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新生同志所撰的《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探析》一文(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对马克思主义学说“首先描绘什么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析”。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实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我将不止于自己的笔拙,兼与肖新生同志商讨,望能因此增加我对该问题的理解。一、与肖文的商讨意见肖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若干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的理论体系。因此,“出发点,也就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是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第一个前提,“是一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问题进行了不少讨论。有些同志虽然不同意“抽象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但却坚持“集体的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笔者认为,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相似文献   

3.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定的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基本标志。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不同于他的政治经济学或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也不同于他的学说的总逻辑起点。通过对马克思的类哲学、异化的积极扬弃、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思想的分析可以认定,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确证人的类本质的“类活动”,而不应是人的社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4.
门晓红  周广坤 《理论界》2009,(1):103-104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即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在哪里?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学术界也没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的明确论述.然而,这样一种忽视却给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本文对科学社会主义逻辑起点研究状况做一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逻辑起点问题是重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争论是很有意义的。在这场评论中,主要的观点有:以自然人,以“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以实践,以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基本矛盾,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包括种的繁殖需要)、劳动三位一体和以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重点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应该吸收这场学术争鸣的积极成果,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 “物质”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物质”范畴,还是以“实践”,范畴做为自己的全部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石和逻辑轴心?这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重大问题。我们现行的哲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通常把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把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列宁的物质定义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和逻辑起点,说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遵循世界固有的发展规律改造世界的坚实的哲学基础”。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7.
吴宁 《晋阳学刊》2007,(3):43-46
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现实的人或实践的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列斐伏尔对于马克思主义中主体性思想和实践论思想的阐发,值得充分肯定;但列斐伏尔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正是从对“人的本质”等先验主体和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的否定中创立的,给马克思主义牢牢地套上了人本化的枷锁。  相似文献   

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起点,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逻辑起点的探索,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总体性上进行把握,尤其注重把握阶段性和总体性的统一,这就是从“实事求是”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一般哲学路线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逻辑起点的过渡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和逻辑起点的探讨存在分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统一的。但是,历史起点不一定是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必然是历史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生产范畴。生产范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体系区分开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归宿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和逻辑起点统一于生产范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提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的命题。笔者认为这个命题难以成立,现略述管见。 1 凡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同志,无不援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句话:“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以此作为理论根据。然而,只要我们不是断章取义地理解,而是对原文全面地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把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原话出于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听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 诚然,这里确实讲到了他们哲学的出发点和人的关系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第一,这段论述是在特定背景下,有特殊针对性的。当时的情况是,“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  相似文献   

11.
王柳 《南方论刊》2024,(2):101-103
人的问题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理论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先后使用了“具体的人”“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人”“关系中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概念,同时还提出了意识的产生、社会交往和精神生产等思想,以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现实水平和需要,重点是培育“社会关系中的完整的人”,价值旨归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本质要求、价值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形象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老子美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这影响着我们对整个道家美学深层结构的把握。我认为老子美学的逻辑起点不是“道”、“无”、“有”,而是“朴”。《老子》研究中,“朴”这一范畴向来被忽略,一般视之为表述“道”的普通概念,讲老子美学时,把“朴”简单地归属“无”的名下。我认为“朴”是与“道”,“无”有同等地位的本体性范畴,它是大宇宙无名之浑沌与小宇宙(人)无欲之冲虚的统一。“朴”的观念奠定  相似文献   

13.
站在新世纪的入口 ,回望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所走过的历史进程 ,发现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地方某些时段上明显边缘化 ,甚至“缺场”。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永葆中心、永远“在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接力者、“接着说”的我们 ,有责任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 ,这就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进程的深深印痕 ,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为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新的动力。这个逻辑进程的起点是什么 ?是实践 ,正是通过实践搭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平台 ,它一改以前理论的纯思辨式的自言自语的癖性 ,使理论由天国降到人间 ,由“从头脑中发明出来”变…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起点和主要对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一种自然存在物;其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还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再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还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一种精神存在物;此外,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 同时也是实践存在物,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开放的人;最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现实的个人"还是具体的历史存在物.  相似文献   

15.
陶富源 《学术界》2007,4(1):97-102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范畴.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只能以"物质"为逻辑起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人学观、认识论的创立起了决定作用,从而也对科学物质观的形成起了关键的支撑作用.但不能夸大这种作用,不能由此认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阐述应以"实践"为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活动,中国现代性的逻辑起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人与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题,中国现代性同样以人与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主题,关注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的当代发展问题.中国现代性作为话语体系是一种主动的理论自觉,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显性逻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论述“异化”与“人道主义”的文章多把抽象的人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主张“异化理论是全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线索”,要用异化来“帮助我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用它来说明现实的历史、社会问题”,有的同志甚至提出所谓“人——非人——人”(即人异化为非人,再克服异化复归于人)这样的历史公式。这就涉及到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人性和人的异化? 什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是一个被形形色色的封建神学家、资产阶级学者搅得混沌不清的问题。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揭示出,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一、从一个命题的两种理解谈起在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讨论中,我国理论界存在着若干不同见解.而在各种不同的见解中,大都涉及到同一个命题.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持不同见解的论者,都试图从这个命题中得到为之立论的根据.突出的见解有两种.一种见解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他是把“人”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另一种见解则认为,这个命题旨在表明,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承担者,而不是以之作为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唯物史观的真正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君臣父子”的逻辑语言学分析,确立儒家宗法主义的逻辑起点:“子”之角色。①首先回答逻辑分析如何可能的问题,然后证明儒家宗法主义的逻辑起点。由于“子”这种角色是天命性的角色,因此带有道家自然主义的不可排拒性;儒家的把人当“子”看和道家的“把人当人看”从而构成儒、道两家的理论起点分野。  相似文献   

20.
如所周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它不仅有力地推动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由此来看。历史地再现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也就成了如实理解唯物史观的一个关键。近些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国哲学界曾就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展开过讨论,其中也涉及到逻辑起点问题。但目前看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还没有达到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