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他的伦理学说,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是享乐主义的.但认真审读伊壁鸠鲁的言论和认真审视其生活方式,便可拨开迷雾,发现伊氏的伦理观实属幸福主义或快乐主义范畴的.  相似文献   

2.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离知识最远的勇敢美德在何种意义上是知识。论题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起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出发,上溯柏拉图的《拉克斯》和《普罗塔戈拉》两篇对话,试图从具体文本的文脉中辨析智术师与哲人在美德问题上的异同,进而考察政治哲学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离知识最远的勇敢美德在何种意义上是知识。论题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起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出发,上溯柏拉图的《拉克斯》和《普罗塔戈拉》两篇对话,试图从具体文本的文脉中辨析智术师与哲人在美德问题上的异同,进而考察政治哲学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伊壁鸠鲁是希腊化时期著名哲学家之一,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常常被误解为享乐主义,但事实并非如此。倘若我们以积极批判的哲学态度来审视其伦理学,其中包含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当代价值。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对当代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具有启发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是讨论正义问题最多的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国家篇》是西方古代正义论的典范之作。柏拉图在对话中概括了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正义观,并指出这种观点把正义的本质规定为利益,把正义的起源归于人们为趋利避害所订立的契约。柏拉图对这种正义观进行了一系列批判,指出它使人为了利益而追求不正义,错置作为美德和智慧的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分裂、仇恨和争斗,最终将破坏不正义者的幸福。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探寻正义的真正本质才能最终驳倒功利主义。根据麦金太尔、卡西尔、列奥·施特劳斯对柏拉图正义论的评价,可以将柏拉图的正义论概括为"本质主义的正义论"或"整体主义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6.
《联邦党人文集》作为自由共和主义的传承之作,对古典共和主义理念做了几个方面的颠覆,即由直接民主、“忘我”的美德观置换为间接民主、“勿忘我”的美德观。在法律系统上也完成了由大陆法系向普通法系的转换。并由此在共和主义理念中增加了宪政品质。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人学起端于苏格拉底、智者派 ,而在希腊晚期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中 ,伊壁鸠鲁从自我的个体性入手 ,探索人作为个体 ,如何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得以安身立命 ,阐发了其人学思想。本文试图从原子论、感觉论、神灵观、快乐观、契约观、哲人观等方面探析伊壁鸠鲁个体自由性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沃拉斯托斯认为,在德性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苏格拉底既不是主流学界所认为的"功利论者",也不是厄文所说的"工具论者",而是非工具主义形式的"幸福论者",即认为德性是幸福的构成要素和充要条件。但沃拉斯托斯同时反对德性与幸福完全等同的"同一性论点",并且提出了偏向于"充足性论点"的"德性主权"学说,这一学说一方面可以保证伦理上的英雄主义立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日常生活中的理性选择。通过阐明"幸福"(eudaimonia)、"同一"(tauton)等等希腊词的原初含义,以及通过分析柏拉图早期对话《克力同》《欧蒂德谟》等篇中的相关段落,沃拉斯托斯清晰构建了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并且指出了苏格拉底在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奠基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道德思想,既不同于唯神论的观点,也不同于庸俗的享乐主义观点,而是一种合理的幸福主义,是在节制基础之上的快乐主义。他作为一个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提倡适度、节制、团结、正义、慎独,诱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正义就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对正义进行过论述,正义成为古希腊的四主德之一。在近代。启蒙思想家们也专门进行过论述。在现代西方,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诺齐克的权利正义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麦金太尔作为美国当今在世的伦理学巨擘,立足现实,以鲜明的历史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对正义进行阐述。由此形成了独奠特色的正义观。了解麦金太尔的正义观,有助于我们把握西方正义理论的演进过程。深刺认识正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卡尔弥德篇》最令人惊异之处就在于,这部对话的最大篇幅及其思想重心居然都落在对于知识问题的探讨上。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知识论”呢?这种知识有益吗?为什么对于节制这个单一美德的探讨要落脚在这种“知识论”上呢?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解答。我们认为,《卡尔弥德篇》中的节制论所最终导向的“知识论”乃是一种包括“知之之知”和“不知之知”在内的完整的哲学式自我认知,其目的是为了表明节制的自知及其审查性功能。苏格拉底反复用这种察己察人的节制警诫未来的僭主格里底亚要懂得谦敬知耻和自我克制。 关键词: 柏拉图;《卡尔弥德篇》;节制;自知;知识  相似文献   

12.
论《列子·杨朱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理论建构而言,《杨朱篇》从名实入手;提出了去名任心命题。而这一命题得以成立的内在逻辑依据,是死的必然性和虚无性。正是对死在生存论意义上的深刻追问,使《杨朱篇》确立了“从性”这一个体存在的享乐主义原则。而“从性”又同时把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在精神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严格界分开来。  相似文献   

13.
在《普罗塔戈拉》中,智术师普罗塔戈拉对勇敢的理解与众不同。他为证明美德可教,并反驳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统一性,强行将勇敢与其他美德拆开。在他看来,有不少人虽然极不正义、不虔敬、不明智、没学识,却勇敢出众。这样的勇敢无异于僭主的"勇敢"。普罗塔戈拉公开声称自己就是智术师,并以教导美德和政治术为业,看起来像名勇敢的智识人和斗士。但智术师的勇敢着眼于追求快乐、财富和名声,而非智慧和美德,这对常人美德和非常人美德造成了双重伤害。  相似文献   

14.
伊壁鸩鲁把人生的快乐和幸福视为最高的善,视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建立了一个完备的快乐主义伦理学体系。但是,人们往往把他的伦理学等同为享乐主义,导致对他的误读。实际上,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快乐,人们在追求快乐时应该遵从德性的指导,这样他就把生理学的快乐提升为道德的快乐,赋予人的快乐以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5.
“美是难的”。自从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其师、雄辩家苏格拉底之口发出这一叹语以来,两千多年了,几乎所有的哲人、学士都以不同的方式复述着同一思想。“美的本质”成了千古之谜。在这一命题面前,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潮:一种是不可知论,一种是可知论。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西方学界研究古希腊文明成果斐然,其中一个重要的论断便是古希腊思想的非历史性。由此出发,涌现出了一批历史地研究古希腊文明的经典作品,库朗热的《古代城邦》即是其中之一。然而,从传世的希腊文献看,古希腊人并不缺乏对历史的探讨和思辨,柏拉图《理想国》第八卷就是在集中处理城邦政治史的问题。在该卷中,苏格拉底讲述了最佳城邦经由荣誉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而最终堕入僭主政制的衰亡史。这一古典城邦政制演变的经典描述,随着19世纪以来古希腊史研究的进展,不断遭到挑战。笔者试以19世纪法国大史家库朗热的《古代城邦》与柏拉图《理想国》第八卷作一对比,分析两者描述城邦政制演变之分歧,指明其原因,并进而说明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八卷中采取哲学的而非历史的书写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7.
塞涅卡是因兼具哲学与财富而最受物议的西方思想家。为回应公元58年苏伊利乌斯的抨击,他创作了堪称申辩篇的《论幸福生活》。首先他挑明幸福生活真正的领路人不是愚众,而是他所理解的廊下派。由此,他主张德性是幸福的唯一构成,反对众人所称赏的快乐即幸福这一伊壁鸠鲁派观点。虽如此,他认可心灵的永恒愉悦和身体的自然快乐,因为它们能与德性相伴。并且他以他所重塑的苏格拉底为援,认为财富作为更可取的中性物,能为顺境时所需的众多德性以及为愉悦提供宽广的实现空间,从而能与哲学兼容。但他还是通过这位苏格拉底,强调运用勇敢之德来面对贫穷等逆境更为重要。相应地,他暗示自由高于德性,且以作为终极解脱的死亡而非德性为最高保证。总之,塞涅卡直接且主要的意图在于为如何生而辩,而为何以死而辩则是他的隐秘意图。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探讨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解答:一是以色拉叙马库斯为代表的"强权即正义"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一是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对于哪一种观点最能代表柏拉图的真实意图,以及苏格拉底的理论是否有效反驳了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一直存在争议。分析解读表明,苏格拉底的"正义至善论"才是柏拉图的正义理论的核心。这种"正义至善论"能够有效反驳这种功利主义正义观。  相似文献   

19.
周晨 《成才与就业》2012,(Z1):31-32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对于吴佳丽来说,不断制订目标并一步步努力实现的过程,就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吴佳丽将命运的方向盘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用实际行动主宰自己  相似文献   

20.
尼采在其著作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批判,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批判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杀死了悲剧同时也杀死了希腊神话,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苏格拉底把理性的"善"作为最高的幸福,而尼采看到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是这种理性的苏格拉底主义发展的结果,而尼采的使命就是要颠覆这个苏格拉底主义的传统,并且克服它带来的后果,肯定人的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