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郑莉 《社会》2006,26(2):18-33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 鲍曼在4050 年发表的《社会学对后现代性的回应》(后收入《后现代性的通告》)一文中首次对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性社会学进行了区分。鲍曼尝试用“社会性”、“栖息地”、“自我建构”与“自我组装”等概念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崭新的人类状况。本文试图在阐述鲍曼关于后现代性社会学理论构想的同时,剖析这一构想所凸显的社会学在后现代状况下的理论定位及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回到“社会的”社会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肖瑛 《社会》2006,26(5):1-56
社会学是一门没有确定的对象边界、而是根据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进行自我界定的学科。社会学的方法论根源蕴涵在“社会的”和“社会性”中。在社会学思想史中,“社会的”和“社会性”有四种表征:与“异化”和“失范”对立,彰显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与原子论的个人主义对立,彰显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与抽象性对立,彰显具体性和相对性;与神秘性和神圣性对立,彰显世俗性和日常生活性。据此,社会学的方法论可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概括,在这种想象力中,社会是一个高度相对性和具体性的存在,个体和社会处在相互建构的“结构二重性”关系之中,个体的、日常的和世俗化的行动是社会实现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郭景萍 《社会》2006,26(1):1-22
唯善主义倾向、“个人主义”价值观、非功利主义气质、人文主义方法论等,是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社会学浪漫主义也具有这些特征。同时,浪漫主义在社会学领域又特殊地表现为秩序型、建构型、女性学、批判型、现代性以及后现代的浪漫主义特征,浪漫主义被社会学化了。社会学浪漫主义的两种机缘态度体现出两种基本取向:情感浪漫主义与理性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理论模式,而在于它的现实风格。  相似文献   

4.
郑杭生  杨敏 《社会》2006,26(2):1-17
早期现代性和工业化确定了社会集合性的大型集体化和组织化的表现方式,创生了集体化社会及其个人。对独一无二的现代生活的描述、构想和解释成为了这一时期新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项任务,社会学更是倾力表达了这段“大写的历史”,刻画了民族国家社会的一体化形貌,也反映了社会系统及其结构的刚性状态对个人活力的禁锢、封冻。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时代的现代性正越过滞涩和趔趄的阶段,变得自由、液化、轻盈,日益趋向更加流畅的形态;“个人”正行走在自我创新的前夜,以新的面貌走向我们、走进社会学。对“个人”与“社会”重新进行“大尺度”的社会学观察和思考,能够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应对现实生活种种问题的新策略,发现当代社会与个人不断发展的弹性、柔韧、包容和耦合能力,把握使我们的世界从差异走向认同、由分歧达成共识,以及跨越矛盾、实现和谐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郭强 《社会》2010,30(3):21-43
摘要:没有社会的社会学和没有社会学的社会是社会与社会学彼此抛弃的必然结果。社会学要回归社会,必须明确其知识体系的基础,即社会和社会性的概念界定、基本内涵、社会主体。但社会概念的空泛化、去人化使其合法性、根性得以丧失。肖瑛给出了回归社会学的辅路途径,布迪厄引入“场域”代替“社会”。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导致社会与社会学相行渐远,社会和社会学的双重失根也成为必然。社会的失序、社会性中介的断裂、媒体与大众单一化终结了社会性,也终结着社会学。社会与社会学的张力的化解成为社会和社会学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相似文献   

6.
邓燕华 《社会》2006,26(1):167-186
本文根据在洋村长期的田野研究获得的资料,用关系和信任的理论,从微观的视角来揭示地下“六合彩”在农村社会的运行逻辑:1、关系是地下“六合彩”蔓延的脉络;2、“自己人”和“外人”有着不同的交易规则;3、关系信任是地下“六合彩”交易的根本保障。最后,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1、地下“六合彩”是一种集体越轨的产物;2、工具情感关系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主导关系类型;3、目前农村社会中关系信任受到了削弱,而制度信任尚未建立。  相似文献   

7.
沈关宝 《社会》2006,26(2):64-79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对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为:1、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2、对马林诺斯基功能理论偏颇的修正;3、提出“心态”概念和“文化自觉性”观点;4、应用类型比较的田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扩展中国社会学新境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少杰 《社会》2006,26(2):80-101
费孝通晚年多次倡导,中国社会学要突破实证社会学的单纯科学主义视野,应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在对社会生活开展客观性研究的同时伸张人文关怀。根据这个原则,费孝通主张社会学应当注重对精神世界开展研究,重视文化传统、意会沟通和内在自我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层作用,要在各民族的古代文明中发现具有不同特点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方式。费孝通的这些主张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中国社会学开拓新视野、展开新境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张伟 《社会》2006,26(2):49-63
中间阶层作为一个在结构上拥有类似的社会综合地位的社会共同体,同时不能忽略其内部结构的异质化特征。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逐渐确立,以及体制权力的主要作用领域从政治资源转向为经济资源,形成了二元化“市场体制”利益配置机制,可以用中间阶层“双色蛋糕”模型进行形象描述。“双色蛋糕”异质化特征导致中间阶层各群体产生利益分化与冲突,并在长期阶段内存在,影响到中间阶层的整合与期望功能的实现,需要有效控制公共部门的私利取向以淡化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新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迎生 《社会》2006,26(2):175-188
基于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和国际经验,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实际,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应当尽快改变。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为基本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应当突破“大保障”的思路,选择“小保障”的方向。在对社会保障的基本项目、待遇标准以及各方责任根据“小保障”的思路作出调整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将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由于“小保障”的思路需要长期坚持,而且起源于西方的现代保障模式在精神保障功能的实现方面是有缺陷的,这就使得继续弘扬民族优秀保障传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于江平 《社会》2002,(6):31-33
"黑客",长期被视为带有神秘色彩的这一社会"另类",如今,越来越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此加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论阿多诺的"批判的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证主义社会学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对此,阿多诺持质疑态度: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使社会学成为"没有社会的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导致了总体性的社会的丧失与社会现象意义的丧失;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仅仅看作是客体,忽视了社会还是主体的存在;实证主义社会学使社会学变成"价值中立"的学科;实证主义社会学推崇主观任意性.阿多诺在批判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同时,构建了自己的宏观社会学理论--批判的社会学.阿多诺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实证主义的弊病,但有些批评内容建立在歪曲理解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上的.  相似文献   

13.
路英浩 《社会》2006,26(6):19-19
关于"社会学中国化"这个问题,笔者想从与会学者提及的中国有没有"化"的话题说起."化"之为汉字,古已有之.《管子》"七法"篇有"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而表达由内外因素影响所引起变化生成之义的"化"字在《易经》、《道德经》和《庄子》等文献中也可见到.按笔者的理解,一些学者提出中国有没有"化"这一话题的本意,是想说如"本土化"等词所对应的外语词根"-ation"的"化"义,中国究竟有没有?这不失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严复译的《天演论》,原文标题中有"evolution"一词,但严复并未直接将其译作"进化"而是解作"天演",但《天演论》下卷"能实"篇中还是有"伏变化之机"、"极变化之致"、"合而言之天演也"之句;下卷"教源"等篇也多有涉及"化"的字句.尽管严复的译作对当时整个思想界的影响巨大,然而与其所译"群学"等概念一样,他对"化"的译法乃至总体上的译式,毕竟没有成为此后学界主流的译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15.
郑从金 《社会》2007,27(1):180-180
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米尔斯对美国传统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抽象和僵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新的理论取向和方法论取向。在对人类历史和当代的看法上,在对宏大理论的批判上,在对实证主义的态度上,在对学科分化的理解上,以及对价值倾向的偏好上,米尔斯都表现出很强的后现代转向。然而他对现代社会学的批判是立足于古典社会学传统之上的,并没有完全放弃现代性,这使他的思想有别于纯粹的后现代主义,处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之间。这样,通过对《社会学的想像力》进行再解读,似乎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理论和现代社会学在逻辑上连接起来,表明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6.
17.
18.
张戌凡 《社会》2006,26(4):173-187
自1986年贝克提出“风险社会”以来,风险一词逐渐成为理解和诠释当代社会的关键概念。贝克、吉登斯提出应在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框架内分析风险社会及一般风险理论;而道格拉斯、纳什则倡导在社会文化维度上探讨风险与文化关系;尼格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则是从系统理论出发进而阐析“风险”论题。目前国内对卢曼的关注日益显现,但大多集中在对卢曼宗教、法律思想的研究,对他“风险”理论的介绍和评价大多是语焉不详。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卢曼认为只有足够复杂的理论才能解释复杂的社会本身,因而卢曼提出的复杂的自我塑成理论本身便是难以理…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