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破译千古之谜──以民族学诠释老子的姓氏、身世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姓氏自西汉初年以来就充满争论,迄今两千年还没有结论。本文引征先秦典籍,对老子姓氏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老子就是老聃,直至战国时期都是肯定的。对老子的姓氏产生歧异,是自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开始的,从而造成了两千年的疑案。近现代以来,旧话重提,不少学者又展开了争论,这次争论虽深入牵扯到历史学、音韵学的范畴,但仍无结果。本文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角度,探索了老子为何又称老聃、李耳。对其姓氏的变化作了说明。特别对其“莫之其所终”的归宿,也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以张岱年、尹振环、金春峰、郭沂、丁四新等为代表的新老学者近 2 0多年来对“老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介绍了老子其人其书研究状况及部分代表性结论 ,认为对老子其人其书下结论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的万物平等观、“道法自然”的生态规律观以及“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它告诫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该改变传统的以人为中心、把自然看成人的依附物的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放弃为追求利益和效率最大化对自然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的做法,加强对技术以及人的私心、贪心的道德约束,建立平等、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一部文道并茂的哲理散文诗集 ,其简古清秀、绚烂多彩的语言风格的形成 ,标志着古人对诸多修辞方式的自觉运用在先秦时期已达到成熟阶段 ,现代修辞学意义上的各种辞格几乎都能在《老子》中找到实例  相似文献   

5.
象征手法,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等,以表述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一种表现手法.《老子》一书中的婴儿、赤子,实际上是最高品德的象征,老子推崇的"婴儿"、"赤子"皆是一种深远的人格魅力;老子用"母"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原"道",而"子"却象征着由"道"而生的万事万物;谷象征着处下不争,谦柔包容的崇高品德.  相似文献   

6.
老聃著<老子>之说,曾因今本<老子>中明显的战国色彩和反儒非礼倾向而受到学界较为普遍的怀疑和否定,<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也被确定为战国中期甚至后期.高亨先生则凭借对文献的悉心考察,找到了战国中期甚至前期典籍征引<老子>的材料,并发现了老聃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从而坚持认为<老子>的原著者确是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聃,只是今本<老子>又有后人增益的成分.这一判断,恰被近年出土的帛书、特别是郭店楚简本<老子>所印证.本文的结论是,文献考察与考古发现各有局限,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老子及<老子>有一个更接近事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家以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和富有魅力的人生哲学而得以绵延不绝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效法自然以实现人生超越的思想是道教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及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事实上,魏晋玄学以后,道家之学主要地就是通过道教而得以延续并发展的。道教利用并神化老子和老子之道,其渲染的“老子化胡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与佛教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也表现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一种心态,它的最早提出,具有将外来佛教纳入华夏文化系统之中的意义,这与华夏民族历史地形成的自我中心论和大一统观及其在文化观上的表现——华夏文化正统论有关。  相似文献   

8.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有"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老子》引文既是老子思想之源头,又构成相对完整的思想世界,因而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老子》引文中的思想世界主要包括:道具有本原意味,是超越感知、不可认知的无限存在,道、物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面对人生困境要委曲求全,从而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立身于世,要守柔处弱,不可逞强称雄;圣人为政天下,要无为而治,顺应民性,对他国谦下、示柔。《老子》引文中的思想世界与老子的思想世界十分相似,是老子的思想世界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老子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时期老学空前繁荣,出现了大量老学作品。本文以王重民和严灵峰所作老学目录为基础,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概述了这一时期老学作品数量大、研究形式多样化、研究阶层广泛、老学影响深远等基本特征,并对五斗米道系《想尔注》和张陵《老子泣》和是否同书异名、僧肇《老子注》的真伪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为了表达自己思想的需要,除自创一部分哲学专用语外,大量“对象语言”的语词都是由自然词语异化而来的。这些哲学术语皆有特殊的涵义,与通常人们所使用的术语之涵义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从而使《老子》一书词义高远,语言独特深奥。本文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老子》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辨证法三大规律及辨证法一系列概念、命题都有所涉及。对老子的“无为”思想,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老思想与著作在日本一千四百多年的传播轨迹,可知地域的接近、文化的深度交融为老子思想与著作在日本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其传播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7至17世纪自上层社会开始的老子思想传播;17至19世纪中叶老子著作以注本形式流传开来;19世纪中叶以后老子思想影响学界和社会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国际著名汉学家韩禄伯所著的《论〈老子〉的分章》、《再论〈老子〉的分章》两篇文章为基础,分析评价韩禄伯《老子》分章研究的独特价值:意味着《老子》分章——一个新的分支研究领域的自觉和独立,具有为新学科建立奠定“范式”的意义。由于韩氏两篇论文发表于湖北郭店楚简《老子》出现之前,因而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其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15.
帛书本及诸通行本《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关于"道"的命题,并对其加以阐释与演绎,这种玄而论"道"的方式,无异于将"道"置于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让人感觉很是费解。其实,老子的原作或者说更接近于老子原作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并非如此凭空论"道",而是结合现实论"道",使"道"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颇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为目"与"为腹"理解的差异,《老子》第十二章主要出现了三类不同解读:一是以任继愈、叶朗为代表的艺术、审美否定论;二是以高亨为代表的轻审美、重实用的人生态度论;三是以徐复观、李泽厚与刘纲纪为代表的感官审美批判论。而如果以老子美学思想的整体性和《老子》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为理论依据,感官审美批判论解读相较而言更接近本义。并且,老子对过分满足感官欲求而轻视精神审美追求风尚的批判,对当下文化创意的审美提升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关于老子的研究与评价前后有很大不同,早年对老子多有批评,后来所著《老子哲学》则高度肯定了老子思想的重大价值,这种变化,正是他欧游归来思想转变的具体反映.《老子哲学》还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从中既可看出梁启超用道家学术会通、消化西学的尝试,同时也可视之为近代佛教本位文化思潮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守中"的"中"不是"中间位置"的描述性、客观性判断,而是"行、成、好、适合、适当"的评价性、主观性判断,"守中"是具有价值导向的方法论。老子坚持"反者,道之动","守中"就是"守道",也是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具有否定的意义,而且这种否定是辩证的否定,也就是有肯定的否定,并不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较低层次的部分,并以此肯定较高层次的部分。"守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然、道、无为,二是柔弱,三是静虚。"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哲学的精华,在他们所处的轴心时代是领先的。"守中"过于强调消极面,其实是守住"消极"的一面以图达到最终的积极结果,完成"反者道之动"这一辩证发展过程,这无疑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李贽《老子解》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李贽学老解老的思想基础和对老子“无为”思想重新诠释的内容,并探索了其从传统的“无为而无不为”得出“无不为而无为”结论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中包括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门类齐全的法律思想。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自然法思想的智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笔者将尝试用以老喻老,以儒喻老,以今喻老,以法喻老等方法,从法学流派、实体和程序法学等几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