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拉克战争后 ,美国单边主义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造成重大破坏 ,联合国前景不妙。但是美国今后毕竟无法绕开联合国。联合国也必须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 ,厉行节约、发挥自身“软制衡”作用 ,吸收更多非政府组织 ,形成“全球治理” ,以及推进安理会改革等措施努力减轻来自美国的束缚 ,进而对其产生强有力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18个“区域海”的分布确立了海洋生态环境区域治理模式。该模式突破了国家治理维度,在近半个世纪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表现出高度依存性和渗透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流露出综合性与复杂性。因此,寻求整体论下的全球治理模式,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从理论上来看,新模式以全球共治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和全球公民社会理论为溯源,将“条块”治理转向“系统”治理;从规范上来看,它基于《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法,聚拢了生成条件。在转型时,区域利益让位于全球利益是基本逻辑,从“中心—边缘”走向“去中心”为内部结构,多边主义下的规则建构是法律支撑,从单向指令走向双向互动为合作秩序。作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将在“全球—区域—国家—地方”四级治理体系下,一方面推动“海洋生态环境命运共同体”之构建,探索全球利益关照下的区域利益与国家利益观,另一方面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对现有海洋法律体系予以完善,将国家治理融入全球治理,以实现治理共融。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繁荣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家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联合国自身机制和制度上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要求联合国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2015年是联合国诞辰70周年,但在各国利益相互冲突的情况下,联合国的改革仍是步履维艰,成效甚微。2016年对联合国来说也是重要的一年,叙利亚和平进程的推进,新任秘书长的选举等都是联合国改革的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4.
张桐 《学术论坛》2022,(5):54-69
“发展中国家”一词是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近年来在国际话语竞争场域中却成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概念。世界银行曾在其官方报告中正式提出,将不再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世界银行有关工作人员给出三点理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日益趋同“、发展中国家”内部日益趋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世界确立了新的议程。然而,这些理由在论据和论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第一,世界银行通过错误的数据引用和呈现方式人为模糊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第二,世界银行无视分类概念的有效性在于类别与类别之间的差异而非某类别内部的差异这一基本常识;第三,世界银行假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名否定了“发展中国家”概念的有效性,这不仅是对“可持续发展议程”本身就大量使用了“发展中国家”概念这一事实的漠视,也是对联合国这一新议程的错误解读。对西方社会类似主张的分析和研判将有助于我们厘清同一概念在中西话语间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全球治理中更好地坚持中国的自身定位并构建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一、善治的含义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行政改革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并把有效的治理作为目标之一。“治理”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长期以来它被广泛用于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对于“治理”概念的界定,学界意见纷呈,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定义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治理是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就是说,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的制度和规则,但又不仅限于政…  相似文献   

6.
在"2002·中国生态旅游论坛"上的致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态旅游年”,为了响应联合国的倡议,为了就世界和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对话与讨论,2002年11月下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承办的“2002·中国生态旅游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旅游局、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专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研究者、实践者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本刊很荣幸地收到大会传来的材料,并精心地编发了其中的3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研究中美两国的气候战略和政策,探寻中美双方在多边和双边领域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全球气候治理的效率;促进中美双方加快向低碳转型,构建气候变化中美合作共赢关系。中国可以新兴国家的身份承担国际气候治理的责任,确定和承诺到205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0%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把限煤、煤炭清洁化利用作为中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治理雾霾污染的突破口。美国气候变化战略表现出摇摆性、外部性、双重性特征,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原因。美国的能源革命,既为实现美国气候治理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保证了国家能源安全,也成为美国地缘政治中的一张王牌。 确立“效率与公平并重、权利和责任并重、合作治理与自主行动并重”为协调和处理气候变化中美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共同行为规范和准则。把大国治理带动全球治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架构作为提高气候治理效率和联合国主导下的气候治理国际架构的补充机制,中美应在气候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大国引领作用。把节能、环保、低碳协同推进机制,新能源开发促进机制,碳排放权交易等作为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共赢的优先领域。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共赢新型关系的建立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供经验和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8.
全球会计治理是会计领域全球制度性公共物品创设与司法辖区内部会计治理对立统一的过程,其制度性话语权是实现全球治理价值和司法辖区会计治理利益的重要保障。“十一五”到“十四五”期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逐步提出明确且日益深化的全球会计治理制度性话语权建设要求,制度性话语权理论研究和构建实践不断深入,话语权战略需求持续增强。为扎实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国全球会计治理制度性话语权建设,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和践行全球治理价值观、更清晰的话语权目标定位、更深入的双重会计治理互动、更明确的话语权构建原则以及顺应制度型开放需要更精准的话语权建设重点定位。  相似文献   

9.
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表明国企脱困后将进入公司治理改革的新阶段。为此 ,本刊特就“中国公司治理原则”问题组织了笔谈。在国内率先组织研究制订中国公司治理原则的李维安教授和杨启先、刘纪鹏、常修泽、管益忻等理论界、企业界的著名人士就此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富有启发性的深刻见解。希望通过本期笔谈把对“中国公司治理原则”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受到“现代化”、“民族—国家”以及“主体性”等思维的制约,导致研究出现诸多困境,需引入诸如全球治理之类的新视角。全球治理与当代边疆治理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当代边疆治理可以成为实现全球治理目标的重要场所;全球治理可以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新思路;全球治理与当代边疆治理间也存在着张力。从全球治理的视角来看,可以从“多元中心治理”、“国家认同重构”、“边界内涵变迁”三种研究路径切入,从而实现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重构与转型。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20年里,首先在英语世界然后在全球范围内,“治理”governance)已经成为一个专业术语,用以标示和分析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自从苏东剧变以来,这一术语被用以指涉具有国际关系意义的历史断裂,并用来拷问美国所喜好的单边主义倾向。因此,人们用“治理”这一术语来呼吁世界各国回归到指导联合国成立的主导精神上来。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诸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治理”这一术语来概括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新方式,这种方式赋予市民社会在管理贷款和执行国际发展计划方面以更大的权重,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现状分析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美国社会保障署最新编写的《全球社会保障—2002》(SSA“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2002”)和联合国编写的《人类发展报告—2002》(“Human Development Report—2002”)的资料,介绍2002年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现状,并且对“预期寿命”、“收入水平”、“老龄化”等各项因素与“退休年龄”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16年来,美欧发达国家内部治理失范引发“逆全球化”和经济民族主义盛行,导致全球经济治理规制的“合法性”加速衰减和“有效性”不足,客观上要求推进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作为制约创新的主要变量,全球经济治理的“议题调适”和“规则重构”成为影响治理创新成败和绩效的关键因素。在新的国际经济条件下,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投资自由化趋势下降及贸易保护主义回潮成为治理议题调适的主要方向,而国家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边境后”贸易措施治理和各国“新工业化政策”影响下的投资政策变化成为规则重构的重点。鉴于此,中国应从统筹国内经济发展、扩大“公共物品”供给和凝聚新兴经济体利益共识的角度推进全球经济治理创新,并相应提升中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秩序的出现,从而可以跳出单方主宰或文明对立的窠臼,呈现更多的可能性,并逐步发展出一个共生、共治的全球治理体系。作为中国治理体系思想结晶的“中国之治”,成为传播中国形象和发出中国声音的内生动力与重要支点。在传播形态上,“中国之治”与政治传播、战略传播等紧密联系,对“中国之治”的解读与阐述不仅有助于深入思考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也可为中华文明、国家形象研究开辟新的学术领地。具体来说,从国家形象传播角度观照“中国之治”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传播逻辑,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通达“共生”“共商”“共建”“共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亦有助于推动“中和”的中国国家形象与气质的建构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马超 《社会科学家》2023,(12):23-28
气候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被誉为全球治理的“一面镜子”。《巴黎协定》的达成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后巴黎”时代,这使全球气候治理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新时代中国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引领者和建设者,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后巴黎”时代中国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理念体现为:三大全球倡议提供了包容的和平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正确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鲜明的主体理念;主要挑战表现为:面临国内低碳经济转型、严格履约、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存在缺陷及气候外交博弈加剧等方面;现实进路可归纳为:提升国内气候治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持续推动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重视和积极开展领导人气候外交、加强气候治理的国际对话与合作等。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2001,(5)
本刊讯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研讨会召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全球化日益成为当代文化讨论的核心问题 ,它给文化、文学和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学理论家需要提出自己的独立解答 ,并就此加强与国际文学理论同行的平等交流和对话。为了促进这种交流与对话 ,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和中文系与清华大学外语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等单位合作主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 8月 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该…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2002,(6)
本刊讯  1 0月 8日 ,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财经大学联合主办的“中俄高级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 ,以及中国外交部、外经贸部、俄罗斯政府科技部的官员和中俄企业界人士约一百人出席了会议。在两天的会议中 ,代表们就“中俄经贸合作竞争力”、“中俄金融合作”、“诚信市场建立”等话题进行了研讨。本刊讯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如何加强哲学这…  相似文献   

18.
赵斌 《学术界》2023,(4):185-197
“伞形国家”群体是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既得利益者,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方面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由于国家利益导向和国际战略偏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伞形国家”在全球气候政治中长期扮演“麻烦制造者”角色。对“伞形国家”的气候政治生态进行历史回溯和比较分析,有助于从根源上深度思考全球气候治理何以失灵。全球气候政治的矛盾焦点,很大程度上亦外化为“‘伞形国家’与新兴大国”之气候政治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19.
<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概述什么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COP26,又称“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译者注)即“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近30年来,联合国几乎召集了所有国家参加全球气候峰会(简称COP),也就是“缔约方大会”。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治理中,社会逻辑是显性逻辑,国家逻辑和资本逻辑则是隐性逻辑.社会逻辑在全球治理理论中占有核心位置,而国家逻辑却在全球治理实践中处于主导地位.鉴于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提出一种共和主义的国家参与全球治理观.指数构建对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指数”(SPIGG)项目组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就这一指数的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权重设置和计量模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SPIGG指数的创设可以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把中国知识传递到全球治理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