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陆路 《江汉论坛》2022,(7):78-82
送别诗是汉晋北朝重要的诗歌题材,而作为都城的洛阳是文士的聚集地,是送别诗重要创作中心。西晋洛阳送别诗近一半是四言体,还有些送别题材是依附于赠答诗表述之。永嘉之乱后中原世族大都南渡,洛阳送别诗创作亦趋沉寂,北魏迁都洛阳后,送别诗创作有所复兴,随着南北文化交流,五言送别诗逐步增多,北朝送别诗亦逐渐走向独立。北魏末年因战乱迁都邺城,洛阳送别诗创作再度衰落,隋代之后有所恢复。对洛阳送别诗的考述可大致理清汉晋北朝送别诗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亦可为汉晋北朝诗史及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相似文献   

2.
吕菊 《兰州学刊》2007,(6):135-137,203
陶渊明归隐后并未断绝和官场中人的来往,他的赠答诗体现出他仍然归属于当时的文人社交圈、创作圈内.从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看,诗歌酬唱在他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占着一定的比重.其赠答诗中答诗多于赠诗说明陶渊明显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只是处于被动地位.在其17首赠答诗中,除了给从弟敬远和不知名的客人以及他希望与之隐居的朋友的诗外,都在诗题中称呼对方的官名,是希望通过正式的职务称呼拉开与赠答者的距离,同时不显眼地强调自身的隐士身份.诗歌赠答活动对陶渊明的诗歌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延续到他死后.  相似文献   

3.
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诗歌长于将具体物象上升而人格化为某种较为固定的审美意象,这在唐代的送别诗中尤其明显,唐代送别诗中的青草、白云、明月、雨珠等自然意象,被诗人人格化后而具有了与送别相关的文化内涵.青草萋萋满别情,白云飘飘寓离思,明月浩浩如离心,雨珠滴滴似离愁,物我融为一体,提升了送别诗的深厚韵味和丰富蕴含.  相似文献   

4.
赵辉 《江汉论坛》2008,(4):106-110
西周、春秋时期,诗、礼原本一体,诗歌的演唱是礼的仪式的内容,礼的物质的赠答酬送伴随着"言"与诗歌的演唱,列国君臣的赋诗赠答也在礼仪中进行,言(诗)的赠答酬送与物质的赠答酬送分离,亦是春秋时对于礼的本质--道德的强化的结果.伦理是礼的本质属性.赠答酬送诗由礼的物质的赠答酬送脱胎而来,自然继承了礼的伦理性质,不仅具备了礼的赠答酬送的特定主体之间双方往来的形式,而且也秉承了礼的赠答酬送对对方赞美、崇敬、友好、劝勉、祝贺等内涵和礼以"通上下亲疏远近"的本质和功能,赋予这类诗歌以实用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卢燕新 《江海学刊》2024,(1):220-231
姚合《极玄集》选王维等21人诗百首,《序》称所选者皆“诗家射雕之手”。从时间范围看,所选者包括盛、中唐诗人,而以中唐前期诗人为主。就题材内容而言,选本涵盖送别伤离、寄远赠答、羁旅登临、题赞咏物、记事怀人、感怀即兴,很少涉及民生疾苦等。依体裁分析,该集选82首五言律诗、8首五言古诗、7首五言绝句、3首七言绝句。据诗风观之,以凄清绮净为主,但也有雄奇壮美者。研究《极玄集》“诗家射雕之手”的遴选范围及其特点,不仅对研究选本辨体、认知王维等诗人的近体诗、探究唐代近体诗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考察《极玄集》与晚唐诗的关系亦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极玄集》以“诗家射雕之手”定位而编纂“精微”选本,其在唐人近体诗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6.
六朝送别活动与送别赋诗是六朝文人交谊与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从六朝送别诗可以了解六朝文人对皇族官僚的依赖性。并且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政治的变化,这种依赖性呈现弱化趋势。还可以了解六朝官僚与治下吏民的关系,窥测六朝文人之间或真挚或应酬性的交游状况,审视六朝文人的亲情与友情乃至六朝社会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陆路 《江淮论坛》2021,(6):170-179
皖地处于"吴头楚尾",是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沿淮地区是皖地较早开发的区域,早在汉代就有淮南王文学集团,沿江区域则是六朝皖地诗的主要创作地.现可知汉晋六朝时期约有40余位诗人(包括无名氏)在皖地留下近90首诗歌.对汉晋六朝皖地诗歌的系统考述,可为该时期皖地文学、文学地理的研究提供基础.因皖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该研究还有助于深入探讨六朝荆杨政治文化交流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怀乡诗是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不仅是因为唐代怀乡诗成功地抒写了唐人浓烈、沉重、多况味的乡情,也是因为其抒写乡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客中送人还乡"这一抒情方式最有代表性。唐代怀乡诗对"客中送人还乡"这一场景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挖掘和展现,既写了送别的环境,也写出了送别者送人离开时以及离开后的动作、情态和心理,通过对别情与乡情这两种极为悲伤与愁苦的感情的叠加抒写展现了唐人抒情手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9.
送别诗是唐人诗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唐人送别诗从情感和艺术上体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美学风貌。这种审美追求只能存在于一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与人生际遇跌宕起伏相结合的背景之下,唐人送别诗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可从唐代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方面进行探讨,借此可以窥测唐人审美价值取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唐代通俗诗派是一个带有佛教性质的派别,由一群游离于统治阶层之外,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民间知识群落组成,其诗以佛教意识形态为代码,表达了下层百姓的社会意识。在诗歌形式上蓄意摒弃了传统的诗教文化,采用民间话语,拒绝、颠覆依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贵族诗歌规范和审美方式,使诗歌语言重返社会底层最纯朴本然的生命状态,对唐代大众文化语境的形成以及文人通俗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送别诗略论     
关于送别诗,有的选家认为只有送别亲友远行的诗作才是送别诗,有的则将留别的诗作也包括进来。其实,既然有送别,就自然有送者写诗赠别,行者留诗致意,遣抒的都是别离之情。这是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倘是割裂开来,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就不能相互参照发明了,很多有质的共性的东西也不能得到整合分析。因此,无论“送”诗也好,“别”诗也好,都应视作送别诗。此外,还有一种以送别之题来抒写胸臆或进行纯粹艺术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亦应归入此类。在世界各民族的古典时代,大概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像中国这样发达丰富的送别诗。然而,送别是任…  相似文献   

12.
李瑛 《北方论丛》2004,(6):32-34
唐人送别诗色彩缤纷,情深意长,成绩显著,意象使用的个性化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诗人,受理想愿望、个性气质、情感类型、审美趣味等主体品质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在取向方面不尽相同.观照唐人送别诗中诗人取象与意象营造方面的特征,对于探寻诗人熔铸在意象中的深层意识,挖掘诗歌作品的文化内蕴,评价诗歌的美学风格,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学理论著作《诗式》 ,是中国古代“诗话”体裁的体式奠基之作 ,其体裁及理论意义有三方面 :第一 ,奠定了中国古代诗话体裁“断想式”、“语录式”的体裁特征 ;第二 ,奠定了诗话体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例说”的形式 ;第三 ,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竟境格调说”具有创建之功。  相似文献   

14.
综观众多唐代女性诗人的送别诗作,殊不同于男权视野中的送别情感表达,往往意味深长。既有惜别中婉美的情爱诉说,亦有恨别中凄美的情爱故事,更有悲别中动人的亲情乡情,以及吟别中敏捷的才思文采,反映了唐代女性的话语心声和妇女各阶层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5.
送别活动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诗歌必然涉及的主题。以前人们探讨送别诗的源流,一般只至“苏李诗”。而学界的倾向又把它们的作时定于东汉末年。这样,似乎我国的送别诗出现较晚。其实《诗  相似文献   

16.
曹颖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49-153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诸国以叙事文体最为发达,而东方的中国却以擅长抒情文学著称.中国人奕世不废的言志抒情载体则是诗.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诗正是从诗歌音律美的总结性创造,到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集大成,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及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使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巅峰时期.本文以唐代诗歌艺术对于日本汉诗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选取在唐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为研究角度,深入探究以白居易诗词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佐宦游二十馀年,与人交游中,写有不少赠答唱和诗。或主动写赠对方,或为主人所作题诗,或应友人之请而作,从中见其厚道之性,真挚之情,见其才识,"激浊扬清,臧否人物。"大致有六方面内容:劝勉亲戚子弟,慰藉友人;赞颂友人的德行、才艺、武艺;送别诗以贺上任并抒难舍之情;思友诗写怀念之情;寄友人诗以写怀乡之情;在唱和诗中吐露己怀。分析这一类赠答唱和诗之渊源前人处,不少化自屈原赋、陶渊明、杜甫、韩愈等人诗作,也有的词语出自史书。  相似文献   

18.
唐时禅宗一派的空灵流溢的审美观感,对唐诗内容、形式以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嬗变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与禅的联姻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诗歌体制——禅诗,唐代文人更是融合诗与禅的精思妙路,另辟蹊径地耕耘出文人禅诗的广阔天地.孤静、空灵、冲淡是唐代文人禅诗总的美学风范,通过对这组审美范畴的深化解读,无论对诗歌美之内质的求索,还是对禅宗悟之肌理的剖析,抑或是对唐一代文人禅诗之禅意的探掘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诸国以叙事文体最为发达,而东方的中国却以擅长抒情文学著称。中国人奕世不废的言志抒情载体则是诗。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诗正是从诗歌音律关的总结性创造,到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集大成,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及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使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巅峰时期。本文以唐代诗歌艺术对于日本汉诗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选取在唐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为研究角度,深入探究以白居易诗词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一直是治唐诗者关心的课题。本文将唐人的山林隐逸之风与盛唐山水田园诗联系起来考察,从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六朝山水诗人在时代环境、隐逸目的、创作特点上之比较入手,深入剖析盛唐山水田园诗之清淡静态的美学意境,与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唐人奋发向上的时代性格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时代美学观念的变化。全文着重探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与那一代诗歌美学创造者的时代精神、时代性格、时代美学观念的内在联系,从中揭示出盛唐山水田园诗在诗歌意象和美学意蕴上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