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创新关联是创新主体合作和知识技术溢出的一种空间路径,影响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借助专利合作数据,利用SNA和QAP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创新关联网络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创新联系由早期的省内核心城市辐射式合作转向不同等级城市节点间的多层、多向合作,但文化区边界的屏蔽效应明显,逐渐形成"核心-边缘"网络结构;(2)地理距离对城市创新关联仍然起到阻碍作用,创新制度差异起到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文化差异成为城市创新关联的重要隐性壁垒;(3)研究结果启示应在相似或互补的邻近地区建立更广泛的社区,培养地方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实现创新资源跨区整合配置,扩大创新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中药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针对长三角中药产业协同创新问题,运用协同创新理论,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创新网络的结构及特征演化。利用1987—2021年长三角中药合作专利数据,从4个时间阶段对创新网络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长三角中药产业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知识交换能力较强但传递效率较低;(2)创新主体向多元化合作发展,创新合作网络初步建立并逐步复杂化和社区化。其中,南京一直扮演着“高重要性-高协调性”的角色。研究对合理配置长三角中药产业创新资源,依托资源核心型城市加强创新网络建设,加快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析长三角城市群网络零售发展的均衡性与互动情况,基于空间联系视角,运用泰尔指数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城市间网络零售的地区差异与空间关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零售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各省内部差异逐渐成为主要引致原因;城市之间网络零售关联关系分化现象严重,且存在明显的方向差异性;城市群网络零售空间关联网络在整体上呈现"核心-边缘"结构,但局部关联仍存在联系稀疏、方向差异、不均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城市群网络零售经济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12个城市群(圈)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驱动效应。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上,2013—2019年我国12个城市群(圈)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且在空间维度上表现出自东向西走向的“递减式”空间演化规律;整体而言,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直接影响及溢出效应。分区域而言,区域一体化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作用,呈现出自东向西愈来愈强的现实特征,但其空间溢出效应仅在东部凸显。为此,在推动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来加快土地利用模式转型,又要注重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探寻区域一体化驱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差异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和"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两大核心要求。基于高质量一体化的视角,构建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5—2017年间一体化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指数均有所提升,一体化进程的先后顺序为生态、社会、经济、交通、创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呈现"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南京、合肥为主要的高水平一体化城市,呈"Z"字形分布;在区域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经济、创新、交通、社会各要素相互促进效益明显,但生态领域发展较为独立,未来需将生态保护融入经济、社会、交通和创新等领域,打造"绿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水生态绿色发展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生态承载力的内涵,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衡量长三角地区水生态绿色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06、2012、2018和2021年的水生态绿色网络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水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内的差异;长三角城市群水生态绿色网络使各城市的绿色发展联系日益紧密;长三角城市群水生态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空间结构是集聚区域最基本的属性,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采用县级层面数据,从城市规模分布、空间形态分布和联系网络分布多个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长三角的规模分布存在着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特征,相比常住总人口,城镇人口、高技能人口以及主要经济活动的集聚趋势更加明显。在空间上,长三角地区呈现出多层次复合式"中心-外围"分布的形态,由核心城市和周边毗邻县市构成的都市圈成为小尺度空间上的主要单元。此外,基于辐射模型,长三角区域基本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向外辐射的较为密切的联系网络,高速铁路、行政等级和行政区划是影响网络分布的重要因素。未来长三角要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需进一步加强都市圈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弱化行政壁垒和户籍制度等对资源配置的扭曲。  相似文献   

8.
加快长三角城市的绿色发展转型,是长三角城市在一体化进程中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运用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同时考查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和城市群扩张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增加城市创新投入可有效缓解城市一体化对绿色发展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对城市绿色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城市群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体化发展影响因子及推进策略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创新和绿色发展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借助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和不同规模城市2000—2016年面板数据,分析长三角区域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发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区域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创新与绿色发展资源,占据区域相对优势地位,并共同构成长三角经济转型发展的"Z"形空间格局,其他沿线城市拥有创新资源的相对优势地位,而长三角边缘城市则拥有绿色发展资源的相对优势;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动作用显著,创新的贡献尤为突出。为了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国家大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建议设立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级长三角管理机构,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技术市场体系,发展国有非营利技术中介机构。  相似文献   

10.
运用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密度不高,创新联系仍需加强;相对于创新联系围绕中心城市集聚趋势而言,从中心城市往外辐射趋势更明显;四个创新板块与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国家布局相一致;整体网络中网络密度提升、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下降,以及个体网络中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增加,均对网络中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加快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基于期望—确认模型和心理所有权理论的整合框架,构建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测度指标体系,分别从个体和群体水平探析了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基于长三角41个设区市2 844份有效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获得感包含公共服务客观获得、期望满足感和心理拥有感三个二级指标;市民化努力、权利意识、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公共部门回应以及公共服务自主选择对个体公共服务获得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并受到劳动力来源地和市民化发展时期等时空特征的约束;依据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的结果,构成长三角城市高群体获得感的9种资源要素组合可归纳为政府独立供给、政府主导供给以及外部供给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推动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是实现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与提高绿色增长效率等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基于市场一体化视角,首先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然后利用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3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总体来看,在2004年到2018年这一考察期内,长三角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值有了显著提高,但绿色发展效率不平衡发展的空间格局较为突出;(2)采用地理距离矩阵、经济矩阵以及地理距离和经济嵌套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确存在显著正向空间交互效应,即当长三角城市群内相邻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上升时,受影响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也跟随上升;(3)从空间异质性来看,市场一体化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出空间连片特征,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杭州、温州、宁波以及合肥等城市,其中大多数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大的系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ESDA模型测度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2010—2020年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先后经历“低速增长期”“瓶颈衰退期”“平稳发展期”三个阶段,Malmquist指数呈上升趋势,总体发展趋势良好。(2)城市间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连片“区块状”分布,高效率“隆起区”与低效率“塌陷区”形成鲜明对比,且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3)政府支持、研发投入、开放程度、教育水平、产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起促进作用,研发投入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水平与产业集聚具有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构建了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绿色金融和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绿色金融不仅能提升本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能提升邻近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环境规制加强了绿色金融对本地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减缓了对邻近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4)绿色金融对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绿色金融对Ⅰ型及以上大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Ⅱ型大城市次之,中等城市最小,对小城市未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创新与核心能力存在着必然的关联,论文基于创新与核心能力关联模型,以安徽省农业装备制造行业2006-2009年面板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和计量经济研究。分析表明了创新与核心能力之间存在较显著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和学习型组织两大典型变量对于组织可持续发展及资本收益的影响,为探索提升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路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依托城市群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分工协作的扁平化城市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城市群逐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城市群首位度的降低和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构建基础设施共享机制、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是提升区域经济内涵增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生态绿色发展是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与突破口。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梳理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绿色发展驱动机制,并基于长三角城市的面板数据,在VAR模型框架下识别城际生态绿色发展的动态交互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剖生态绿色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城市的生态绿色发展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而且受到其地区及整体网络的影响,部分城市已由原来的发展孤岛,逐渐融入区域一体化所形成的复杂、多线程空间关系网络中。城市间关联不断增强,但整体还不够紧密,网络结构日益稳定,等级森严的空间结构被打破,存在四大增长极,中心城市对周边发展的带动尚且不足。板块的形成打破了行政边界限制,关联传导具有明显的梯度溢出特征,城市发展逐渐从离散走向联合。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地理区位的差异是生态绿色发展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进一步指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绿色发展,各城市应依据其在整体网络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增加关联关系为导向突破地缘限制,由“以邻为壑”向“以邻为伴”转变,完善区域更小尺度的合作协商体制,培养“属性-关系”驱动型网络思维,是提升长三角城市生态绿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聚焦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用于地区创新绩效的理论机理、空间规律及影响效应。以2010—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地区创新绩效提升,且对地区创新绩效的影响会随着创新水平的提升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2)长三角地区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空间外部性和动态化正向连续性特征;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相较于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发挥了更强的推动作用;(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创新绩效间存在基于地区吸收能力的单门槛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厘清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地区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水平提升和城市集群化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成为释放我国区域效率潜能的重要动力。经过学术史梳理可以发现,处于不同国家、不同区位的城市体系,其空间结构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并不能断定究竟单中心还是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效率提升。文章认为,脱离产业动态调整过程来静态评价城市体系的空间效率是片面的。原因在于,对于产业净流出的区域,无论何种空间结构,其效率损失的概率更高。因此,文章将企业进入和退出某地区的过程融入产业动态集聚指标构建,同时在对折旧率和资本存量重新测算的基础上对城市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城市体系空间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扁平化的多中心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生产率提升,但需要兼顾产业集聚动态变化的影响,该结果进一步说明忽略企业进入和退出某地区的过程可能导致结果是有偏的,同时缺乏解释力。进一步研究表明,多中心结构使城市规模效率得到显著改善,却不利于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的改进。研究还发现,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多中心特征偏弱,且空间效率尚待进一步优化。相比之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与产业动态集聚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此外,考虑产业可能在城市...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作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其各种规模等级的城镇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的城市群落.基于长三角产业竞争力,选取长三角支柱性产业——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产业结构具有向“三、二、一”合理布局演化的趋势.由索洛模型测度的产业技术进步情况表明长三角产业技术进步明显,但近几年有所放缓,这意味着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所基于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建议从制度创新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入手,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以为长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