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马克思主义是以后现代主义为其主导精神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精神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进行解构,并显示了强烈的建构意图.经济学语境下的后马克思主义也有与此相同的特点.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抛弃了马克思本质论的研究方法,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3.
以拉克劳等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转向和修正,在一系列理论观点上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跳跃和迈进。他们关注人类命运;反对阶级还原论、霸权主义、极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激进左派;主张站在世界大同、普遍主体和回归与完善人性的高度,解放人类。政治观上,主张从阶级政治转向非阶级政治,从对立政治转向对抗政治,从暴力革命转向多元民主;重构霸权概念;宣扬差异政治、欲望政治、边缘政治、文化政治、微观政治;关注人的日常生活、生存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并以此为基础,陈述了一种旨在拯救社会主义和全人类的人道主义,以为所有的人都创造自由、民主与和谐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不仅缺乏系统的马克思哲学文本的支持,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遭到了后代主义思潮的猛烈解构。然而,作为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早期资本主义危机的深刻揭示蕴涵着强烈的后现代主义意味。邓小平站在当代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既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智慧,又体现出了反本质主义、反表象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倾向。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与现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接、碰撞中奏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音符。 相似文献
5.
回答一个问题:何谓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新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盛行的主要根源可追究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挫折、右派的复兴、新左派的思想转变、工人阶级在社会和政治上重要性的衰微以及新社会运动的兴起等一系列政治和社会背景上。它解构了古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井在话语理论的支撑下对社会主义概念进行了战略性重建,正缘乎此,它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和来自不同方向的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6.
重新思考政治,重新划分政治的边界和底线,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政治的内涵,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构成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而且也促成了各种后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社会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壮大,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图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催逼着理论家们去思考并作出回应。文章将以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为依据,希图澄清他们所阐述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逻辑,并从理论上对他们所提出的新政治构想给以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7.
通常人们总是把后马克思主义之“后”解读成“后现代主义”,从而后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解读是一种想当然的外围解读,它忽略了后马克思主义缘起的思想谱系,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后马克思主义的真实解读.与这样的解读方式有别,本文深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在机理,在充分解析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思想来源之后,力图对后马克思主义之“后”的真实意蕴有一个全方位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旨趣有一个总体诊断,以期为我们深入研究后马克思主义起到某种启示性作用.文章认为,后马克思主义之“后”大致蕴含三个维度:后葛兰西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是用后葛兰西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的异质性决定了其意识形态取向的异质性,这表现在其对马克思主义既逃避又趋近的复杂心理上.正因为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这种矛盾立场,使得我们在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上必须避免脱域化的研究思路,否则,难以准确地诊断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原本是一位哲学家,但他在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界的影响却大于哲学界。尽管在许多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之间的差异多于相同,但德里达至少在三方面与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持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一是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性,这一点尤其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尤其在当今时代更是如此;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原先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暂时受挫感到失望,而德里达则和詹姆逊一样,却坚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因为它已经渗透进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若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视角来考察德里达的学术思想,应该承认,德里达的思想更多地是被美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界所接纳。随着德里达的去世,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或曰"后理论时代",解构的一些主要原则成为一种经典的批评原则和研究方法。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既相互抵牾同时又有一些共通之处,这一点尤其体现于德里达的专著《马克思的幽灵》。在书中,德里达试图在传统和当代的以及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之间发现一些共通的东西。在德里达本人的认可和直接参与下,解构理论在美国批评界一度发展演变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批评流派,一批解构批评家、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以及后殖民批评家卓有成效地将马克思主义与解构理论糅为一体,在批评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解构”与“解构主义”之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半个世纪以来风靡全球的解构主义已不再是新鲜术语,人们对其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从学理的层面上厘清“解构”与“解构主义”之间的区别。因为“解构”是一种策略,“解构主义”则是一种唯“解构策略”至上的理论,“解构”与“解构主义”不仅思想指向各不相同,而且也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法“本质”与“本质主义”的思维方法。把握了“解构”与“解构主义”在具体内涵、思想方法上的不同有利于正确认识它们各自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后,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迅速兴起和发展,这种思潮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冲击.后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影响,非常清晰地体现在研究主题的扩大、对马克思的核心范畴和基本理论的修正、对区别于唯物辩证法的分析工具的引入与应用上,这种取向导致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多地具有“反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而不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比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维范式、政治资本逻辑思维范式及权力话语思维范式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批判范式是从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背后,去发掘和揭示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的一种思维范式,而且要实现对这种社会历史根源的消除与批判.后马克思主义阐述的政治价值主导性和独立性思维范式理论,拓展了当代理论和实践视野,对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上强调"偶然性",否定"必然性".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完全是偶然的,只能由偶然性逻辑支配,根本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所谓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规律.后马克思主义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历史发展视为"偶然事件"的堆砌,体现了其唯心主义实质. 相似文献
13.
由进化论思潮的流变所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在"后现代转向"中面临着理论困境和表述危机,而由后现代转向的解构性生发的反思与讨论,使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在对旧有进化模式的省思中,具有新的理论转向的路径--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学理建构和理论表述,形成了一个需要引起学界关注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在文学上决绝的反本质主义者,伊格尔顿在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却又不遗余力地为本质主义摇旗呐喊,这与罗蒂形成鲜明的对比。乍看之下这令人其妙莫名,实际上,这种吊诡的态度与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息息相关。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对本质主义的政治之维鲜有涉猎———毋庸说将此问题予以深入阐发;而此一维度从根本上隐约决定了很多学者对反本质主义的误解、敌视与攻讦。 相似文献
15.
16.
后马克思主义知识规划的由来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具有广泛争议的一种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理论上 ,它延续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主题 ,并在形式上把它们发挥到极致。在直接的意义上 ,它的矛盾也是当代西方左派知识分子面对日益复杂的资本主义变化的矛盾。研究这一话语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和逻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将“美是什么?”的提问转换成“什么是美?”的问题是蒋孔阳《美学新论》中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体现了介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间的超越倾向关于美的生成性的论述一方面是对普遍主义的突破,另一方面又是对因此而产生的多元主义“无政府”状态的克服;关于美的关系性的辨析不仅跨越了二元对立的格局,而且从更深刻的层次上促进了主体间性的实现;而关于美的创造性的阐释不只显得重视个体的审美经验,还内敛着极其深厚的社会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18.
"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人们较多地讨论“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但什么是“后马克思主义”却众说纷纭 ,因而有必要对其定义作出厘定和界划。本文认为 ,我们所说的“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 ,这种思潮观点繁杂 ,派别交错 ,但就其整体而言 ,它不是传统意义的马克思主义 ,而是贴着马克思主义标签的、从理论哈哈镜里照出来的“马克思主义” ,它尤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拒斥或进行扭曲性的解读。尽管如此 ,“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一些批评性见解对我们仍具某些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振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0):53-5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唯物史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以往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问世的,其本质在于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客体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辩证的、系统的发展观,发展是前提和手段,可持续是保证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庸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中庸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城”、“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