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793年(唐贞元九年),南诏异牟寻三道遣使入唐,其后南诏与唐、吐蕃关系出现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汉文史志《新唐书》、《云南志》等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虽有记载,其材料也极有价值,但明显存在一些舛误,所记三道遣使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的内容也相互抵牾。分析相关史志所记及三方当时的情况与关系,可见:向唐中央政府及唐德宗提出背蕃归唐的要求与条件,是南诏三道遣使的重要目的之一;此次重大行动时间的确定,则与南诏、唐、吐蕃三方情况的变化及关系互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清代河南的自然灾害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是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造成灾害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作者试图通过对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状况的统计分析,揭示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泾原节度使的设置是唐中期社会政治环境、唐中央政府军事战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唐一代,至少有44人或45人曾担任泾原节度使,而非以往学者统计的41人。泾原镇历任节度使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泾原地区发展的措施,不仅抵御了吐蕃对这一地区的进犯,更有效地促进了泾原地区的发展,基本达到了唐中央政府拱卫京师、防御吐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唐代义成军是安史之乱后在河南建立的藩镇,常领郑滑二州,治滑州。令狐彰在安史之乱后期投诚唐朝,并在权力交接之时维护唐中央权威,因此滑豪镇在代宗年间被赐号永平,是河南第一个被唐朝中央政府赐号的藩镇,在政治上亲近唐朝中央政府。大历晚期,因其在平定李灵曜叛乱中的出色表现而领七州,达到极盛。从唐德宗时期的四镇之乱起开始义成镇领土减少,最终固定为郑滑二州,且不再是中央在河南地区的唯一代理人。唐德宗时期,永平改名义成。义成镇在唐后期的大部分时间内依然能得到唐中央的信任,起着控扼悍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雹灾、风灾、地震、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公共工程、民众生活乃至生命以及社会治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一定意义上说,明末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灭亡.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与北京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大气环流、地形及河流分布,当时北半球处于小冰期以及北京地区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对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设仓、治水、捕蝗以备灾,祈祷、修省以祛灾,蠲免、赈济以救灾,其措施完备、赈恤丰优均为外省、外府所不及.  相似文献   

6.
唐德宗即位第二年即建中二年(781)发动了针对魏博、成德、淄青和山南东道四镇的讨伐战争。这场旨在扫平割据藩镇的军事行动,前后绵延七年之久,涉及唐朝东北、西北、中原及西南的诸多藩镇,导致了两次叛乱性质的兵变和皇帝的两次出奔,史称"建中之乱",亦称"四镇之乱"。"建中之乱"历来被描述成为一场一无所获的冒进军事行动,其实不然。本文将叙述这场武装冲突的始末,探讨其如何促使唐中央政府和原先割据的河朔三镇重新进行力量对比,并且附带性地促使皇家嫡系部队神策军的崛起及解决唐王朝的痼疾朔方军问题,重新形成安史之乱之后四方藩镇相互制衡、藩镇林立而中央政府屹立不倒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的危害.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我国目前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应对的法律制度,但还存在立法不完善问题。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安徽省地方突发性自然灾害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等问题,并借鉴国外自然灾害立法经验,对安徽省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法律...  相似文献   

8.
在风险社会中,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具有各种复杂的关联性,同时,自然灾害往往破坏了人类社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而传统的法律体系不足以应对,需要确立风险损害分配和权益调整的新原则和制度。对此,本文运用既有的法理和制度,结合风险应对所需要的目标和策略,以推导构建出风险社会中应对自然灾害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就自然灾害下的房地产权益而言,土地用益物权并不随着房屋的毁损而当然消灭,应根据灾后的土地用益功能的具体情况而作出相应的处理。同时,根据自然灾害的不同情形,国家和民间社会等相关方需要在灾害预防、保险机制和恢复重建等方面承担在风险社会中的应有责任,以恢复风险社会正常运行所依赖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蒙整 《今日南国》2007,(6):61-64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河南发生灾荒的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这不仅受河南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且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掠夺使得国困民穷,无力抗灾;战争频繁,加重、制造了灾荒;吏治腐败,水利设施长期失修,灾民得不到及时救济,等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相侵袭是造成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建立前后(1949—1952年),苏北行政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连续几年,民众生活极其困难。在中央政府和华东局的领导下,苏北行政区党政领导机关和各级领导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动群众,开展生产救灾,取得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良好成绩。  相似文献   

12.
唐承沛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4):104-105,57
如何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宿州市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宿州市自然灾害的类别及特点、当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疆宜禾(今巴里坤地区)是清政府重要的移民垦荒区,也是"险扼全疆,路达南北"的军事要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以及正史、地方志等清代文献中各种自然灾害资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该地自然灾害的总体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统计,并初步分析其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唐前期三河地区的粮食生产秦明君三河指河北、河南、河东三道所在的淮河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以来已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但隋末战乱使得三河地区人口急剧减少,土地荒芜,经济残破,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恢复,经过唐政府...  相似文献   

15.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指在高校内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如食物中毒、财产失窃、学生自杀等。突发事件的类型多样,有自然灾害类、社会安全类、意外事故类、民族纠纷类等。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管理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协助学校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工作。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积极应对,在突发事件处理完毕后做好善后工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较大自然灾害,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着手将执政党建设、灾害管理和时代需要进行全面整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进行归纳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已纳入党史党建和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视野,成为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应对自然灾害,提升我们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绵延数千年的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来的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是其辉煌的一页。今天,总结这一辉煌一页中的鲜活思想成果,将使我党的思想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在新中国成立前28年中,尽管中国共产党还处在艰难的革命环境下,但是它以解救中国的劳苦大众为宗旨,为领导、帮助、关心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群众应对、度过乃至战胜各种以旱灾、涝灾、饥荒、蝗灾和疫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有上10次之多。从1949年旱、冻、虫、风、雹、水、疫等灾害,1954年长江、淮河出现大洪灾,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思想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财政预警机制建设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有利于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及时展开应急救援等工作。分析地方政府应急财政预警机制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财政预警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预算资金分配比例失衡、应急财政监测体系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应重点从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应急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政预警法制建设等方面展开工作。  相似文献   

19.
阎锡山轶事     
六十二 除夕前的恶梦 在汪精卫鼓动下,奉蒋介石之命开赴河南攻打冯玉祥西北军的唐生智,于1929年12月5日通电讨蒋,且将与其密定讨蒋的阎锡山的大名列到了汪精卫之后。阎认为唐生智此举背弃了拥己为倒蒋盟主的诺言,盛怒之下,变“联唐倒蒋”为“拥蒋讨唐”,12月20日发出讨唐通电后,即命晋军冯鹏翥、孙楚、杨耀芳等部集结石家庄,开赴河南。不  相似文献   

20.
羁縻政策是我国古代历朝统治者惯用的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唐代的统治者把这一政策推向高潮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羁縻府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对唐中央政府和各少数民族都具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意义。唐代的统治者在羁縻府州设置和治理中成功地把握了适时适地、机动灵活的原则,全方位地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基本宗旨,是唐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其合理内核颇有借鉴意义,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