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当前的现实状况中,身体因我们对身外种种他物的追求,或累于世或被窒息或被过分张扬。面对这种种境遇,身体作出了自身的反映,以自我的毁弃或自我的放逐来反抗其所遭受的种种暴行。面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以往所采取的身体态度。  相似文献   

2.
赵琳 《兰州学刊》2013,(5):42-46
舒斯特曼是划时代的美学大师,他在继承古典实用主义美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结构主义美学,通过大量研究以及思想上的不断升华,构建了身体美学思想,并对身体美学构建了基本的维度。在此基础上,他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华融入了其作品中,充分发挥了中国美学在身体美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思想,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美学本身的认识,对中国美学研究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身体思维     
不能把人的认知都归功于大脑,无视身体和身体思维的认知价值.其实正是人的身体结构、身体欲望、身体行为、身体意向、身体爱好、认识冲动、好奇心、求知欲、潜意识、自由意志、身体场、知觉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身体思维或身体智能,一起构成认知的源泉和机制.因此身体思维才是大智慧;才是一切认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的起点;才是获得知识、成就事业、完善人性、推进人类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聂春华 《中州学刊》2012,(5):198-202
环境美学虽以"环境"为其学科名目,但在对西方传统美学的反思中,身体问题凸显为环境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环境美学在阿诺德.伯林特那里是由主体走向身体的一元化思路,在艾伦.卡尔松那里则是从身体走向主体的二元分化思路,两者都是对传统意识哲学忽视身体的一种反思,使身体成为内在于环境美学自身的一个基本问题。身体的原始在场而非主体意识的在场成为环境美学各种讨论的前提,也激发了审美经验研究从感知的元素分析走向了注重各种感知之间的关联阈。环境美学对审美描述和元批评的关注表现了这门学科对传统美学的表述问题的焦虑,而审美描述与传统美学话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能激发感知者和读者的身体"在场感",并实现审美经验向审美理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葛红兵 《社会科学》2008,(3):171-180
研究苏童、贾平凹、张贤亮、张弦、莫言、李佩甫等作家笔下的身体话语,应该对他们从个人快感的实现、男女性别意志的体现、国家意志的政治场域三个角度,以"暴力"、"奴役"、"占有"等为关键词,研究身体政治中的征服、征用和授受等关系,来描绘中国当代文学中身体话语内部的权力关系图谱,并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身体话语进行宏观阐释,这样才能归化于更大的民族体、国家体、阶级体而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下盛行的所谓回归了本原的"身体美学",其实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感性的萎缩与理性的失落。"身体美学"把"感性"等同于身体感知而排除了源于精神感觉的感情活动;对于身体感知的界定又偏重于生理性快感而不是心理性快感,这就切断了身体感知与理性的联系。二是身体的圣化与身体的消费。"身体美学"在批判传统美学中"理性的圣化"的同时,却走向了"身体的圣化"的误区;最终又在消费社会日益低俗化的大众文化中推进了身体的消费,使审美彻底沦落为功利性和商业性行为。三是技术的实用与美学的无用。"身体美学"试图将美学研究推进到实用层面和实践层面,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实用技术;但它在与运动学、健身训练、医学保健、医学美容等学科的联姻中必将不断被异化,最终完全迷失自身。在21世纪,美学研究要想摆脱困境,就要走出"身体美学"的误区,把人的需要推进到生存价值论的层面加以探讨,在此基础上重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代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研究的进展,有关独立灵魂实体的假说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摒弃,精神日益被领受为身体的活动和功能。从这种身心观的角度看,审美的主体只能是身体,美学研究也应该以身体主体论取代精神主体论,从身体主体出发重构完整的审美过程。身体-主体是实在者,实在者能够直接与其他实在者打交道,建构起以自己为中心和枢纽的世界,这是身体-主体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优越性。在组建世界过程中,身体-主体扮演着三种角色:(1)作为筹划者的身体-主体;(2)作为中心-枢纽的身体-主体;(3)作为原始尺度的身体-主体。这三种角色使身体-主体不断以总体蓝图和它所涵括的理想意象为依据审视、评估、鉴赏现实之象。如果现实之象符合理想意象,那么,身体-主体就有可能产生审美愉悦。不过,任何实在者都在宇宙中占据着独一的位置,皆具有仅属于自己的本体论规定性,均非身体-主体可以任意支配的质料,所以,要成功地与其他实在者结缘,人必须在试图同化它们时顺应其自立品格,最终把主体和对象两方面的片面性取消掉。由此可见,具体的审美过程总是从属于身体-主体与其他实在者复杂的联合与博弈,展开为包括重构、评估、认同、顺应在内的复杂操作。  相似文献   

8.
以理查德·舒斯特曼为代表的学者把身体美学定位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视为美学在传统心灵美学基础上继续向前开拓的根本方向。这种定位能够成立的原因在于,身体美学具有自身深厚的哲学基础,即身体存在论。它与作为心灵美学哲学基础的心灵本体论相对,提供了对哲学之为哲学具有构成作用的“存在”问题的解答。基于此,身体美学才能作为基础构造的美学知识,即美学基础理论。这首先集中表现为身体美学在根本上转换了美学关于审美的认知,具有自身的且区别于心灵美学的美本质论。当然,除了哲学基础、美本质论外,当身体美学在美感论、审美范畴、审美形态、美育等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上都给出自出机杼的回答之后,它作为美学基础理论的学科定位和面目可以更为立体地树立起来。  相似文献   

9.
身体人类学视角为理解凉山彝族毕摩、苏尼的身体实践与文化隐喻提供了新维度。以身体实践为基础,毕摩、苏尼形成了“毕”与“尼”的身体技艺区分。以“毕此”和“尼症”为基础的毕摩、苏尼身体区格与传承制度,是彝族传统社会结构中家支制度、血缘、根骨观念的映射。从苏尼迷狂的身体表征到以“祭”为核心的毕摩理性化身体规范的确立,是彝族原生性宗教由巫到史、由巫到礼的发展史。毕摩、苏尼身体研究取向,为回应彝学研究的理论关切与拓展中国身体人类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身体意象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文本具有恒常的伴随性,为叙事提供动力性支持。凭借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杜拉斯实践了身体意象在叙事进程中从物质要素向结构核心的还原。在审视身体叙事的阐释学意义时不难发现,作家的身体书写不仅暗合“阴性书写”理论,成功构建了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使女性得以走出"他者"的阴影,同时也释放了历史话语的哀悼声音,是书写社会历史隐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