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应重视文化教学,注重语言与非语言中的文化现象.由于在蒙古族英语教学中片面地灌输西方文化知识,民族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文化教学研究现状,提出"母语文化"在蒙古族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缺失现象,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蒙古族学生"母语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兴蒙乡是700多年前因战事从北方蒙古高原迁徙至该地的蒙古族将士的后裔所组成的蒙古族聚居村落,他们历经七个多世纪的他乡生活后依然坚定于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兴蒙乡的民间教育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保护、改造、传承的作用。本文通过厘定兴蒙乡民间教育类型的形式,论述兴蒙乡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内容及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阿拉善草原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罕乌拉、巴彦浩特等苏木和镇,人口有两千多人。他们的生产方式基本同于蒙古族,以放牧为主,但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参加喇嘛教的各种庙会、经会及祭敖包活动,但他们只承认是穆斯林。本文着重对蒙古族穆斯林的历史来源、伊斯兰教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民族认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的实地田野调查,考证了蒙古族穆斯林形成的历史渊源,介绍了其文化概貌,探讨了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文化涵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一体化的全球文化冲击下,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借助媒体传播出去.蒙古族历史人物积聚了文化的因素,借助他们可以更好的传播古老的文化.蒙古族历史人物动画形象设计具备现代传播的优势,多民族的丰富文化、文化传承特点,动画产业化的优势.充分认识他们的价值,挖掘它们的文化底蕴是当前所要关注的焦点.蒙古族历史人物动画形象设计是历史生活和逻辑的真实,但又不是一味的遵从于历史,而是把握好历史与创新的度,进行一定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汉语成语是蒙古族学生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成语教学是对蒙古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让蒙古族学生认清汉语成语学习中的难点,为使他们正确运用汉语成语,对蒙古族学生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以期对汉语词汇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通过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学生学习动机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蒙古族大学生外语学习及外语教学工作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证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获得研究资料.通过数据和分析来了解蒙古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阿土司传承、分居大通、汉藏文化影响三方面介绍了今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阿姓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有过年的习俗.随着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利用田野资料探讨了当代蒙古族过年习俗的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变迁.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碰撞和对话中,互相融合.它们都各自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它们保持其原有的文化本体特征,而在交往中又不断更新,变成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牧区蒙古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偏低,低于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平均水平,而且具有知行不一致的特点。牧区蒙古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与来自农村与县城的蒙古族大学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与汉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巩固牧区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完善牧区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是增强牧区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清代以来,蒙古族与汉族在蒙古高原开拓了广泛的商贸空间,并创立了具有特点的商贸运作模式,促成文化耦合。这是清代蒙古高原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与互动的标识之一。这一时期蒙古族与汉族商贸文化的交融与互动是在面对世界资本主义挑战的背景下发生的。其不仅推动了内蒙古地域商贸文化的发展,成为今日实现城镇化的前奏,而且说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在全世界造成的强势冲击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已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蒙古族与汉族在商贸文化的互动与合作中实现了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2.
由于清代以来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到内蒙古区域,形成了蒙汉杂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本文调查了内蒙古乌兰浩特附近的乌兰哈达镇及葛根庙镇的七个村落蒙古族与汉族族际婚的状况,认为近距离的接触是促进蒙、汉族际婚的契机。族际婚的媾和及两个不同民族共同的家庭生活中,促进了两个民族在语言、节日、衣食住行等诸方面的文化包容和文化传播,两种文化的互动的过程就是当今建构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外语教育界越来越认同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重要性,但在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主流仍为目的语文化导入,母语文化内容并不丰富,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高校英语教师应加深对高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重要性的了解,同时积极对母语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对...  相似文献   

14.
母语文化迁移对英语习语学习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习语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其中文化差异是最大的障碍.母语文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英语习语的掌握,但深厚的母语文化积淀毋容置疑地为英语习语学习提供了一些诸如习语翻译、习语语言结构、习语文化欣赏等方面有益的迁移,也提供了一些怎样学习英语习语、英汉文化对接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内蒙古大学学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蒙古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蒙古学》、《中国蒙古学》、《蒙古语文》、《蒙古语言文学》、《语言与翻译》、《新闻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等较有学术价值的蒙文学术刊物,通过研读分析所刊载的80多篇新闻理论研究论文,归纳总结了(1949—2006)蒙古族新闻理论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根据对内蒙古民族大学的蒙古族学生进行<大学生心理卫生测查问卷-UPI>测试的结果,验证心理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教育形式,并探讨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施取向及心理教育本位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的作用不容忽视.语言具有同一性,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母语习惯和知识对目的语英语习得有正迁移作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有其语言的共性和个性.英语学习可以结合汉、英语言及文化的差异与共性;英语教学注重语际共性和个性的平衡,从而有针对性地教学,可以改善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促进中国民族文化在英语中的正迁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处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北方民族的特点,特别是蒙古族的先民长期以狩猎和畜牧业为主,所以表现在他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游牧文化的烙印。正是由于历史、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因素,蒙古族服装和服饰,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民族服装的一个大系,在这个大系里,几乎囊括了东北原住民族的所有特点。 “马背皮囊驮奶酪,锦裘毡帐勒勒车。” 这是对过去蒙古族衣食住行的全部写照。 在远古时期,蒙古族的先民以狩猎为主,因此多以兽皮为衣。至唐、宋时期,由于蒙古族的先民与中原的汉族产生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英蒙思维方式之差异,使蒙语授课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应对之策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把教学同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时能够有意识地对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转换。  相似文献   

20.
除教育、就业环境等诸多因素外,少数民族学校学生的反学校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业成就。本文以青海省乌兰县蒙古族学校为例,讨论了蒙校教育低学业成就这一现象与蒙校学生反学校文化的关系。因为蒙校学生意识到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也认同知识和文凭的价值,所以他们的反学校文化是以一种消极、隐蔽的方式展开的,并对教师权威和学校规范有一定顺从。这种反学校文化主要表现为用"混日子"的态度来对待学业,采取喝酒等隐蔽的越轨行为,在网络上嘲讽学校教育来表达反抗的态度,以及以民族文化为由反抗学校教育和汉语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