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0年4月6日,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全国惟一的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赋予辽宁乃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又一重大战略机遇和政策支持,战略意义重大:有利于总体解决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性矛盾,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化转变;有利于促进中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拓展全国对外开放新空间;有利于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相关的,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在产业和区域方面的分别表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协调表现为低价工业化进程和高价城市化进程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独特的工业化战略和道路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为此,“十一五”期间,中国应该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等来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品牌竞争时代,政府应担当起区域品牌建设的规划者和建设者重任.政府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一是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三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开放,使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入全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中;四是有利于推动区域政府品牌建设和政府品牌形象提升,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回顾我国实施品牌战略历程,品牌带动战略基本上局限于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领域.当区域经济发展由品牌竞争区域化向区域竞争品牌化转变以后,政府应及时调整品牌战略,将品牌带动战略升级为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这既是区域品牌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张雷 《唐都学刊》2005,21(6):85-88
循环经济是按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现代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国内外循环经济实践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借鉴,经济结构调整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要树立发展循环经济新理念,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开发并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扬  陈怀录  陈冲 《社科纵横》2011,26(2):27-32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从而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走一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永续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能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是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东部经济发展以及西部的开发中,存在着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的问题,而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因此,在西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以低碳世界中的中国西部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低碳经济对中国西部城市发展的必要性,指出低碳经济是中国西部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6.
欧阳国文 《社科纵横》2010,25(10):22-23,32
加快和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经济发展与资源协调,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比较发达的生态城市圈。  相似文献   

7.
钟鸣长 《创新》2009,3(11):39-43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受到中央和地方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功能。运用动态脉冲函数模型与时间序列收敛模型分别测算上海与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研究表明:上海的经济辐射能力远大于北京,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市规模、经济腹地实力、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区域一体化程度,等等。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8.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借鉴和扬弃国际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提出的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久、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省人民大力实施"八大经济区"战略,努力促进黑龙江农业和农村、林业和林区、矿区城市、老工业基地、边疆地区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合作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赵雅琳 《社科纵横》2006,(11):32-3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科学分析和总结近代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经验,完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其基本观点有:新三步走战略;战略措施上坚持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战略基础;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战略重点;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战略方向。这是我党探索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化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对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真 《创新》2009,3(6):49-51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在新经济挑战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并进,既是我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要求,又是新世纪我国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质上也是先进社会科学理论的一种具体推广和转化形式。要全面高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社会科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实现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导;同时还需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大力推进社会科学自身的繁荣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科学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科学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的自由观开启并规定了西方传统哲学中自由的两个路向:一个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唯智主义的自由路向,一个是希腊晚期反知识论的自由路向。古希腊自由观的问题是本体的自由没能建立。中世纪基督教的自由走的是第二个路向,它试图把自由植根于信仰之上,但却出现了自主性自由与接受性自由的悖论。近代康德前的哲学家走的仍然是知识论的路向,它否定了把自由建基于信仰之上的可能性,但这种自由仍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普通人很难拥有自由。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变知识论的路向为反知识论的路向,把自由引入道德领域,但由于其哲学的二分性,其自由仍具有消极性。黑格尔克服了康德的二元哲学,建立了积极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刘友田 《社科纵横》2011,26(1):9-10,14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村民自治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允许多元化、多样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处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党组织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村民等关系时,都要以村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增强村民自治的造血功能,由"政府推动"逐渐向"村民自主"转变,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实现村民自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玉霞 《学术交流》2004,42(9):24-27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宋丽萍 《唐都学刊》2008,24(6):91-96
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是以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为主体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旨在于强调印度民族就是印度教民族,强调印度教文化价值体系.由于政党的意识形态受制于社会环境,因此,要不断作出调整.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五项政策原则、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印度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Social Development》2004,13(4):620-620
  相似文献   

18.
赖洁玲 《社科纵横》2010,25(11):142-144
高职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对于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必须抓住发展这一主题,科学定位、明确学校发展的路径选择,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师生的主体地位,统筹兼顾学校发展的各个层面,彰显办学特色,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汪勇 《创新》2016,(3):47-54
为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不仅有其历史演变逻辑,还总结了诸多国家是否坚持协调发展导致不同结果的各种经验教训,旨在破解当前我国突出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厚植发展优势。协调发展理念为如何实现我国"十三五"既定目标和中国梦指明了方向。该理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杨松茂 《唐都学刊》2003,19(1):145-147
环境经济发展模式是城市政府把城市作为最大的产品进行规划、建设和经营,以环境建设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环境经济发展模式是西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架构西安营建环境经济发展模式。统一思想认识,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改善城市布局,高标准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加强文化环境建设,探索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应成为西安营建环境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