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该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利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SYS-GMM模型和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探究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全流域城市、中游地区城市和上游地区城市。(2)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惯性,从下游地区到上游地区依次递减。(3)金融发展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同:贷款的促进作用在下游地区最为明显,中游地区最弱;存款在全流域城市和下游地区城市呈现阻碍作用,在中游和上游地区城市影响不显著。(4)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面:无论是贷款还是存款为门槛变量,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都存在单门槛效应。贷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边际递减趋势,保持适度的存款规模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其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随后采用GML指数法对该区域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GTFEE)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利用σ收敛方法分别对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和整体区域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的GTFEE均值不高(0.695),就效率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言,下游地区最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低;(2)从GML指数的分解值来看,绿色技术效率的变化阻碍了GTFEE的增长,而绿色技术进步对GTFEE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从长江经济带的σ收敛检验结果来看,各地区收敛趋势各异,中游地区存在显著的σ收敛状态,而上游、下游和整体区域只存在微弱的σ收敛状态。研究结果为促进能源技术进步、区域发展和绿色转型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把握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现状,确保区域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构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最新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进行测评,并基于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模型实证检验其收敛效应。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差距逐渐缩小,且区域间差异小于区域内差异。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下游地区绝对β收敛程度最高,且在上述模型下,存在上下游地区对中游地区的“追赶”效应;不同驱动因素的条件β收敛情况各不相同: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呈条件β收敛,卫生机构数量显著促进了中游地区呈条件β收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及各地区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呈条件β收敛。实证分析结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提升养老服务均等化建设水平提供了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社会发展重要战略目标。长江经济带作为联动东西、衔接南北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这表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也显示出我国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的决心。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尝试将数字经济—资本、劳动力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探究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同时通过面板分位数、空间模型、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作用的"马太效应"、溢出效应及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且该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机制识别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修正资本、劳动力及土地资源错配程度赋能高质量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及非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相对更强,且存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马太效应",即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数字经济的赋能效果越强;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及关于城市数字型特征的门槛效应。因此,文章最后建议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协调各城市之间竞争规则与发展模式,实现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同时构建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对上中游地区帮扶模式及加大对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长江经济带地区人才引进政策与打造良好创业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重点解决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物流距离”设定空间权重矩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总体呈现持续提升的态势,但地区间和地区内物流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空间正相关性,物流效率相近的省市在空间上集聚分布;长江经济带省域物流效率呈现阶梯状分布格局,下游地区持续领先,中游地区快速提升,上游地区增长缓慢.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跨地区协调高效发展,应构建区域整体物流联盟、下游地区推进物流业溢出效应、中游地区发挥物流业通道优势、上游地区培育物流业增长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实证考察长江经济带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战略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且结论通过了一系列检验;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战略的实施对带内省市和周边省(区、市)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战略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上中下游经济发展,且为下游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要远大于上游和中游地区。研究结论为继续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发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经济发展“领头羊”的带动作用以及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衡量生态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的超效率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2003—2013年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测算了生态效率差异性及收敛性。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下游生态效率高于平均水平,中游和上游低于平均水平;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显著,省际间差异均明显高于上中下游间差异,但差异性趋势减缓;长江经济带层面生态效率σ收敛大体上呈现出“总体收敛,局部发散”的特点,上中下游区域呈现出生态效率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存在生态协调发展的有利环境。经济“新常态”下,应该更加注重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让下游区域高新技术向中、上游区域转移,各省市应结合自身生态效率发展状况特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缩小区域间生态效率差异,促进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数据,以官员异地交流作为一个识别理论假说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各市官员异地交流及任期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官员异地交流有助于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来自中央和长江经济带带内的官员交流更有利于当地绿色发展;考察期内,官员任期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呈显著“U”型关系,任期越长越有利于绿色发展水平提升;上中下游官员异地交流对绿色发展水平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上游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中游和下游却不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绿色绩效考核并加强官员交流。  相似文献   

9.
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指标,实证检验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呈现下游县域>上游县域>中游县域的空间分异格局;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能显著促进县域城乡融合,但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流入方向异质性,在下游县域、城市群县域中,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效应更为明显,农村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的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外来劳动力技能多样性能加速形成厚劳动力市场,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县域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分布,再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根据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效率集中在下游和上游地区,低效率集中在中游地区,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延伸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影响作用不大。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铁建设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对区域要素流动、经济活动开展和产业空间格局构建影响深远。深入考察高铁开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对合理规划高铁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高铁开通引致第三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立足高铁的时空效应,重点考察劳动力流动引致的知识溢出等效应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采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不仅以空间滞后项的系数判断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以间接效应衡量空间溢出效应的程度。考虑长江经济带高铁网络布局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资源禀赋不同的城市高铁开通后引起的效应可能有所区别,分区域及细分行业研究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异质性;并进一步从劳动力转移视角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高铁开通不仅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亦明显促进了相邻城市的产业集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的正向作用高于中部城市,对西部城...  相似文献   

12.
运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利用综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和热点趋势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状况逐步改善;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来看,下游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平均值最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低;从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效率来看,11省(市)均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热点区域呈现由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迁移的趋势;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因素的探析结果中,有11项因素的多年q均值大于0.5,解释力较强的有“水资源总量”“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每万人口授权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因子,任意两项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大于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系统阐释了经济增长质量影响环境的内在机理,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18年市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经济增长质量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显著降低了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意味着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2)分区域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促进了长江中游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对长江下游和上游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不明显,并结合东部、西部城市经济发展实际进行了分析.(3)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改善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而外商直接投资加剧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并不成立.从坚持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原则、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制定差异化环境治理政策等维度提出长江经济带绿色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显示:(1)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均呈现正向推动效应。但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最强,使用深度次之,覆盖广度最弱;(2)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息基础设施的正向效应最为显著,而交通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呈现区域分异特征,其中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特征,而中部地区的正向作用尚不显著;(3)经济干预程度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和本地市场效应均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基准回归后证实OFDI能提升地区出口质量,运用中介模型发现区域创新是其中介渠道.分组检验结果显示,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OFDI对出口质量的提高是通过区域创新渠道进行的,而区域创新在中游地区并不是唯一渠道,在上游地区则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可见区域创新的渠道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且受到地区技术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发展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基于数字经济指数,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水平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发展水平由下游向上游递减;数字经济城市等级体系不由经济水平所主导,不完全遵循已有的基于地理空间的等级体系;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呈热点区-过渡区-次热点区-冷点区的"驼峰"状空间分异格局,上海、苏州、嘉兴等城市为数字经济热点区;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信息化水平、城市等级、产业结构显著提高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人口规模、人力资本作用甚微,意味着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也可以依靠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以实现经济"换道超车"。据此,提出设立机构,制定政策,促进数字经济壮大;打造基地,培育品牌,提升数字经济实力;深化合作,深入对接,创新数字经济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旅游发展程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高度关联性,以2011—2017年数据为例,运用DEA-BCC模型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水平间的协调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旅游综合效率均值介于0. 824~0. 908之间,且呈波浪式下降的变化趋势,综合效率水平较为理想,在空间上表现为长江经济带上游高于下游、下游高于中游地区的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水平整体上呈先降后升趋势,经济增长趋于平稳,上游区域表现出强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区域间差异明显,在空间上表现为各年第三阶段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且由面状向点状扩展;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水平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U"型演变趋势,地区之间协调度差异较大,经济增长水平越高的地区两者协调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差。  相似文献   

18.
运用SBM模型、核密度估计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特征演化及作用因素,结果表明:10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加,水平较低的城市逐渐向水平较高的城市转变,区域内部城市工业生态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城市主要聚集在上游成渝经济区、中游城市群和下游长三角城市群,中游地区总体优于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水平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密度的交互作用强度最大,二者的共同变化对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为此,应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区域内部联系、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创造工业优质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协同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情况,基于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省域数据,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从时空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排除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综合效率有所下降;从静态角度来看,11省(市)农业生产效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较大;从动态角度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而技术效率的拉动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在空间上的农业生产效率前沿面逐渐由中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转移,总体呈现“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2~2018年全国30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制造业相关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重点研判长江中游三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国、长江经济带尺度下的相对地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载体不断丰富;长江中游三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居中地位,对比长江经济带其他省份则相对靠后;三省份制造业发展仍较为重视规模导向,新发展理念导向有待进一步强化.为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快创新驱动进程,拓展制造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长江流域绿色制造省级示范样本,建设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