仪,字夔笙,号蕙风,广西临桂人,咸丰九年(1859年)生。他自小聪明,九岁补博士弟子员,十八岁举优贡,二十岁举乡试。后到天京,与当时有名词人王鹏运同官,以词学相砥砺、切磋,进步更快,一跃成为近代有名词人之一。况周颐的词作很多,有《第一生修梅花馆词》、《二云词》、《香樱词》、《蕙风词》。其特点:前期栖艳有骨,但往往失之尖艳;后期则家国之感,身世之忧,所触日深,词格也日益犹上。然而他最精通的是论词,他写过《香海棠馆词话》二册。《蕙风词话》一书,作  相似文献   

16.
鲜卑山考     
鲜卑山,是鲜卑人因以为号的地方。目前所能见到关于鲜卑山方位的记载,最早的是释道安的《西域记》和崔鸿的《十六国春秋》,两书所记一在河西,一在辽西。根据先秦与西汉北方古  相似文献   

17.
"张帀千人丞印"中的"千人"、"丞"可能均为两汉时期的职官称谓,"千人"为曲一级的领兵将官,秩次为比六百石,"丞"为"千人"之属吏,"丞、尉秩三百石。"由此推知"张匝千人丞印"为一枚秩三百石的官吏印。根据外观造型及制作技法来看,该印有可能是在本地制造,"张帀"估计是西域长史管辖下的某一地名。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进行有效官辖,设置西域都护府,并配置一套独立的职官系统,魏晋、前凉时期基本沿袭两汉治理西域的思路,在西域设立西域长史一职,但有关西域长史营的职官系统却不见诸史载。此印的发现则填补了这一空缺,进一步完善了魏晋西域长史营的职官系统,为深入研究两汉至魏晋时期西域职官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蒙元时期,中外交通空前繁荣发达,元朝与欧亚各国的交往十分密切。外国的使节、旅行家、商人和教士经常来中国访问。草原都城上都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本文拟将他们在上都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一、元上都的发郎国使者。中统元年(1260)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五一牧场)即位。第二年五月七日,发郎国的使者到达开平朝见忽必烈。据王恽《中堂事记》载,“是日,发郎国遣人来献卉服诸物。其使自本土达上都已愈三年。说其国在回纥极西徼,常昼不夜……妇人颇妍美,男子则碧眼黄发。所经途有二海,一则逾月,一则期月可度。……上嘉其远来,回赐金帛甚渥。” “发郎,Frank”,又译作“佛郎”、“拂郎”、“富浪”,是中世纪近东(波斯、阿拉伯)人对欧洲人的称呼,后来为蒙古人和汉人所沿用。早在大蒙古国时期,发郎国(即欧洲)人普兰·迦儿宾(意大利的传教士)、卢卜鲁克就曾到哈刺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朝见蒙古大汗。《中堂事记》所记发郎国的使者数字不详,但他们肯定是欧洲某一个国家的使者。  相似文献   

19.
东魏、北齐曾在境内侨置凉州,这个凉州不见于《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北齐地理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等古今地理志著作。文章从史籍、墓志中辑得13条东魏、北齐凉州及其所辖盘和县官员的资料,既可补史载之阙,又揭示了凉州地名的东西移动。这些凉州官员有一半源自河西或西域,其中不少是粟特等西域胡人。东魏、北齐侨置凉州的目的,是为了安置从河西凉州及灵州等地迁徙来的民众,尤其是粟特人对东魏、北齐的胡化风气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西胡化风气在东魏时就已流行,此点拓展了陈寅恪提出的北齐西胡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殷晴 《西域研究》2013,(1):1-8,140
西域都护府建立后,采取各项措施,贯彻以“安辑”为主的施政方针,凭藉中原充盈的财力,团结争取西域各绿洲城国.当时憧憬中原的西域上层人物,派遣至京城的使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人员交往的热潮,推动着民族间的融和与社会的演进,也使代表汉廷的都护府赢得了各绿洲城国的信赖,享有很高的威望.故王莽失败东汉初建时,西域各地屡次请求归附,期盼汉廷重派都护.正是在此有利的情势下,著名的班氏父子得到有力的支持,重新完成了国家统一西域的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