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属性、文化特征等方面,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有着许多的契合点,以地理标志制度对道地药材予以保护被认为是最为适宜的一种工具。但我国现行法律采用商标法与专门法结合的“混合保护模式”,容易产生权利冲突。理顺法律关系,协调主管部门的职能,明确质量标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战略”,以推动我国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草备要》为明末清初新安医家汪昂代表著作之一,该书被认为是"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学著作",其编撰推阐药性理论,注重道地药材和炮制方法,结合临床,简要实用。  相似文献   

3.
明代夔州府,处于朝廷与蜀地联系的“中间地带”,形势险要。明廷为加强对川东夔州辖区的管理,以地方教育设施的重建为契机,辅之以书籍、图画的“颁赐”,将“中央之手”伸入地方社会。由此个案,可见国家与地方在教育事业中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4.
道地药材不仅涉及地理、质量的内涵,也承载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信息.探讨土贡、民族医药、药都、文学作品与道地药材的联系,从史地人文的视角对道地药材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5.
早在《神农本草经》时代,肉苁蓉已作为常用药物见诸记载,而产地、药效几乎相同的代用药物锁阳则要晚至元代。锁阳最初纳入本草书写时,药物知识的早期约简化书写已经开始,药理之外的内容不再纳入当时的本草叙写。直至明末和清代,锁阳的地道药材知识才主要由医家之外的群体补充到比较完备。地道药材名录虽然仍旧由医家主笔的本草来记录,但地道药材的形成并非由医家来拟定。环境变化、药物贸易、医药分业等因素之外,疆域变动和药物知识撰述主题的更新同样也会作用其中。直至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之前,药物知识的不断增加仍旧是当时本草书写的主题,此后以医理契领已有本草知识的约简化书写逐渐占据优势。同时,随着医、药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非医理类的药物知识不再是医家着力叙写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不仅指知识产生、形成以及辩护的“地方性”,还应包括科学知识在跨文化传播中所渗透的诸如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地方性”。李之藻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所持的文化立场以及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素养都影响到其对《浑盖通宪图说》与《同文算指》的选构与编译。因此,科学的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知识在“地方性”因素参与下的再建构过程。这一再建构过程说明“中心—边缘”式科学传播模式是有失偏颇的,同时还反映出儒家文化在学习与接受异质文化中呈现出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7.
明代从中央到地方有较为完备的官学教育制度:国学和府州、县学。与此同时,私学遍布全国各地。“家学”则为私学中最为广泛、常见的民间教学机制和形式,遍及千家万户。它是以家族和家庭为基本范围,从纵横网络中开展的基础教育活动。明代史籍有关“家学”的记载颇多。诸如:“刘钦,曾祖考学翁仕元为恒山知县,祖考奇登至治癸亥进士,考季道……廉介有声,母曾氏.昆弟三人皆传家学……。”“公姓章氏讳格……少承家教治毛诗,攻举业……。”胡瀚  相似文献   

8.
吴承恩是否有蕲州之行,关系到《西游记》成书时间、刊刻地点这样一些相当重要的情节。虽说吴承恩曾有“荆府纪善”的职衔,但因找不到他蕲州之行的确切证据,学术界一直存有两种观点:或认为吴承恩任长兴县丞后,不久即卷入一场讼争并蒙冤下狱,获释后虽补授荆府纪善,但心灰意懒,不曾出仕便辞职回乡,“荆府纪善”仅遥授而己;或认为荆府纪善虽是闲职,但对于刚刚蒙冤开释的吴承恩来说,无疑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名誉补偿,他不会放弃这种机会,一定有蕲州之行。  相似文献   

9.
“南倭北虏”是明代历史上的重要现象,与之相对应,同时期史部地理类著述中亦出现了大量的海防史籍与边塞史籍。郑若曾《筹海图编》是明代海防著述的典范之作。在明嘉靖以后至清鸦片战争之前,影响广泛,不少海防图籍以及日本相关之论著,皆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魏焕《皇明九边考》则为明代边政志书中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明代北部边疆与明蒙关系的一手史料。由《筹海图编》与《皇明九边考》的对比可以发现,两部史籍关注内容虽大相迥异,但在编撰体例、著述目的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却有相通之处。明代海防史籍的产生晚于边塞史籍,前者借鉴了后者的成例。  相似文献   

10.
道地药材与我国特有的地理文化背景及中医药理论有关,是我国独有的提法.因其有效成分高和临床疗效显著,倍受医药界和药材市场的青睐.道地药材的市场需求巨大,但是在产销等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道地药材良好的口碑和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地理标志与道地药材在内容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主体的集体性上有着明显的契合,因此可以通过地理标志制度来保护道地药材所具有的无形价值.现有三种地理标志制度体系对道地药材进行保护,但三者相互之间在适用上几乎没有协调合作,在应用和执法过程中也存在问题,甚至是冲突,因此急需对三种制度体系进行协调整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准备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日本对清入关前史的研究情况。一、关于明代女真的研究日本在明代女真史研究上的重要成果,较早的是内藤虎次郎在一九○○年发表的《明代东北疆域辨误》一文。这是第一次比较准确地论证明代前期的东北疆域“到黑龙江口”以及库页岛原来属于中国的事实。系统研究的著述,当推和田清在一九三四年完成的长文章《明初的满洲经  相似文献   

12.
明代学校教育的宗旨是为科举考试服务,在此前提下,明代地方府、州、县学均为官办学校。以往史学界对明代基层社学的论述总的倾向是社学游离于官学之外,我通过对明代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社学是明代官学系统的最基础部分,它对于准确理解《明史》所说“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史.艺文志》在编纂方式上,与以前的正史目录有着明显的区别,不是记一代藏书,而是专记一代著述。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当时没有可以依据的官藏书目;同时,明代官私藏书甚丰,要照顾到艺文志的内容与整部正史的平衡,也难以全部录入。这种编纂方式可从正史艺文志的编纂源流上找到依据,并且还有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创建了中央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以乡里组织为基础的郡县制。这种从中央到地方呈宝塔式的政治体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过:“汉兴以来,承用秦法以至今日者多矣。”尽管封建时代地方体制的基本框架是由秦制所沿袭,但历朝体制形式均有变化。汉初在秦郡县制基础上,改秦子弟无尺寸之封的做法,推行过一段时间的郡国并行政体。至东汉末原作为监察区的州,渐变成具有行政职能的机构,至魏晋形成州、郡、县地方三级制。隋罢州,仍置郡县(后又为州县)二级制。至唐又在州(府)之上设道制。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又改道制为路制,出现  相似文献   

15.
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王禹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出身“磨家儿”,官至翰林学士,晚岁曾贬知黄州,故后世又称王黄州。王禹偁一生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禹偁三十岁,考中进士。真宗咸平四年(1001)五月,卒于蕲州,享年四十八岁。禹偁一生著述甚多,可惜大部分作品都已散佚,今只存《小畜集》  相似文献   

16.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著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医药学巨著。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世”,仅《本草纲目》列出所引用的书目就达758种之多;他不避艰险,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弄清《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开宝本草》、《本草图经》和《大观本草》等书的不实之处,并增加了374种新的药物。对于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功,人们往往归结为注重实践和善于总结前人医药方面经验两条原因,这两条固然是李时珍成功的重要原因,但仅仅归结于此,还是不够的。如何将上千种药物和上万个附方分门别类地组合在一个体系中,这里有个分类的方法问题。前人的本草著述,除了对某些药物性能等方面的记载有错误外,在分类上也是不成功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疾病是对人生命的最大威胁,而医疗是克制疾病的主要途径。由医疗机构、药材、医疗人员等所构成的完善的医事制度则是医疗的重要保障。明代不仅在中央建立了完善的医事制度,而且在地方也设有相应的医疗机构并配有医疗人员,这在地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明代宁夏地方志资料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试对明代宁夏地区医事制度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吴廷翰的生平历史简介吴廷翰(下称吴子)明代南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一生经历弘治、正德、嘉靖三代,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也是我国现代哲学界不太熟悉的历史人物,他的学术著作在国内流传不多,仅南京、北京和吉林大学几家图书馆藏有他的若干文集。北京图书馆所藏的《吴子文集》还是从日本带回的抄本。然而,在日本,他的哲学著作却广为流传,一些著名学者称他的著述“辟程朱之道,豪杰也。”吴子的学术思想在日本学术界有较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俗为尚 ,是明代通俗小说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尚俗观小说批评在明代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语言论上 ,出现了由“近俗” ,“俚俗”到“通俗”的变化 ;在题材论上 ,存在由“俗趣”到“俗情”的变迁 ;在社会作用论上 ,有“娱俗”、“谕俗”之分。尚俗观的形成、演变与明代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炼丹术与《本草经集注》中的矿物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经集注》是陶弘景融摄医、道编撰而成的。陶弘景以中医本草学为基础,大量吸收道教服食方术尤其是金丹黄白术的药物知识,为丰富本草学矿物知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开创了医家本草与道经知识相结合的本草著作编撰模式,对后世本草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