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诗叠词模糊美的英译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中的叠词具有意味悠长的模糊之美,但却是古诗翻译的难点之一。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诗中叠词的模糊美,并指出中国古诗在英译时遇到的各种难处,最后总结出在英译中有效再现古诗模糊美的三种翻译策略,即等值再现、等效再现和功能再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诗翻译模糊美中的隐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词的模糊美在英译过程中的流失成为诗歌翻译的一大憾事。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的文学文本的隐秀观给诗歌翻译提出了借鉴方法。译诗应当像原诗一样有隐有秀,隐秀适宜。本文试图在隐秀观的观照下,对原诗词的模糊性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应的翻译策略,对诗词模糊美在翻译过程中的保存和实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文化缺省和文化差异为视角,分析跨文化因素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影响。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距离,消除由于缺乏理解而造成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审美化语言,它最重形式,古典诗歌则更是如此。文章通过对柳宗元《江雪》的六种英译文的比较与分析,探讨在古诗英译中的“形式对等”的可行性。文章认为“形式对等”是可以实现的,但它绝不是对原诗表层结构的亦步亦趋的机械移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语用翻译理论的阐释,从文化差异和古诗含蓄性的角度讨论了古诗的难译性,指出古诗英译中运用语用翻译的必要性;结合例诗从3个等效层次上分析其具体的运用,最后从美学角度讨论其运用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格式塔心理美学是国外学者用心理学方法分析文艺作品的一种美学理论,其核心内涵是强调整体的“格式塔质”和知觉的识别和组织作用.该理论提出的“整体性”、“同构性”以及“闭合性”原则对于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予以了新启发,对翻译批评也提供了新视角.中国古诗词在译语语篇重构过程中对原诗“模糊”的“境”、“象”、“意”的处理以及模糊美的再现必须基于充分保留原文模糊的“格式塔质”.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手法。古诗叠词蕴含丰富的模糊意境美感,是进行诗歌翻译的难点。从模糊语言的视角探讨模糊语言和叠词翻译,分析古诗叠词的模糊美,从而找到古诗叠词英译的最佳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8.
模糊是古诗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其中数字也是达到模糊经常使用的手段.将古诗翻译成英语,就要运用各种方法来达到原文的效果.而翻译中对数字的处理反映了古诗中数字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针政策的提出,我国的典籍翻译事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典籍翻译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局面。翻译著作,尤其是典籍翻译作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正确传播中国文化思想内涵,影响到以文学著作为媒介的中外思想交流。因此,翻译批评必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衡量翻译批评活动以及翻译理论的一个尺度,翻译批评标准的确立尤为重要。文章从王维诗的两个英译本出发,探讨典籍英译的翻译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从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看奈达的“形式对应”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追溯了奈达的"形式对应"理论,进而指出这种理论的两面性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内容信息的对等,而且要尽可能地做到形式对应,因为形式也表达意义,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相似文献   

11.
模糊美是中国古诗语言的一大特点。翻译家在英译模糊的汉诗语言时甚感困难。本文分析了中外翻译名家英译中国古诗的不同译本,通过比较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英译模糊汉诗的时候.译语不能同样模糊。翻译家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不断追求使原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相似文献   

12.
译诗难,翻译中国诗词尤其难,因为诗词不仅具备一般文体的要素,还兼备意象和音韵等特色.译诗词时,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美和形美,又要忠实于原文的音美.通过对陆游词<钗头凤>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它们在内容意义的信实方面和语言形式、节奏、表达方面的长短,再现了汉语诗词英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3.
作者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以英译诗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就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再现意境美的三大主要问题作了研究并给出对应策略:其一,掌握保留原诗模糊美感与使译诗具可读性之间的度: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及结构、弘扬东方含蓄美学文化;其二,译诗读来要符合原诗的情绪、节奏,不要因韵损意;其三,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的文化因素采用替代、一般化等变通、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江雪>四个译文在格式塔意象的再现和重组上得与失的分析,得出在文学翻译中对原文格式塔意象的再现比对各个语言成分之忠实更重要.无论在原文理解、译文表达还是翻译评论上,我们都不可忽视文本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5.
以 1917年为起点而形成的中国新文学 ,尽管从西方文学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 ,但仍然是从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新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而不在对传统的回归。本文以李金发的《弃妇》诗为例 ,指出新诗与传统诗歌之间的关联 ,以及对古今文学演变作贯通性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8.
意象以其巨大的表现力和在诗歌中象征的载体,不仅可使抽象的思想感觉具体化,更能用来营造新奇独特的艺术效果。意象可以代表诗人的艺术风格,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将源文中的意象之美等值投射到译文之中,才可能做到语言等值转换而意象美不失。  相似文献   

19.
为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译中占有一席之地,译界不少人作出巨大的努力,硕果累累;但在充分保证译文“音美”、“意美”的前提下能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形美”似乎是前人未曾谈到过的话题。因此就如何方便实际场合中的诗歌(句)引用作一管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