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体现着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精神气质的科学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以人文学科为基底的人文文化渗透并显现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斯诺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垒、分裂与冲突的机智表达适逢其会,而对其历史研究得最为透彻的,非麦克莫里斯莫属。在某种意义上,当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对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局、科学与反科学的对阵,都是两种文化对峙的表露。事实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两种文化必须融汇与整合。秉持平权的立场、平等的态度,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必须相互借鉴、彼此学习,科学人争当哲人科学家,人文人力作科学人文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亟须各自补苴罅漏,科学文化需向善臻美,人文文化需崇实尚理;综合学科尽力综合,交叉学科尽量交叉;从教育入手,全面推行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通过符号学的、诠释学的、意会认知的、契合的进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束对峙与分裂,走向融汇与整合。所谓的两种文化融汇与整合而成的文化是斯诺所指的"第三种文化",即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熔铸而成的"合金文化",或由两种文化化合而成的"化合物文化",或由两种文化杂交而成的"杂交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汇与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即走向新人文主义和新科学主义。这是双重的复兴——人文的复兴和科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关于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之中。本文通过对新技术革命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争论的回顾,提出科技文化应以人文文化为指导,二者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推动人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两个重要侧面 ,二者各具特点 ,相对独立 ,但又在根本上相融通 ,尤其是作为两种文化之核心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高度和谐与统一。现代社会文化建设应当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唯有如此 ,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社会才能健全地、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融合是当前文化学研究与建设中的热点,但目前学术界大多从融合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文章在叙述两种文化分裂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它们分裂的原因,旨在促进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人究竟是人文素质高些,还是科学素质强些,还是都有欠缺?有一阵子,我还经常挂在嘴上分析周边看到的或者是书上读到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一些情形。我先不敢妄加结论。只是深深感到,当前社会强调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要多学人文知识时,是不是把握准了社会发展中民族和国民素质的全部和精髓。因为我国学生的科学理念、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也尤显缺乏,而且,似乎还比较严重。而科学、人文这两方面的知识在人们的心理、知识结构中有没有一种相对、相反的结果?对此,我开始有些困惑不解。只是隐约感到当前起码是从事人文工作的人要强化科学修养,而从事科学职业的人,又必须增加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识。我多次与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晤谈。他显然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但人文知识也颇丰厚,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两种维度.科学文化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人文文化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文章以两种文化的差异为前提,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倡导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是与人文文化融为一体而存在,其间人文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样式主导了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这在中国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不仅倡导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文化,而且孕育了近代科学,催生了科学文化。科学的自主发展从器物层面到价值观念层面全面影响了人类的文化样式,科学文化终在20世纪成长为人类文化系统中影响最大的子系统。  相似文献   

8.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一方面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另一方面则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随着全球化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要从根本上沟通与融合“两种文化”,必须在生态文化观下使科学回归于生活世界,建立起“两种文化”的整体性联系。  相似文献   

9.
对整合高校理工类专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文教育的失落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严重缺陷之一,反映在高校理工类专业则更为突出。科学辨析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对两种文化整合教育的错误认识,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述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相互关系 ,针对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现状 ,从推进素质教育角度提出了高等学校实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以来 ,最深刻影响中国科技与文化整合的因素 ,一是 2 0 0 0多年自我发展所孕育出的传统文化 ,二是近代以来西方化的主张及其行动的后果。极其重要的问题相应是 :把传统文化的终极价值观与科技的功利性结合起来 ,同时 ,不仅要从价值观的层次 ,而且要从实践运作的层次对西方化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2.
当代理工科高等院校受传统教育观影响,对在校大学生的人文学科教学和人文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关怀建设是理工科院校提高对在校大学生现代化管理的中心环节。文章以理工科院校人文关怀建设为切入点,强调加强人文关怀建设对当代理工科院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中医: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争论已持续百余年。近年,由此而引发的有关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辨引起了各界关注。其实,细看争辨中涉及的科学、科学划界,特别是抖学依据等概念,不难发现一些争辩中的结论似乎有些草率。毕竟,中西医是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医学体系,都带有自身的文化烙印。产生于中华文化的中医,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综合性学问。它是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在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医学占据主流的今天.应该不带偏见地认知它、研究它,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人文素质的三个层面——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人文精神着手分析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指出人文素质的三个层面及其内涵决定着人文素质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地位和积极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杨振宁先生认为人文和哲学对近代科学诞生起了很大作用 ,不过今天的趋势是科学对哲学影响更大 ;他善于掘发科学的美学和哲学意义 ;他强调科学活动中的人文参与。文章对杨先生以上几方面思想作一述评 ,认为科学与人文、哲学是两种传统 ,但又有复杂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以繁荣发展的精髓是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以繁荣发展的动力是质量.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必须遵循创新第一的评价标准,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文章在分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论与质量观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与质量的关系,并阐述了创新论和质量观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的内涵,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评价方法科学、评价程序公正、评价监督完备.  相似文献   

17.
人文社会学科合作研究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对中国人文社会学科11194篇论文的作者合作数目的统计数据,对该领域存在的合作研究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国际人文学科和国内自然学科的合作情况进行了对比,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结论: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应大力提倡,同时注意兼顾效益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韩国自 60年代以来 ,为了推进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实施 ,培养一些必须的科学技术人员 ,同时为了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迅速向科学技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使国民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发展事业中来 ,韩国大力开展科学技术大众化事业。韩国的科学技术大众化事业 ,随着政府科学技术政策的发展、社会性大事件和民间的要求 ,逐渐地深化发展下去 ,并逐步向科学技术文化靠近。韩国在短短的 30年内 ,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 ,逐渐完善了以国民的参与和需求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政策  相似文献   

19.
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是 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参与综合国力竞争的历史举措。努力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是理工 科类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理工科类院校加强人文素 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理工科类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 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理工类高校要实现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目标,必须抓住当前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准确定位,通过实施"机制创新,名师引领,特色集成,开放合作"等发展战略,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