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吉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和居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提供参考。利用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2013年吉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就业及居住情况进行研究。吉林省流动人口主要从事职业为商业、服务业,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就业稳定性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本次流入原因等因素影响。主要居住方式为租住私房,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流动范围、流入时间和职业等。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二项Logistic方法深入探讨了家庭化流动对流动人口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其性别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化流动模式的不同对流动人口就业状况的影响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在流入地实现完整家庭流动的流动女性来说,她们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就业率低和就业不稳定的特征;与此不同的是,家庭化流动虽然对男性流动人口的就业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其对男性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有显著促进和提升作用.另外,个体因素、 地区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也会显著影响不同性别流动人口的就业状态.最后,本文还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流动人口就业中男女平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月新 《南方人口》2003,18(2):19-23
本文就流动人口就业中的男女平等问题,通过对669名居住上海四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和45名在上海三家医院妇产科生产和看病流动妇女的访谈,以及企业和各层次外来劳力管理人员的访谈和调查资料的分析,从促进流动人口就业中男女平等出发,探寻有益于流动妇女发展和流入城市发展双赢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外出经历对农村妇女初婚年龄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  相似文献   

5.
基于"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课题组收集的数据,描述当代已婚流动妇女的性生活状况及其与从未外出打工已婚女性和已婚流动男性的性生活水平差异,通过建立多视角、多因素的综合解释模型,对已婚流动妇女性生活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和检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家庭经济支配权、与配偶居住情况、打工当地朋友数等是已婚流动妇女性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9,(1):69-7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虽然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但是女性流动人口的比例却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人口加入流动人口的行列,积极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为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解决女性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在对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女性流动人口的主要就业特征,从个体特征、流动特征和社会特征三个方面出发,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女性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有序引导我国女性流动人口就业不仅要加快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还需提升女性流动人口的自身综合素质,拓展更多的就业渠道和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浦东新区外来人口调查”数据,定量研究了社会网络、社会融合以及流动因素对妇女的理想婚龄、实际婚龄和初次流动后5年内结婚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交往、居住环境和在城市的滞留时间对妇女的初婚年龄均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农村流动人口初婚观念与行为转变的过程、途径和机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福建省1963位女性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从代际差异视角出发,利用事件史模型,比较两代女性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两代女性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存在明显差异,新生代的职业流动明显频繁于老一代;同时,在新生代的职业流动归因于其人力资本和职业类型偏好,而老一代的职业流动则受制于其家庭结构特征的代际差异之外,经济追求和宏观结构因素仍作为共性因素影响了两代女性流动人口的职业流动。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的暂时性回流是其流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在迄今的相关研究中长期遭到忽视.本文基于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及对福建省有代表性的流动人口流动经历和过程问卷调查数据,在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下揭示了流动人口暂时性回流的特征,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三成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有过暂时性回流行为,且结婚、 生养孩子等人生阶段性目标为其回流的主要原因;(2)半数以上流动人口的暂时性回流行为发生在首次城市流动和首次职业流动之后;(3)婚姻、 生育、 就业变动等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对流动人口的暂时性回流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从性别差异上看,女性流动人口的暂时性回流整体上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程度高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婚姻、 家庭子女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生命历程对女性的暂时性回流行为更具解释力.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家庭流动对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就业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流动对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就业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流动对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均有影响,对女性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男性流动人口就业可能性和工作时间受到影响,而女性流动人口就业可能性和收入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