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在对教育公平及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经济发展等几个维度对民族教育非均衡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力度;推行"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区",促进民族教育跨越发展;完善教师培养、流动机制,为民族教育提供师资保障等几项措施,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民族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繁荣发展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任重而道远.除了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坚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原则和方针外,还需要通过确立新的管理理念,促进管理组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资源,搭建学科创新平台;创新项目管理,打造科研团队;建立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加强学者...  相似文献   

3.
"校企联盟科技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作为科技资源的主体之一,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组成部分。根据知识服务需求信息的特性,知识服务平台信息需求的内容及知识服务平台信息流动效应,设计出以科技资源与区域经济共享运行发展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进行科技创新。是有效的提高科技资源整体利用效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投入是一个直接影响创新能力提升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两部地区创新投入中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创新投入运行机制上的高度计划性;二是运行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性;三是创新投入渠道的单一性。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创新投入机制和相应的监督机制,进而建立起适合西部地区的创新投入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5.
教育──青海地区回族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地区的回族要想加速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回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发展教育。青海地区回族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投入困难,教学内容不实际都与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构建民族教育新体系,建立民族特色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形成一支稳定合格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国回族教育,其发展与特定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治环境、民族内部的主体性与文化自觉息息相关。相对国家主流教育,回族教育始终属于少数民族民间教育,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性、宗教性、民间内敛性与调试工具性。回族教育通过自身与时俱进的调适和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始终起到积极作用。当下云南回族民间教育的调适与发展,表现为不同层次民间教育文化圈的回族文化再生产。在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力量和国际环境对中国回族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回族教育危机,应加强回族民间社团的组织与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回族民间教育体制创新,积极谋求社会化的民族教育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学科是构成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优势的重要标志,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则是一所高校学科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大连民族学院作为一所新型民族高校,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充分发挥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的教育、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优势及地域环境优势,实施了质量立校、科技兴校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是得益于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依靠科技力量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就需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以增强西部民族地区造血功能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转化传统产业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进程。在措施上 ,尤其要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的投入 ,为西部民族地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依法开发西部人力资源 ,着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科技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9.
“丝路经济”视角下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的提出,科技创新作为“丝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备受关注,青海省作为贯穿南北丝绸之路的桥梁和纽带,其科技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特点,从科技创新过程着眼,将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进行了一定延伸,拟构建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AHP-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青海省科技创新能力大体呈现快速发展趋势,2013年至2014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为青海省推进丝路经济带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力投入及环境效益等方面仍亟需改善.  相似文献   

10.
马戎 《中国藏学》2011,(2):108-139
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近年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须应对多种考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传授现代知识体系和技能的学校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文章简略介绍了西藏地区教育研究的文献和西藏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了西藏自治区在双语教学方面的发展阶段,并对双语教学模式现状、如何建立教学授课体系以及当前西藏双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讨论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