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探索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规律,回答了国家治理面临的夺取国家政权、改造国家性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追寻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大历史问题,回应了各个历史阶段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经历了理论萌芽与初步实现、再出发、完善与发展、成熟、制度化五个发展阶段,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在当代中国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丰富、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为主、阶级性为辅。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性本质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的理论基础,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价值表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有着完整的理论逻辑,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性本质学说之上,遵循国家向社会复归的运行轨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化、政治发展民主化、社会发展和谐化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国家学说的发展历程,就回避不了英国左翼理论家雅索普的国家理论的新范式。建基于前学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后学科的社会科学综合之上的策略—关系平台之构筑是雅索普国家思想的核心。雅索普的理论向肃清经济决定论和阶级还原论的征途上迈出了有力的一步,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考究其思想的得失对于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以回应时代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家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理论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形成了诸多颇具特色的国家理论;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马克思国家理论提供了新的内容;而全球化进程则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提出了新的议题.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现当代资本主义问题上,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之间并不存在断裂。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确延续了黑格尔的哲学精神并且发扬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及哲学人类学,但同时也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人性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入剖析与批判。这些批判对整个资本主义而言具有一般的性质,也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稳定的社会批判传统,不仅为法兰克福学派所发扬,也为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扬。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离弃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哲学批判的基本主线。晚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后现代性、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符号、身份、地方性、空间政治、技术—意识形态。这些变化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总体现象,但对于此类现象的分析批判,依然有赖于贯彻和深化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及资本(主义)批判。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具有鲜明的主题、严密的逻辑结构、较为完整且能不断丰富发展的经济科学体系。文章指出,邓小平经济理论以其内容上、方法上的创新特色,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文章把这一经济理论体系概括为四个层面的基本构架,包含十一个方面理论和八个规律法则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对于国家的研究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走上学术舞台的起点,而且这一研究旨趣始终贯穿于二人的生命历程。然而长期以来,完整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却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和忽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4个方面:理论建构缺失,缺乏系统的、独立的政治学著作;部分学者囿于“经济决定论”,缺乏对于上层建筑的系统性研究;过分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忽视了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经阶段“政治解放”;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实践和“权威解读”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教条化和妖魔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国内矛盾和面临的国际形势都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理念,以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九大报告重申了这一理念,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这一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对之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如何按照中共中央部署,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真正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我们当前理论和实践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下面的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推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自觉性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是西方一些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某些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理解及其做出的分析和评价.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下向上看"的历史视角;关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研究总体性的社会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是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在于把既定社会关系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纳入资本劳动的历史时空隧道中给予辩证审视,把政治经济学从作为财富生产与分配的古典形态转化为拷问经济生成规律的社会前提和人本价值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把经济、政治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思考的核心,深度追问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构架和价值前提。当前《资本论》研究应从单向度批判与学术争鸣中走向积极建构,深度开展经济学、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对话,形成理论合力和学术共同体,彰显《资本论》解答时代问题的理论生命力和当代价值。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只有秉持《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性社会机理,探索驾驭资本、创新国家和尊重劳动的经济制度安排,才能书写出一部反映新时代中国发展变化和解答时代之问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1.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系统成为新的技术基础,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发展模式与个体的存在样态。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剥削与异化仍然是数字资本主义的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主题之一就是资本现代性批判,这对于理解和反思数字资本主义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学界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从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等方面对数字资本主义的实质予以揭露和批判,探究数字资本主义的正负面效应缘起及发挥作用的机制,并探寻扬弃数字资本主义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系统论述分配正义问题,但在一系列著作中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校正了资产阶级分配正义理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的基本逻辑。具体而言有三条进路:一是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对分配正义的前提校正;二是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超越按资分配的过程,对分配正义的实现方式校正;三是从抽象个人为本到人民至上,对分配正义的价值校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校正工作,不仅规范了研究现代分配正义问题的基础构架,而且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正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向可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分为战前及战后两大历史阶段。战前主要以哲学理论为主,战后主要以当代资本主义理论为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嬗变是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等一系列明显的新变化同步发生的,是对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新变化在理论方向、理论探讨等方面的说明。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热切地关注和深入地研究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问题、危机问题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嬗变,一方面说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与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对于推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的观点与见解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阵营努力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持久价值,实现了真实有力的理论创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为唯物史观申辩、为辩证唯物主义正名、发展数字异化批判,实现了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哲学批判再出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从“机器论片断”、经济危机理论、资本逻辑学说中汲取思想资源,实现了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新建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阶级理论、国家理论、空间批判理论和生态批判理论,重新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政治批判创新潜能。因此,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通过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现理论创新的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三点重要启迪:第一,聚焦经典、关注思想;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意识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三,站稳当代立场、以开放的心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杰出代表,马尔库塞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而且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深度。本文通过对马尔库塞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推动形成了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全新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擘画出一种“大现代化观”,在将现代化作为世界性进程整体考察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在驾驭资本逻辑中改写现代性基因,为当今世界全人类的现代化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人为主体、复合全面、多元全球”为鲜明特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窠臼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于执政党来说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也是各级政府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任务。因循旧有管理理念和思路的政府是必然无法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对于中国各级政府而言,实现治理理念的变革、治理能力的提升就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政府改革的中心任务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在分析框架的确定上深受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新制度经济学通过将国家作为影响经济绩效和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纳入分析体系,并运用经济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所形成的国家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学说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家的全貌。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批判和文化继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的批判、对鄙俗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批判、关于批判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思想矛盾的社会历史根源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