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现实主义认为,冲突是国家间关系的本质,从权力政治理论推导出来的安全合作模式是均势模式或霸权模式;自由主义强调合作,根据制度约束原则建立起来的安全模式可能是集体安全模式、大国协调模式或多边安全模式;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理想的安全合作模式是安全共同体模式.国际关系理论的高度简约性决定了一种理论往往只强调国际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实际的国际关系则是复杂的.每一种范式对安全合作问题的思考都存在看成就和缺失.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国民经济运行和企业经济活动两个层面,前者当属宏观经济领域,后者则为微观经济范畴。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二者经常处于一种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中,而国民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却要求二者彼此协调。  相似文献   

3.
分析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协调能力是探讨政府应急能力的重要切入口,它着眼于政府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关系及其行为所发挥的作用,包括政府制度协调能力、政府人员协调能力、政府信息协调能力、政府物资协调能力和政府资金协调能力等五个部分.目前,中国政府协调能力主要存在应急管理主体间的协调缺乏完善的制度框架、机构与人员整合有待加强、信息采集与辨识能力较弱、应急物资多种储备方式间整合不足、调度效率不高及风险和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须通过建立应急管理主体间合作协议框架、强化应急协调机构的枢纽作用、建立公开化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科学化的信息处理制度、整合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优化物资调度系统以及建立健全风险和成本分担机制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论代际沟通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伟 《学术交流》2008,(1):120-123
老年一代和青年一代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他们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选择、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众多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尽管这种差异和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代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又会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代际沟通与协调是建立良好代际关系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代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树立代际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沟通理念,建立代际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沟通机制,确立代际之间相互宽容与接纳的沟通方法,养成代际之间角色转换、相互学习的沟通习惯是实现代际沟通与协调的有效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在中国现阶段两个"非农化"正在加速推进,但与此同时,二者的不协调也越来越明显,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学界缺乏对两个"非农化"关系的研究,因此,文章集中论述了中国两个"非农化"目前不协调的表现和原因,两个"非农化"协调的内涵、衡量标准、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面对公共突发事件,一般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应急管理行动.针对多主体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实现主体之间的快速联动、任务分解及资源共享为目的,构建社会网络、任务网络、知识网络、应急指挥中心和战略协调小组的多主体应急管理协调模型,既可以指导社会主体快速、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也可以为中国应急管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充满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社会。但是,不同制度背景会形成不同利益冲突的主体、协调机制和组织化形式。在中国再分配体制下利益冲突的主体最终是国家,协调机制是国家再分配,基本组织化形式是“单位体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利益冲突的主体已经转变为市场关系中的相关交易主体,协调机制转变为“契约”式的交易性关系,组织化的基础转变为组织起来的利益群体,国家成为“第三方”。在制度转型的背景下,重建协调利益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结构,是中国制度转型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道德协调、市场协调和行政协调是国民经济三种最主要的协调机制,三者各有特点,在实际的国民经济运行中,这三种协调机制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协调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组合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的类型也不同。据此,可以建立一种经济体制的新的类型学。文中还作了按协调机制组合方式划分经济体制类型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协调是协调主体有目的、有控制并与目的相一致的整体行为,而协调发展只能是协调与发展的相互交叉与结合。协调具有普遍性、与失调相关性、多样性和不可加和性,并受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一切生命、人类社会和人类所有的“社会细胞”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以协调与协调发展为前提条件。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切实解决协调问题,就需要明确协调主体、认清协调目标、加强控制手段、制定“协调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联席会议作为一项协调参加区域合作各主体间行为的有效机制,目前已被各区域合作主体广泛采用.由此,可将其引入区域立法实践中,用以协调区域内各地方立法职权主体间的行为.区域立法联席会议包括会晤型和磋商型两种类型,其运转各有特色,并在区域立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性协调功能.这一机制可以为区域立法职权主体的交流提供平台,有助于消弭分歧、协调立场,进而推动区域立法的进行.受中国经济、政治体制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的制约,区域立法联席会议机制的积极作用难以全部发挥,但我们应该对其有耐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与公共政策的利益协调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春福 《学术交流》2006,1(1):120-124
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失衡、强弱群体分化明显,使政府面临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任务非常艰巨。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要有效地发挥公共政策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作用,必须完善公共政策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论市场与企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市场经济社会最重要的两种组织,市场与企业要么是互补关系,要么是替代关系。传统西方经济学持前一种观点,即认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而现代西方企业理论则认为市场与企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或分工协调机制,其中的主流——“弱替代论”认为企业是与市场相对立的协调机制,而“强替代论”则认为企业是一种特别的市场  相似文献   

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的核心:利益选择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益的选择与协调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立法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从法与利益关系的视角而言,立法是对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进行确认、选择和协调的利益综合过程.对农业保险主体间利益冲突的认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的起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就是为了协调这种利益冲突而通过法律制度的供给对农业保险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即通过确认国家的政策性扶持和规范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作用来平衡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从而实现农业保险主体在各自微观利益基础上的宏观整体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自成立至今,上海合作组织参与地区安全治理取得了丰硕成果,治理的地理范围和议题范围明显扩大,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治理规范趋于成熟,治理成效日益突显。大体而言,上海合作组织参与地区安全治理至少具有四种特征:其一,参与地区安全治理的主体以成员国为主、非官方机构为辅;其二,参与地区安全治理的进程由大国引领、中小国平等参与;其三,参与地区安全治理践行以"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主权规范;其四,进行的地区安全治理是综合性的规范框架与实践进程。不过,上海合作组织参与地区安全治理仍面临两大内在限制:第一,参与地区安全治理的行动能力与方式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第二,除中国外的其他成员国对本组织的认同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欲突破这两大内在限制,可行的改进路径至少有二:第一,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冲突预防机制;第二,培育求同存异的协调互动理念,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林广会 《求是学刊》2020,47(3):95-106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下,集体所有权主体制度面临集体成员集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具有同一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目标资产是否与其他集体资产在归属上发生分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行使集体所有权的法律机制应如何表达等现实困惑。从集体资产的承续关系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农民集体应为实在的组织体,具有内部治理机制和意思能力,集体所有权主体理应定位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私法与公法制度的共同规范下,在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维护着集体所有制的价值体系。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全部的集体资产享有所有权,章程记载的责任财产范围应限于折股量化的财产范围。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所有权主体地位对传统村落的未来发展具有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一种公平、平等和正义的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层次结构在分化,利益关系格局在调整,导致我国社会矛盾和冲突急剧增加,社会不和谐现象越来越多。公共政策活动具有引导利益观念、协调利益冲突、整合利益分化和分配社会利益价值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公共政策活动利益协调机制的完善。即健全公共政策活动的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公共政策活动的利益妥协机制和健全公共政策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21世纪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但关于"两型社会"的内涵、外延和特征理论都未达成共识.本文认为,"两型"社会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即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看作是硬币的两面,其内核是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在理论上是经济学中内部性和外部性转化和消除的问题,实践上则是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容的问题.本文认为,随着"两型"社会推进,为了继续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正在尝试协调和整合两种政府治理环境的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无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呈现出不足;因此,作者提出统筹治理作为新的治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将综合原有模式的优点和弥补二者缺点,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孙贺  贲放 《求是学刊》2023,(2):72-80
劳动关系是依靠相应的协调机制维系运转并保持稳定和有序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嬗变,呈现显著的逻辑张力:从动力构成上看,遵循着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与市场自发的诱致性变迁相统一的演进逻辑;从生发变量上看,贯穿了外生性嵌入与内生性进化相结合的演进逻辑;从结构形态上看,表现为构造性重塑与迭代性演进相得益彰的演进逻辑。这三个方面的演进逻辑,是理解新中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演进的坐标系,新时代改进、优化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既要观瞻历史中积淀的逻辑框架,又要以此为基准加以把握,不断推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相似文献   

19.
政府生产成本有其特定的内涵.由于垄断、生产特性、缺乏价格检验机制和缺乏激励动力机制等原因,政府生产成本面临困境.在公共服务的提供、安排和生产等方面,民营化理论和治理理论的宏观视角是寻求控制生产成本的理论突破.当然,在控制过程中,政府生产成本还必须与管理工具、政府交易成本等相协调.  相似文献   

20.
在对古典及当代社会行动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提炼出为被已有的社会行动理论所忽视,且为行动者开展行动所必需的两种能力:对行动的控制力及在行动中展现出的协调力,并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探索性的界定。行动者的控制力包括:(1)个体行动过程的前三个阶段(包括主动需求阶段,确定目标与动机阶段以及意图与筹划阶段)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意见的真实性;(2)体现在行动过程第四个阶段(即"作为"阶段)中的个体行动能力;(3)当行动的效果与期望不一致时行动者对行动本身的修正。协调力包括:(1)行动者与自身的协调与平衡;(2)行动者与其他行动着的主体的平衡,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行动单位之间的转换时的平衡;(3)行动者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