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牧区蒙古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偏低,低于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平均水平,而且具有知行不一致的特点。牧区蒙古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与来自农村与县城的蒙古族大学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与汉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巩固牧区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完善牧区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是增强牧区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全国高校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课程特点也决定了其更有利于开展多媒体教学,但是要注意在深入把握课程性质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3.
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及科学方法,提出要重视和发挥优秀歌曲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并对高校用优秀歌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条件,以及优秀歌曲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进行阐述和分析,同时对教育活动的形式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学科发展智慧.太行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太行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价值的历史遗存.探求太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有机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五个角度对《黑龙江蒙古族》一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社会,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招收了少数民族学生,蒙古族大学生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面对新的文化背景下,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通过探究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新的文化氛围,可以促进民族和谐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更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传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国家的历史文脉,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的意义和具体方式,以期为培养有爱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回回社会中有着相当影响力的《月华》杂志的研究分析,力证当时的回回穆斯林知识分子将"爱国心与民族主义"融入到回回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本子故事《全家福》是通过借鉴唐代王朝的故事背景、模仿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情节设置的特征及人物关系,采取章回小说形式创作并广泛流传于东部蒙古地区的文学作品。论文根据史料文献《新唐书》记载,对《全家福》中出现的叙事内容、地名、职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考证分析,探讨文本在接受他文化影响过程中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学课堂有限度引入慕课教学材料进行混合式教学,特别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既能让他们掌握知识,完成知识传播和知识内化,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在蒙藏《格斯尔》和《格萨尔》两部英雄史诗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多种意见。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社会、宗教、版本的角度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而说明蒙藏两部史诗之间的同源分(异)流的关系是文化借用、文化涵化和文化革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民族》2019,(7):10-10
近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全文如下: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中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向心心理,是更高层次的民族心理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是贯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其实效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抵御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侵蚀,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春波 《回族研究》2012,(4):107-109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围绕文本《回族民间故事选》,梳理回族民间故事传播形式由口口相传到文本传播的转变,探讨文本作为有效的媒介之于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作用。重点从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民族社会参与以及民族的文化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民族认同的最高形态是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观与宏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相应的参数和指标对《红楼梦》中国少数民族语种译本研究状况(自1979至2010年)进行了描述性的探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展望其对红学、翻译学和民族文化融合与传播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追溯巴尔虎人的演进历程,呈现研究主体的民族特色;搭建认同学术平台,铺展认同比较研究;进行学理归纳,凸显国家建构等三方面,评价了张宝成的论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国民族视阈下的巴尔虎蒙古人身份选择》。  相似文献   

19.
民族政策研究对民族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民族政策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理论素质、民族政策研究的整体水平都会影响民族教育的效果。当今民族政策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观点歧异甚至相对立的理论观点,造成了理论界的思想混乱,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与理论素质,同时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基本观点教育、维护民族团结的公民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国,东西方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景象,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给蒙元朝带来丰富的财富积累。此时蒙古贵族为了显示其威权和地位,开始追求豪华奢侈,喜爱繁缛装饰,色彩金碧辉煌的黄金成为首选,被大量运用到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