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官员丁优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完善,清廷对官员丁忧时间有明确规定,丁忧官员范围较前代有所扩大,除了从前的汉族文武官丁忧外,还增加满、蒙、八旗官员的丁忧.由于满、蒙、八旗官员的特殊身份,导致丁忧官员的待遇也有所不同.此外,清延时丁忧官员管理的加强,充分表明丁忧官员对地方的发展稳定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清代官员丁忧制度的研究,可进一步认识清代的汉化倾向和变革已经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2.
金朝官员丁忧制度主要取法辽宋。尽管现存史料没有关于金朝官员丁忧制度的完整记载,但从金朝君主的相关诏令及人物传记也可窥得一斑。在实际执行中,金朝官员丁忧大多被夺情起复,当然也有力行持服者,但官员丁忧能否终丧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由于金朝官员丁忧制度实际上取决于当朝君主的诏令,故宋朝的官员丁忧制度相对于金朝更加完善与合理。尽管如此,金朝在官员丁忧制度上自觉地向中原文化靠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丁忧"守丧是儒家孝道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遭逢父母之丧者应遵循的礼制。"丁忧"守丧由始于对死者哀痛之情而自发形成的社会习俗,经过儒家的一系列改造,并与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相结合,经历了由社会习俗到封建礼教、由封建礼教到道德规范、由道德规范上升为封建法律的历史过程。唐代"以孝治天下"为基本国策,唐朝统治者为弘扬孝道而对"丁忧"守丧大力倡导、褒扬和旌表,并将其全面纳入封建法律,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强制推行"。丁忧"制度不仅涉及到仕宦官员的道德评判,更与其仕途命运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清代士人在参加科举或做官之后,不少人会经历父母丧亡的人生变故。由于受儒家孝文化的影响,汉代以来士人丁忧期间要居家守丧,不能考试、做官、交游、娱乐,加之受清代前期社会风气、学术潮流的影响,很多清代士人在丁忧期间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在礼学研究、历史考证等方面,成就尤为突出,在文学创作、讲学、课蒙、编刻书籍等方面的活动,也多与平时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凤凤 《船山学刊》2013,(2):151-156
李贽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因父亲和祖父去世而两次去官返乡的丁忧守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其仕宦蹉跎、子女多夭等种种厄运的重要诱因。现实的遭遇,使他对礼制的合理性表示质疑,进而对孝道加以理论思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丧葬观和孝道论,这也是他反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钟诗华 《南方论刊》2008,(10):88-89
以女主人翁嘉莉进城闯荡为线索,聚集了如赫斯特伍德,埃德鲁等典型人物形象。着重对比嘉莉命运的“上升”和赫斯特伍德命运的“衰落”及人物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心态变化与时代环境和时代心理相互印证的关系。突出反应了19世纪的美国城市中以金钱为代表的社会价值观对追求者的身心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体制转轨时期引导调节社会心态的基本目标蓝蔚青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意志和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亿万有意识、有目的、有意志、有情感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各种有一定社会普遍性的社会心态,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的...  相似文献   

8.
周晓虹 《学术月刊》2022,(3):151-161
命运共同体是在大规模的突发事件或危难进程中形成的临时性社会群体。在命运共同体中,由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形成了个体成员间的密切关联,以及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和群体凝聚力,在此之下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成员叙述集体生活的相对统一的主观框架,及与其相匹配的观念、语汇、修辞以及象征性仪式。在这些突生性的机制作用下,围绕记忆主题、叙事基调和话语体系,命运共同体在三个层面上形成了共同体成员所赖以进行历史叙事的集体框架。由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这些关键的时间节点的左右、强烈的社会认同的影响,命运共同体及集体记忆框架甚至对个人叙事有着长贯终身的影响,但又受着代际继替的制约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社会实现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社会阶级和阶层由于政治力量、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迅速变动,理想的实现与破灭,前途的光明与灰暗等违告分晓,社会心理不仅十分丰富复杂,而且变化迅速。其中知识分子以其善于思考的缘故和较为敏感、多愁善感的特点,其心理变化更是如此。探究解放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及其变化,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一时期乃至整个近代知识分子及其历史特点和命运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那个速变的时代。解放战争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大体上经…  相似文献   

10.
企业员工的心态和行为不仅关乎员工的工作质量、生活质量和企业的兴衰成败,更是直接影响国家命运的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员工在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心态及其形成因素,引导员工形成积极、健康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折射出社会变迁中的价值观和心态的嬗变.欠发达地区农民心态受政治认同心态、公共环境心态、人情消费心态和休闲心态的影响,存在着表层心态平衡稳定、深层心态认知与情感不协调等问题,需要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赋权农民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心态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代通俗小说中的“睡显真形”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古代通俗小说中的"睡显真形"母题王立论者常谈起明清小说中的"发迹变泰"主题,其展示了古典小说对人的自身命运的关注,同时,也寄寓了市民阶层受商人伦理影响,企盼着在经商活动中时来运转,也反映出文人雅士不甘于沉沦下潦,期望着跃登龙门的惯常心态。然而,人们...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趋向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有发 《兰州学刊》2009,(12):113-115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社会心态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社会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趋向分化和多元;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由迷茫渐趋增强;心理的压力感趋向多元;对社会公平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强;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的陌生感逐渐弱化,阶层认同与和谐因素日益增多。社会心态的变化及其趋向,不仅折射着社会变迁过程中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又表达看未来促进我国社会心态良性发展必须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祝尚书 《文史哲》2004,2(2):99-106
在宋代竞争得近乎残酷的科举考试中,士子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态,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科举束缚天下英俊,使之归于一途,使举国沉溺于时文,使士子除科名外,对其他则"集体冷漠";科举制度的严密和完善,使任何哪一个人都无法直接决定士子的命运,于是,"科名前定论"产生了,科名主于"神",甚至连考题都主于"神";在此前提下,士子心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乞神、求巫、乞"先师";这种科名前定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宋人志怪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高启笔下的鸿雁意象,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处境和心态。云中雁、沙头雁等意象,是作者渴望自由飞翔和个性舒展的化身;而寒雁、池雁、惊雁、孤雁等意象,所蕴含的思念、忧郁、惊悸、落寞等情绪,象征着作者的孤危处境和悲苦命运。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精神气质的“晴雨表”和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精神成长是人的“心理自我”和个性的形成过程,是对“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的思索与实践,体现为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内心宁静感的获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与促进社会成员精神成长在目标、内容、手段方面具有一致性.社会价值观和信仰是社会心态和个体精神成长的核心内容.社会心态是受社会价值观念影响和决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可以内化为个体价值观念,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和社会成员整体的精神成长,个体的精神成长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李向平 《文史哲》2023,(6):38-50+162-163
“天命”构想作为中华传统神圣信念之一,象征着经由“天—命”流转而被解释为传统国运与个体人命的变迁机制,促成中国人以正命、随命和遭命三种方式验证天命人心的道德流品。这种“天命、道德、命运”信念的基本内容,根源于“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周公定律”,内含天即人、德即天、心即理的完美逻辑,呈现为以“正命”或“命正论”为楷模的道德流动范畴,以德成天运的国命和人命的方式,转成“知识、实践和行为”为特质的道德心态,继而拓展为天人同德、上行下效的科举选官制度和家国运作机制,并对当下社会的价值秩序与道德心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腐败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乔东平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是掺杂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股浊流。腐败问题的复杂性、顽固性和危害性,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心和焦虑的热点。本文主要探讨腐败对社会心态的恶劣影响及应以怎样健康的心态对待腐败...  相似文献   

19.
李合堂 《河北学刊》2003,23(6):98-100
本文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及社会结构的发展特点出发,反思了社会逆反心态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对社会意识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的过渡特点的分析,探讨了社会逆反心态产生的社会意识背景;通过分析社会负面现象对社会心态的影响,解析了社会逆反心态产生的社会现实原因;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社会逆反心态进行理性疏导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龚玉兰 《学术界》2007,(5):107-111
通过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对柳宗元政治态度的评价,观照因参与永贞革新运动而遭受贬谪命运的柳宗元,阐释其较为积极的政治心态与"统合儒释"观的关系,以及这种心态对其贬谪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