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逻辑的过程,由起初抽象的人本主义的异化理论发展到成熟的唯物史观的异化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总的说来,这一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青年马克思时期,该阶段提出了抽象的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第二阶段是初步形成比较成熟的唯物史观的异化劳动理论;第三阶段是唯物史观异化劳动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几个阶段之间的历史联系,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期导读     
正2011年第4期我们发表了王昌树的《如何准确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对董学文先生的美学观点提出商榷,本期我们刊发了董学文的回应文章——《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兼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方法》,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作为哲学基础,还是以存在论、实践本体论作为哲学基础,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性质。"实践存在论美学"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作为思想基础,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文化创意产业"栏目发表了周熙明的《我国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文章认为,我国文化建设亟需解决对文化极其功能的狭隘的表象的理解,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至今根深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异化论者歪曲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把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与唯物史观混淆起来,并且以马克思成熟著作中仍然使用异化概念为由,虚构出所谓“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并推而广之,得出社会主义也存在异化的错误结沦。为了从理论上澄清是非,本文试图从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发展进程着手,  相似文献   

4.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走进历史之门的钥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支撑点。对实践概念的规定是否科学关系到能否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因此,有必要深入地探讨实践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从实践、从现实的生活条件进一步理解异化,发展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资本论》对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在生产、流通直到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异化逐一作了具体分析,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别异化理论,性别异化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新阶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将异化拓展到家务劳动、两性关系、思想意识领域,并通过由异化所导致的妇女社会地位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要消除异化实现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1915年创刊的《青年杂志》(1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研究《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关系到如何划分《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阶段,如何理解《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内容结构、历史贡献等一系列问题。以传播主体、传播条件、传播目的为标准可以判定八卷一号是起点。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基础潘于旭(杭州大学政治理论教学部)赵守运、陈述、邵希梅等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先后发表的《再探“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和《界定“普遍价值”的理论依据的再探讨》(分别载于1992年第5期、1993年...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的劳动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这一生成过程是伴随着唯物史观理论完成的。劳动生产力向人回归的理论历程,是马克思思想嬗变的转折点。这一切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体系的最初文本。生产力概念的生成,始于经济学批判,源于共产主义理论要求,生成于哲学的科学阐发过程。把生产力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概念,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张奎良同志的《论存在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一文(载《求是学刊》1982年4期),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存在而不是物质。在论证过程中谈到物质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他认为,存在“高于物质,是最广泛的哲学范畴,给存在下定义,必须开阔视野,突破物质的框框,……和存在相比,物质仍然是个局部性的范畴,是存在整体的一部分。”张奎良同志在一九八二年《哲学研究》第十一期发表的文章,也坚持相同的观点。我觉得将存在与物质的关系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近年来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理论又有了一些新的探讨.不同以往的是,这些探讨力图将异化理论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之中,但在这些探讨中存在着对于唯物史观理解上的偏差,因而,对于异化理论的重新评价也可能存在偏差.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虽然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断然放弃了《手稿》中的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理论,但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并没有完全放弃"异化"这一概念.马克思在后期则是认为异化的产生和消灭都要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分工的发展;异化及其克服本身不再是历史的力量,不再是一种本体论层次上的解释性因素,而只是一种现象学层面上的描述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唯物史观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山东社科院孟庆仁研究员潜心研究唯物史观二十余载,所形成的一大阶段性理论成果。该书的最大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提出了“现代唯物史观”的设想,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充分发掘经典作家(主要是唯物史观创始人)提出、但没有来得及整理和概括以纳入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又被后人忽视或抛弃了的那些重要思想;纠正在唯物史观的发展中被片面理解、曲解和误解了的基本原理和被强加进去的错误内容;批判现当代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方面出现的各种错误观点;总结当代实践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文献学研究成果表明,《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又称《穆勒评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的《第一手稿》之后,这为我们正确梳理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创造了条件.基于文献学成果,我们从三个方面考察《穆勒评注》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穆勒评注》是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折点;《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思想完善了《手稿》中的异化理论;《穆勒评注》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思想萌芽.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发表了庞长富同志《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的文章(《新华文摘》1982年第6期也曾摘转)。初看起来,这篇文章立论新鲜、引证有据、理直气粗,但仔细考究一下就会发现,从观点到论据都似是而非。由于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而且直接涉及如何正确认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所以,有必要从理论上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过去,有一个传统的看法,认为在马克思以前没有唯物史观。对此,徐泰来同志在其《船山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见解(详见《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4期)认为不然,王船山的历史观就应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他提出,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只能看他把历史安置在什么基础上,是安置在物质的基础上,还是安置在意识的基础上?只要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回答正确,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反,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本文试图根据  相似文献   

15.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含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不能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和创立过程来看,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写出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当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诞生。可是,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创立新哲学体系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则集中表现为唯物史观的逐步形成。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等著作中,都体现出了唯物史观从萌芽到根本形成的过程。所以,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与唯物史观创立的关  相似文献   

16.
里格比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学》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批判性评估,通过解构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建构了一种"生产关系具有首要性"的替代性理论。从学术上看,里格比对唯物史观的误读,主要是由于他在唯物史观研究方法上的失足和在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上的缺失。里格比采用了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研究法和目的分析法对唯物史观进行解读;对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亦存在明显的学术盲点。深入剖析里格比的学术上的错误和意识形态倾向性,利于消除其在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和维护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田源同志的《论社会必要劳动范畴》(载《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三期),对拙文《商品供求关系能否影响商品价值量》(载《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一期)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些意见对我有启发。为了使讨论问题深入一步,本文拟就田文的不同意见,再谈一下“商品供求关系对商品价值量影响”的有关几个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我校哲学系叶汝贤副教授撰写的《唯物史观发展史》最近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展史》是一部系统地阐述唯物史观的孕育、产生和发展历史的专著。它的出版,是我国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发展史》全书共三十八万字。它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唯物史观发展的列宁阶段》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等三篇为基本线索,向读者完整地展示了唯物史观从创立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史。这本专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本刊第二期曾刊载《1980年预计召开的若干国际性社会科学会议》,现根据美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79年第四期资料,续刊1980—1982年国际性社会科学会议如下(第二期已刊出的内容从简)。  相似文献   

20.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四期刊登田玉松、彭旭同志的《科学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一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则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结论部分”。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和探讨。 一、如何恰当地理解并引用经典作家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