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满洲移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后期进行的“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政策作为“满洲移民”政策的一部分,更是具有强烈的军事战略目的。加藤完治是“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政策的提案者,他在制定和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帮凶。  相似文献   

2.
日本移民对中国东北土地的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中国东北移民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作为一种主张和思潮,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中由来已久。早在日俄战争后,日本为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南部攫取的权益,向中国东北移民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当时一方面受中国当局的抵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向中国东北移民问题,在日本政府中并没有形成国策,日本政府对此尚未全面倡导和组织。 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概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兵侵占整个中国东北,为公然全面向中国东北移民创造了条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可以1936年7月日本政府确定“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为界限,分为试验移民期和大规模移民期两个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关东军和拓务省就多次研究,制订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和方案。关东军在1932年10月1日确定的“关于向满洲移民要纲案”中,明确提出了日本农业移民所具有的四项军事、政治作用,即规定“日本移民以在满洲国内扶植日本民族为指导以谋求远东文化之成就为重点”。就是说,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统治力量,充实对苏作战的后备兵源,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和进行奴化宣传。此外还有一个目的,那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近卫第一次内阁在侵华战争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华采取了政治诱降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史学界只注重近卫内阁对华武力进攻的一面,忽视了它企图利用“和平工作”对华诱降的一面。为了全面地了解近卫其人及其在侵华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必要对它在第一次内阁时期的对华诱降外交做进一步的剖析。一、近卫第一次内阁的对华诱降外交,其核心是以诱降蒋介石为对象,目的是迫使蒋介石投降,早日结束对华战争。其诱降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错综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上海抗战时期的对华诱降外交——“宫崎工作”和“船津工作”。这一时期,是由于处在侵华战争的初期,日本国内特别是陆军,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移民,是对我国侵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把它做为国策分成“试验移民期”、“正式移民期”、“太平洋战争期”三个时期进行.本文叙述的“武装移民”就是一九三二——一九三六年“试验移民期”的移民,也叫“特别移民”或“屯垦大队”①等,是“正式移民期”大规模移民入侵的序幕,并为大规模移民入侵创造条件提供经验②,因此日本政府和关东军都非常重视这一期的移民,曾派几个亲王到入侵地巡视,又给有关人员颁发奖金和叙勋③.  相似文献   

5.
“满洲拓植公社”是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百万户移民”国策和全面侵华的需要而设立的。“满洲拓植公社”是由日本和“满洲国”政府合办的具有国家政权性质的现地移民侵略机关。它承担着日本移民用地的掠夺、经营、管理、分配、资金贷付、助成设施等任务,总揽日本移民现地的一切权力。“满洲拓植公社”在其存在期间,为获取日本移民用地,对中国东北的土地疯狂掠夺,对日本移民各项事业的助成不遗余力,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得力助手和“别动队”  相似文献   

6.
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可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日本战败投降为第三个时期,即移民政策破产时期。日本政府为实现移民侵略政策,努力将一定数量的成年人送到中国东北,但是由于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农村青壮年的大批兵源化,致使原计划的实施比例一天比一天低。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在政策方面有所改变。太平洋战争后到战败投降,日本移民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义勇军。  相似文献   

7.
针对日本“满洲移民”的农业经营问题,以弥荣村为例,分为以村落为单位的共同经营、以小组为单位的共同经营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三个阶段,阐述了其农业经营形态的变迁过程,得出了日本"满洲移民"的农业经营活动是以武力为后盾进行的掠夺活动,是地地道道的侵略活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关东军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东北的产物。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就妄图“并吞朝鲜中国及西伯利亚等地,而建大陆帝国”。甲午战争,满清政府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将其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了一步。早就觊觎我国东北的沙俄,导演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的丑剧。日本也明白,“俄国有使满洲东北部直至南部海岸由其控制的企图。”但迫于形势,到口的“肥肉”只得吐出。对此,日本统治集团并不甘心。当时明治天皇说:“不要急于夺取半岛。在这次战争中,了解了地理和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伴随着移民政策从初期的“武装移民”转向“二十年百万户移民”,分村移民逐渐成为日本“满洲移民”的重要形态。山形县庄内地区的两市三郡作为一个区域而实施的移民计划,相对来讲规模极其庞大,被称为庄内型分村移民。从大和村的移民输送情况来看,庄内型分村移民为顺应国策,解决农业危机,制定的移民计划规模大,数量多,但从实施结果来看并未完成。  相似文献   

10.
关东军是日本在我国东北南部建立的一支殖民军队,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吞并我国东北,灭亡中国的工具。一九三一年,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接着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并积极准备进攻苏联,严重威胁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关东军是日本的战略总预备队,它们妄想凭藉我国东北和朝鲜的有利的战  相似文献   

11.
"满洲第一〇〇部队"是日本侵华时期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支特种细菌部队,原名关东军军马防疫厂,由关东军总司令部直辖.通过对"满洲第一〇〇部队"的历史沿革、名称变化及出现时间、组织机构、部队人员编制、细菌战活动、毁灭及战后贻害等历史问题的仔细梳理,以使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相关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六十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计划的重要步骤之一,为实现这项阴谋,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军事部署。一、关东军对事变的策划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野心日益扩大,企图通过推行“大陆政策”,逐步实现其武力吞并“满洲”,进而吞并中国,以至称霸世界的梦想。1928年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就是一次准备出兵占领东北的尝试,但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反日运动的高涨,日本政府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日本政治集团内部对侵略中国东北计划上的分岐,英、美帝国主义对日本的揭露和掣肘,加上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为实现其称霸亚洲的野心,伪满洲国建立后,便以“满洲”为基地,积极从事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原拟在对苏作战准备成熟和德苏战争有利于德国之际,对苏发动攻势,但随着战局的变化,日本当局不得不抽调关东军的大部分兵力应付太平洋战争,这不仅动摇了伪满洲国的统治,而且迫使日本改变对苏作战计划,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随着日本败降和伪满洲国解散,日本对苏作战计划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4.
1933年7月,曾经发生过一起东北青帮组团访问日本的事件,该事件的导演是在东北的日本人团体和关东军,正是他们策划并促成了青帮代表团访日计划的实行。面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政治格局的变化,一些青帮头目投日本人和关东军所好,谎称青帮为宗教团体,积极参与关东军的伪满洲国建设。这个颇有荒诞剧意味的事件说明,战前日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远不像一般所说的那么深透。如同日本学者野村浩一的反省:日本在近代的失败,就是其中国认识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战败前,日本帝国主义如果没有对台湾、朝鲜、中国,东南亚等殖民地的占有,就无法生存。就是说,在日本帝国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殖民地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日本帝国主义史,若忽视殖民地问题,将举步维艰。近年来,日本殖民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且不断深入,但尚未达到系统地掌握日本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统治全貌的地步。日本的满洲移民(其核心是农业移民),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将满洲变成以人为核心的彻底的殖民地而进行的。日本农业移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满洲统治,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诸方面发挥了怎  相似文献   

16.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宪兵和警察及罪恶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法西斯殖民统治固然以关东军为主要力量,而宪兵和警察也是维持其反动统治的重要力量。伪满的宪兵和警察分为日系和满系两个系列,他们是服务于同一目地的,却有着不同的地位,关系密切不平等,历史渊源也不尽相同,而相同的是:这两个系列都是日本侵略者的鹰犬,是摧残抗日力量的刽子手,是沦陷时期东北人民争生存、独立、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死敌。并非如日本军国主义者美化的那样,它们是什么“建设满洲国的先驱”、“民族协和的核心”。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年之际,遵循江泽民同志“勿忘‘九—·八’”的教言,研究这方面的历史,揭露日本侵略者及其傀儡政权的滔天罪行。以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本文试就此略述。 一、东北沦陷时期实行法西斯专制统治的日伪宪兵 1.日本宪兵,即关东宪兵队  相似文献   

17.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吞并了中国台湾。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从台湾征兵共20万人。由于日本人将台湾原住民称为高砂族,便将从台湾原住民中8次征兵所有的2万多人称为“高砂义勇军”,这2万多人被派往马尼拉、新几内亚、拉哇鲁。高砂义勇军上了战场后在日军中地位极低,给日军打杂挑担,被日本人称为“苦力者”,没有地位,也没有军阶,最后能活着回来的,只有三分之一。就在这三分之一中,多数还是伤残。日本战败后,少数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将在战争中战死的高砂义勇军的灵位放在靖国神社中,还宣称“台湾人是爱日本的”、“台湾人愿意做日本人”。而事实上在日治时期的台湾原住民,是被日军或胁迫或利用下被迫或少部分自愿成为“高砂义勇军”的。本文从原住民祖灵信仰的角度,研究高砂义勇军,探讨他们悲剧性命运的一个成因。  相似文献   

18.
《光辉的乐土》和《黎明的华北》是“满映”在1937年制作的两部重要的“文化映画”。对这两部纪录短片进行更深一步的、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可在还原“满映”的统治和侵略特性之外,揭示出作为统治者和侵略者的日伪政权在其镜头与画面之间若隐若现的意识形态及文化症候。事实上,通过《光辉的乐土》和《黎明的华北》这两部“文化映画”,“满映”不仅宣扬了日本人的“满洲观”和关东军的华北政策,而且在凝视乡村和显影都会的过程中,彰显出帝国主义的“大陆”幻象和殖民者的拓地心态;两者之间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恰恰从精神层面上映照出战争时期日伪“国策电影”所谓“日满一体”、“东亚和平”的虚伪性与虚弱感。  相似文献   

19.
日本“满洲移民”政策的三点透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中国东北之后,为解决岌岌可危的国内社会矛盾,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防御、进攻社会主义苏联,构筑“新大陆政策的据点”,建立起以“大和民族”为核心的“日本秩序”,便大力推行“满洲移民”政策,企图以此来壮大日本实力,形成日本人口优势,达到亡我中华,灭我族类之目的,实现永久霸占之野心  相似文献   

20.
“佐藤外交”是1937年初日本林铣十郎内阁倡导的对华所谓“平等”外交。本文试就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佐藤外交”的产生、内容及其实质作一初探。一“佐藤外交”是林铣十郎内阁继广田内阁对华强硬外交失败后.从对苏战略出发.为扭转中国抗日趋势所采取的一种和缓外交。1936年是中日关系趋于恶化的一年。在这一年,广田内阁一方面通过大举增兵华北、大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