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苏轼的“因物赋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具有母题性质的文学意象,苏轼对这一意象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结为他的“因物赋形”说。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对水作了深入的哲学阐释,他的“因物赋形”是以“柔外”与“刚中”的完美统一作为内在的精神实质。从“刚中,,的一面来说,主张顺性适意的自然之道;从“柔外”的角度来看,则主张在顺性适意前提下的不变之变,两方面结合才是苏轼的“因物赋形”说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2.
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共同赴京。苏轼在此次途中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包含着诗人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模糊思考与探索。这一哲学思考成为苏轼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它起源于这一时期,成熟于黄州《赤壁赋》,而《赤壁赋》之后苏轼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哲学思想的发轫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南行集》苏轼诗歌的江水意象中。在此次进京途中,苏轼与江水意象二者之间实现了双重推进。  相似文献   

3.
文学母题是文学发展过程中被不断书写和反复表现的共同主题 ,苏轼的《中秋月》,通过对中秋月夜情境的描绘 ,表达了生命易逝、人生无常及与此相伴的孤独体验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4.
诺斯洛普·弗莱于20世纪60年代首倡原型批评理论,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谓之原型,认为原型是从远古便普遍存在的意象,是一种民族记忆。作为文学意象,树木意象早在《诗经》《楚辞》里就有了,到了宋代,诗词里的树木意象更是丰富多彩,仅苏轼的作品中树木意象就占了很大比例。这些树木意象有着极重要的文化内涵,既有生态价值,也有实用价值,树木见证了岁月更替,是历史烽烟的记录。苏轼对树木的欣赏模式众多,有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成模式等,这些树木意象底蕴充盈,写树木就是写自己,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印证了原型原理,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5.
在《论中国现代童年母题文学的反思品格》一文(《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中,我曾指出中国现代作家对自我人格反思的普遍兴趣,是童年母题文学各种变体在精神内质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致性,是这一文学现象在内部联系方面显出的独特品格,那么,现代童年母题文学在结构形态、叙事方式、意象选择等外在联系方面是否也具备某种特殊品格?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如乌尔利希·韦斯坦因所说“母题的第一个意义属于内容的范畴,第二个意义属于结构布  相似文献   

6.
自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构建了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社会蓝图——"桃花源"模式以来,后世历代都有借此母题以寄托理想、抒写情志的诗文。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桃源"母题的理解也发生着不同的异变。唐人笔下的"桃源"大多已成为神仙的居所,而宋代诗文中,"桃源"意象的涵义已由唐人的仙界回落人间,趋向现实化,其讽喻性也明显增强了。究其原因,与宋代社会现实不无关系。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北宋内忧外患,南宋半壁河山。士大夫们的参政意识和忧患意识比前代都增强了,对现实的忧患与失望使他们不可能再像唐人那样幻想在仙界找寻理想的归宿,便把目光投向了对现实的整顿。于是,"桃源"意象在宋代走向现实便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金银变化母题,关于寻宝中动植物功能、神物作为寻宝器具的信奉,是一个外来的神秘信奉.庞杂的古代金银变化母题,离不开这一外来思路的最初启发.关于"银伥"看守金银的信奉,也当是上述掘宝民俗同一故事的别种说法,其逆向思维和补充.藏宝掘藏故事中的蛇、鼠意象,其文本渊源,在巴利文本生故事与中古汉译佛经中普遍流传的"感恩动物忘恩人"母题中,也可以找到其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8.
苏轼与其弟苏辙早年寓居京城怀远驿时订下了"夜雨对眠"的盟誓,此后辗转飘徙的仕宦生涯中,他们曾无数次追忆前约,"夜雨对眠"意象成为苏轼兄弟感情的高度浓缩与象征,是二人深厚感情的一种特指符号。在这一意象之下,蕴含着苏轼对仕途艰险的隐忧、对人生流逝的感伤和对归居田园的渴盼,集中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  相似文献   

9.
荒原意象是美国文学的母题之一,既象征自由,也象征险恶,具有二元性;而T.S.艾略特的《荒原》描绘的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的灾难和精神创伤,影射西方现代文明的堕落、精神生活的枯竭和一代人的幻灭感。通过两种荒原意象的比照,昭示了美国文学传统荒原意象的异化和战后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0.
荣格认为文艺创作的根源和动机来自超个人的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这也是一部作品具有永久性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中篇小说《花狗崖》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神话原型、原型模式、原型意象、原型母题,因此它具有了跨文化区域跨时代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东坡书传》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坡书传》是苏轼自己颇为重视的三部经学著作之一,历代《尚书》学者也多有称引,但是近代以来却无人注意该书。本文从《东坡书传》的撰写和流传、《东坡书传》的主要成就和后人对《书传》的评价诸方面,初步探讨了《东坡书传》的学术价值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灰姑娘”这一母题属于世界范围的共通母题,以“灰姑娘”为母题的故事数量繁多。而《落洼物语》和《叶限》则分别是日本版和中国版的“灰姑娘”。两作品在同一母题下,在文化、社会背景和内容方面既表现出某些相同之处,也呈现出诸多相异之处。从上述两方面出发对两作品进行对比考察可以加深对两部作品理解的同时也究明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13.
"身与竹化"、"成竹于胸"、"空且静"是苏轼审美理论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三个基本命题。"身与竹化"作为审美体验论命题,是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成竹于胸"作为审美意象论命题,揭示了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空且静"作为审美心态论命题,强调空静心态对于艺术创造的重要性。苏轼的这三个美学命题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切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王维诗“有画意象”与苏轼“比喻意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赋比兴--有画意象--抽象意象是中国诗歌意象史的三个阶段。"诗中有画"确实是王维代表的唐诗的艺术特质,苏轼将王维"诗中有画"式的意象,变革为内心展延的比喻意象。典故意象是别一种意义上的比喻意象。  相似文献   

15.
"清空"本是张炎对姜夔词的评价,它和"质实"相对而言,这一评价对苏轼词也十分合适,苏轼词自有一种旷达风格,要旷达就要超脱,要超脱就不能胶著于物,凝滞于物,也就不能对意境、物象、心绪作质实的描写,而必须清空,即空处起步,清处落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这种"清空"之美,成就了苏轼"坡仙"之姿、"旷达"之态。  相似文献   

16.
苏轼前后《赤壁赋》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后人对《赤壁赋》的拟效是其中之一。现存《赤壁赋》的拟作有38篇,从金元到明清,皆有创作,包含了文赋、律赋、摘句赋等形式。通过比勘拟作与前后《赤壁赋》文本,可以发现其中被反复强调的语象、意境和哲理,这些元素正是苏轼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积淀的文化之魂。通过比较拟作由体裁和思想模仿,到意象事件的跨体裁模仿的前后变化,可以探寻原作意象和思想的留存和沉淀以及文学的经典化形成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明清传奇中画中人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中人”是一种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尤以明清传奇《牡丹亭记》、《梦花酣》、《画中人》和《桃花影》中“画中人”意象刻画最为成功。作家借助画像这个特殊载体,或附身画中,或化为人形,在现实与虚幻,阳世与阴间,传达自己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使“画中人”这一母题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对民间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运用是《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这种吸收既包含整篇故事结构及主题的类型化,也有作为小说构成成分的碎片化应用。对《聊斋志异》中"碎片化"的民间文化元素,从"民间故事母题"和"民间谣谚谜联"两个方面进行探析,进一步揭示民间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增进研究者对民间文学母题在文化传统影响下流变发展脉络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重要源头,引发中国诗歌的若干创作母题。其中,江水母题即是重要一例。《诗经》的江水意象,其情之抒发,其情之种种,均奠定了中国诗史的重要传统。然而,《诗经》独特之"用",使之超越"诗"的本身,以之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若干内涵,此又集中反映于中国的传统人生论、中国古代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20.
《押沙龙,押沙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本文试图以《圣经》“该隐杀弟”的故事来重新解读福克纳的这部作品,从原型母题、原型模式和原型意象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内涵层意义,找出其撞击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