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3 毫秒
1.
阐明了汪曾祺的创作经历的三个阶段 ,总结和论述了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对形成汪曾祺这种创作风格的成因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建国以来浙江戏剧的创作现状,从创作倾向的角度切入,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同题共作属于集体性的创作活动,赋的同题共作以魏晋南北朝为盛,这与当时文学集团的兴盛有直接关系。同一命题、相同环境下的创作,及其所固有的切磋品评的创作目的,使同题共作赋呈现出相反相成的两种倾向:一是题材范围和艺术风格上的趋同,二是同中求异的竞胜争高。这种方式的创作对于赋体文学表现领域的拓展和艺术技巧的提高都产生了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同题共作赋的文学史意义,则主要表现在促进了短赋的发展,并加快了多诗少赋的文学进程。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和探讨恽南田山水画之类别,运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对其主观意愿.创作实践.创作理论及绘画数量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得出恽南田的山水画主要有仿古之作、忆景之作、观景之作、读诗会意创作、运思创作等不同的类别.  相似文献   

5.
试论新时期的学者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者小说是新时期值得关注的文学景观。本文在对新时期学者小说的创作作了扫描后,着重从文化意蕴、创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作了论述,并进而指出了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赋作与其诗一样独具魅力。其赋作继承了汉赋和魏晋六朝赋的创作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特点。其大赋表现出张扬的主体精神,小赋则显露出浓烈的忧思精神和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江淹《杂体诗》非其本色,甚至主张将拟古诗与其他创作成就分而论之。考察江淹的全部作品,我们发现,江淹早期的其他作品为《杂体诗》作了题材上的准备,成就了其“诗体总杂”的创作特色;而其他模拟作品“学古制今”,则培养了江淹“善于模拟”的创作个性,为《杂体诗》的创作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具美兼善”的理论导向和实际创作,使《杂体诗》成为了体现江淹“本色”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8.
写出一个女性自己的世界--曼斯菲尔德与劳伦斯作品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几部经典的短篇小说为例,探讨了劳伦斯作品对曼斯菲尔德的影响,指出他们在创作中对生与死以及婚姻与性爱等重要主题的处理上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曼斯菲尔德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女性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曼氏正是通过对男性作家作品的模仿和借鉴进行着自己别具一格的女性创作.  相似文献   

9.
本丈通过载体形式的差异,对我国少数民族诗歌作了全面考察与评迷。先谈民族文字创作,分为消亡民族和当代民族;次谈民族语言汉宇记音创作,再谈汉语和民族语词汉字记音混合创作,汉语译作;最后说汉语文创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艾青近半个世纪的诗歌创作和理论探索进行总体观照,深入考察了在他整个的创作历程中出现两次高峰和一次萎弱的主客观原因,对他各个阶段诗创作和理论探索的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和诗美追求作了深入地分析与探索,并对他的得失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  相似文献   

12.
意境迁移在散文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格式塔意象和意境具有相似的美学成分,且二者都是由个体意象组成,这使得格式塔意象模型得以运用于意境传译。意境传递过程为:原文本中的意境─心理审美意境─目标文本中的意境。从意境模型中可得出结论:意境是检验个体意象翻译的标准。在不损害整体意境的前提下,个别意象的微观调整可使译文"最接近,最自然"。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或产品,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交融的产物。任何艺术作品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以从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层、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它们各具独立性又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有着丰富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认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时代价值,坚持文艺事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推进文艺事业根植于我国的改革实践,增强文艺事业继承和创新能力,坚持和完善党领导文艺事业的原则,不仅是解决我国文艺事业发展不和谐现象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基于形上学宇宙论的艺术观与美学观纠结在一起,具有艺术哲学的色彩。他始终关注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追求艺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也是建立在民族宇宙观和美学诠释学的基础上,虽然没有温克尔曼所期待的科学艺术史的合理原则和丰富史实,但他并未寻找一个黑格尔式的"理念"来演绎艺术史。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宗白华的艺术史研究沿着"艺术精神"主导下的艺术风格的变迁以及美感类型的演进来展开的。他主要是从艺术精神、文化象征与艺术风格、美感类型、艺术境界与价值等多个向度来阐释艺术史的观念。其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新闻作品的意境美(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独特表现,也是人们研究最充分的课题之一.新闻意境是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但在新闻理论界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艺术意境和新闻意境在呈现形态上有着很多相似性,但同时又不能等同,尤其是在创造手法和表现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新闻作者在新闻作品中所表现感情的隐显,主体意识的强弱,新闻意境可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在对艺术现象展开具体理论言说时,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路径主要呈现出三个基本环节:遵循文化人类学田野方法,参与实践至具体的艺术活动中去,获得直接而完整的审美体验和生活知识;基于文化整体观,对艺术生态作出全面的语境性把握,从而探究艺术活动的文化逻辑和生活特征;以艺术民族志的形式,在关注艺术现象的细节和场景中,使得具体艺术现象得以综合把握和书写。艺术人类学的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发力因此而得到有效实践和彰显。  相似文献   

18.
艺术特质,是基于比较视域下的中西美学,兼及美学原理与艺术审美经验提出的一个文艺美学范畴。在艺术本质层面的,把握所有与艺术特点的一般性显现之间的那个层面即为艺术特质。在艺术特质视域下,对"和合"的精神本质、美学型态及其在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诞育机制和展开方式给予了具体阐释。透过艺术特质这一视角来考察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和合",不但进一步拓展了当下有关古典诗学"异质性"的探讨,而且使艺术特质这一范畴的探究获得了文本阐释语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对艺术形式进行了独特的理论阐释,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深层结构的分析,认为艺术形式表现生命的内核,表达心灵的姿势。艺术形式具有可感性、创新性、审美性等特征,但积淀在艺术形式中最根本的却是文化精神。间隔化、构图和感悟生命的真理是艺术形式最主要的作用。宗白华对于艺术形式的理论阐释对于今天艺术形式的创造和研究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昌学院把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学院中心工作之一,充分利用地区民族艺术文化资源,探索艺术教育的规律,创新艺术教育的途径,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拓展艺术教育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