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唐诗坛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诗人群体“大历十才子”。他们有大致相同的风格,但又各具艺术个性,而艺术成就的差异尤大。清代学者翁方纲认为:“独钱仲文当在十子之上”。(《石洲诗话》)唐代人们自豪地赞赏盛唐诗歌时,并未忘记“前有沈(佺期)宋(之间),后有钱(起)郎(士元)”(《新唐书·卢纶传》)。高仲武所选的《中兴间气集》里甚至说:“右丞(王维)没后,员外(钱起)为雄;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漫,迥然独立,莫之与京。”可见钱起是由盛唐到中唐诗风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诗人,确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云:“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元)天(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职志。(钱)起与郎士元,其称  相似文献   

2.
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钱诗多为送别之作,内容也较贫乏.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未将其收入"大历十才子"之列.<新唐书·艺文志>载郎士元有诗一卷传于世.  相似文献   

3.
“大历十才子””指的是唐代宗大历年间活跃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诗坛上的一群诗人,他们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其中卢纶是河中蒲人,苗发是潞州人,耿伟是河东人,即十人中有三个山西籍人。  相似文献   

4.
唐大历时期,诗人多官居下僚,有志难伸,常集会唱和,因此诗歌风格、体式趋同,有类型化倾向.在"大历十才子"之外,还有江南地方官诗人群体.其中刘长卿地位特殊,诗为翘楚,是大历诗风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韦应物虽与大历时期其他诗人在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生涯、创作的题材等外在表现方面有相似处,但其诗歌创作却拔乎大历诗风之外,是大历诗坛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其社会诗与政治诗思想深度往往超过大历时期其他诗人,内容较为深广;个人身世感受诗中自省自愧的内容,在安史乱后痛定思痛的现实中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酬赠诗中表达素心安分,志切忧勤的思想感情,境界高尚;山水田园诗中融进仕宦责任感的变奏,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要之,积极有为,又追求高雅闲淡是韦诗的总基调。  相似文献   

6.
《酬场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作者考《全唐诗》卷四十二卢照邻有《酬杨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一诗,题下注:“一作王维诗。”同书卷一百二十六王维名下有此诗。诗题“酬杨比部员外”作“酬比部杨员外”,诗之首句“闲檐拂尘看”作“旧简拂尘看”,结句“遥望在云端”作“遥望白云端”。收苑英华》卷三百一十四亦作王维诗。此诗确为王维作。《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王维还有《同比部杨员外十五夜有怀静者季卜诗,两诗中之比部杨员外当属同一人。据诗题,杨此时正任比部员外。此诗首朕云:“承明少休沐,建…  相似文献   

7.
严铭 《兰州学刊》2011,(5):122-125
在中唐前期诗人中,钱起对佛禅的倾情和谛视的高度,堪称"大历十才子"之冠。文章意在通过对钱起诗的分析来探究其心情的走向,说明是时局动荡、官场的浑浊腐败、多病缠身和贫困的处境以及特殊社会氛围的熏陶和宗教力量的招引促使诗人与佛禅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山水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钱起作为大历十才子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在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钱起曾和王维有过交游,他们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着相似之处。但细细比较,表面的相似处实则隐藏着重要的一点差别,这个差别也是把盛唐诗和中唐诗相区别的一个分水岭。本文在分析钱起的山水诗时,在论述过程中与王维诗进行比较,来找出唐代山水诗盛中代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酬赠诗的产生,当在魏晋时期。当时,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独立,人的意识也开始觉醒,诗人们开始注重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发一己之喜怒哀乐。适应诗人之间社会交往和传情寄意的需要,酬赠诗便应运而生。由于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不少人便以为,此类诗作多言不由衷,尤其是酬答的对象地位高于作诗者自己时更是如此。因而对这类诗便也颇不以为然。例如王国维先生就曾在其诗论《人间词话》中说道:“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言,则于此道(指诗词之道──文作者加注)已过半矣。”王先生之论,当系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0.
咸通十哲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懿宗咸通年前后,诗坛上活跃着一群齐名一时的诗人,这就是咸通十哲。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八云:“唐人一时齐名者,……韩、柳、四杰、四友、三俊,皆兼以文笔为称。其专以诗称有沈、宋……皮、陆,吴中四士,庐山四友,三舍人,大历十才子,咸通十哲等(?)。”径称“咸通十哲”似首见於此。可见咸通十哲乃是一群“志以诗称”的诗人,可与文学史上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等作家群前后映美。但也许是人们对咸通十哲作为一个文学群体认以不足,故咸通十哲这一个作家群至今尚未引起文学史家的应有注意。今不揣翦陋,先就咸通十哲的若干问题略作考论。 咸通十哲及其由来 咸通十哲据其名似乎只十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张乔传》即称“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任涛、周繇、张(虫宾)、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  相似文献   

11.
姚皓华 《东岳论丛》2005,26(4):83-89
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大历十才子”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大历十才子”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大历十才子”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相似文献   

12.
从文人心态看大历诗风的基本内涵许总大历时期,是唐代历史上盛衰转折的重要阶段,大历诗坛,也表现为整个唐代诗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即以"大历体"加以概括,足见其已形成一种独具体格与诗风。然而,大历时期诗坛构成其实相当复杂,活跃着不同的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唐大历时代的诗人郎士元之所以在送行诗上为人称道,主要原因在于他掌握了一套写作送行诗的结构模式,他把这种结构模式随意调整而写出应酬之作,在技巧上超越了他人;文章还指出,尽管如此,在对郎士元的评价中,古人也有过高之处,比如说他近于谢灵运或与钱起齐名,都有失公允。而郎士元诗作的弊端是很明显的,如对仗不工,造句不精。因此,郎士元在大历时代得与钱起齐名,纯粹只是因为饯送诗而已。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同志的《女神》,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它开一代诗风,为我国新诗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新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显著的地位。《女神》中部分诗篇,曾于一九一九——一九二○年刊登于上海《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上。作者编集成书时,取名《女神》,并写了《序诗》。初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发行,列为创造社丛书之第一种。初版本《女神》,分三辑:第一辑收《女神之再生》等三部诗剧;第二辑下分“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收诗十篇;第三辑下分“爱神之什”(收诗十篇)、“春蚕之什”(收诗八篇)、“归国吟”(收诗五篇) ;连同《序诗》,全书共五十七篇。  相似文献   

15.
大历时代在唐诗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特点的时代。它处于唐诗发展的两个高潮时期之间,总结这个时候多数诗人在创作上的教训,研究少数诗人能够摆脱文坛风尚而获得成功的原因;以之与前后两个时期作对比,对阐明唐诗繁荣的原因大有帮助。但哪些人是“大历十才子”呢?众说纷纭,迄无定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一诗中的“沉舟”、“病树”究竟是指什么,历来说法不很一致。不少人把“沉舟”、“病树”误解为当时的保守势力,例如,“前人以‘沉舟’和‘病树’为作者自喻,颇失诗意。”其理由是“时裴度为相,政治上略有起色。压制刘禹锡的武元衡已死,李逢吉外放,故刘不久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之句,其诗意与此相同。”(新编《中国文学发展史》)意思是说,“沉舟”、“病树”指的是武元衡、李逢吉等人。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沉舟”、“病树”乃是作者及其已亡故友的自喻,其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7.
杜甫并不以七绝见长,保存下来的七绝也不多,大约一百首左右。最早的一首七绝便是《赠李白》,原诗如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据说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杜甫和李白再度遇于山东的时候。此诗的三、四两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王嗣奭认为“三自谓”,“四谓李”。但过去大多数注家,如仇兆鳌、钱谦益、浦起龙等,直到今天的杜甫研究者肖涤非均认定后二句系指李。不过分歧双方有一共同点,即都认为这首诗,特别是最后一句,是意在讽谕、警告或批评李白,表现了“朋友相规之义”云云。我经过反复研究,同时把这首诗和杜甫其它有关李白的诗及其酬赠之作仔细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8.
李白《苦雨》诗,全称为《玉真公主别馆苦而赠卫尉张卿二首》。此诗在李集中原以为一般酬赠之什,未曾受到特殊关注。自80年代李白0两人长安”之说①兴,此诗涉及李白开元十八年(730)初入长安一事之有无,遂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主张确有其事者,以之为力证;主张并无其事者,亦以之为力证。譬如函谷,一方欲以一丸泥塞之,使长安固若金汤;一方则欲去其一丸循以破之,使长安不攻自下。“一丸泥”者何?题中之人事也。双方均在此下功夫,侧重于题中有关人事之考证,而对该诗本身之探索则止于浅表,不知该诗中自有深沟高垒,奇阵伏兵,据…  相似文献   

19.
盛唐以后,国势日蹙,开元、天宝的恢宏气势和承平气象,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消逝殆尽。此后便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复苏当日的繁荣了。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则是昔日的蒸腾勃发,爽朗壮健的明快诗风和乐观浪漫的情调,已被低回感伤,不堪回首的沉郁气氛所取代,诗风趋于明显变化。这时虽有盛唐大诗人杜甫的现实主义诗篇继续放出光辉,元结、顾况是其嗣响;然而,整个诗坛正处于由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转捩时期,正是所谓“大历十才子”和皇甫曾兄弟、戴叔伦、刘长卿、李嘉祐、戎昱等人活跃于  相似文献   

20.
在唐诗发展史上,开元、天宝与元和、长庆是两个创作高峰。从开、天以后至大历初,盛唐诗坛上的巨星如孟浩然、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相继殒落,而中唐元白、韩孟等尚未成熟,因而在大历、贞元的40年间(766—805),诗坛相对黯淡、沉寂,形成一个明显的低潮。一般认为,活动于此期的大历十才子是这诗歌盛衰之际的过渡人物,诗风在他们手中完成了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这种观点早已为人们所接受,然而,这里却忽略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