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   

2.
今浙江境唐五代时期诗人众多,在当时诗坛占有重要地位。将诗人作为文化人物的代表,通过对待人分布的地理特征的分析,可以说明当时浙江地区在全国的文化地位已经很高,特别至晚唐五代时期,“江浙人文薮”的局面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3.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   

4.
“本色”是中国戏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色”一词从出现至宋、元、明,逐渐在戏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明中叶后,“本色”“当行”的相提并论使得“本色”内涵向更深层次发展,至清代以及当今,“本色”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江浙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根据发达地区的特点改进已有的农村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普及应用、农村信息化人才资源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对江浙两省之间以及江浙两省各地区之间农村信息化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研究.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同属我国长三角区域,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处在全国前列,但是江浙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不同,发展状况也不同,尤其是江浙两省内各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在探讨影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为加快两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对策建议:加强两省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育,提高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水平,是当前进一步推动江浙两省以及长三角地区农村信息化平衡、快速、协同发展的关键.特别要指出的是,苏南、浙东北等发达地区的重点是促进农村信息消费增长,而苏北、浙西南等地区的重点是发挥龙头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语》“其N”结构中的“其”大体上都起指代作用,也有的进一步虚化。“其”的功能与具体指代对象都是可以推定的。首先,“其”起指代作用有一定的作用域。作用域则随“其N”在句中的位置及其与谓词的语义关系发生变化。其次,在确定作用域后,“其”的具体指代遵循五大原则:同层原则,整体原则,就近原则,直指原则,同类原则。在作用域与五大原则的制约下,“其N”结构中的每一个“其”的功能与具体指代都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7.
唐代至宋代道统说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甚至迥异。这主要和韩愈提出的道统“不绝其传”还是“不得其传”的阐释理路有关。如果说宋初之前学者主要是倡导“不绝其传”的话,自二程至朱熹则奠定了道统“不得其传”的一面。如宋初柳开、孙复、石介等人均还是以“不绝其传”为依据建构儒家道统谱系的,皆以道统后继者自任。至理学兴起,程颐等开始倡导道统“不得其传”说,道统上接孟子,度越汉唐,以孟子传道者自任。至朱陆争胜门户,朱熹方奠定了理学道统“不得其传”说。究其源,最初韩愈认为孟子后儒道“不绝其传”——韩愈对荀子、扬雄等都非常重视,时人曾以韩愈比附扬雄,改为“不得其传”后,一字之别,造成了不同的阐释理路。  相似文献   

8.
江、浙两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两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经济的支撑。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群众经济,是最有潜力的富民经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行创业已成为两省各级政府的重大工作内容。江浙两省民营经济发展各有特点, 两省在创业环境上,如区位及自然享赋、历史文化、市场增扩潜力、人力资本、创新环境方面有差异,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互相汲取有益的经验,弥补各自的不足,加强改善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9.
“陆陈帮”是明清时期在江南等地经营粮食生意的晋商的行帮称谓之一。商人们在聚集财富的同时,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显示一种儒商的风度,遂以“陆陈”自号。其经营方式主要是大量囤积。晋陕黄土高原土层深厚,降水稀少,以窑洞贮藏原粮可经久不坏。同时由于“开中法”的实施,陆陈帮以粮食长途贩运至边镇供应军队,取得盐引后赚取更多利润。所以,粮食经营是明清晋陕商人的主要经营项目。  相似文献   

10.
江浙两省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楷模,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借鉴作用.但两省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同的发展历程、模式和实现途径,通过两者间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与实现途径的认识,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此”的程度副词用法源于指示代词的语法化,当指代义消失时,发展为程度副词,其演变路径为:跨层结构“如此0”>动宾短语“如此1”>指示代词“如此2”>程度副词“如此3”。“如此3”萌芽于先秦,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在副词化的过程中,“如此”在语义上经历了指代义弱化、感叹义强化的功能扩展,在功能上逐渐由客观指代发展至感叹程度。通过对“如此”语义演变的考察,发现汉语中存在“指代>感叹情态”的语义演变序列,指代范畴和感叹情态范畴存在语义衍生规律,这种演变还具有跨语言的共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财团的出现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工商业资本家集团和银行业资本家集团的结合,才出现了所谓“财团”.中国的财团,在蒋介石上台前,主要有三个,即北方财团(亦称华北财团)、广东财团(亦称南方财团或华南财团)、江浙财团,其中江浙财团与蒋介石的关系最为密切.江浙财团,起源于宁波帮.一般说,是以殖民地化的城市、帝国主义侵华的大本营上海为地盘,以金融业起家的金融业者和实业家的总称,并包括财界、政界巨头.浙江兴业  相似文献   

13.
从南朝到唐代,建康/金陵和“江南”在话语层次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建构过程。南朝诗歌通过对“金陵帝王州”的想象和对“江南佳丽地”的再现,逐渐把建康从偏安王朝的行政总部改变为帝国名都,经过唐代诗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把建康写入文化版图,而“江南”的文化意义也逐渐和它的地理意义出现张力,甚至颠覆了它的地理意义。最后,通过对“紫陌”作出的词语考古,展示一个在南北朝时期曾真实存在的地点如何从文化版图上消失,从反面说明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地理历史、社会历史的不同,以及它对文本特别是某些文本和某些体裁的依赖。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的临江,《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中国历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都注为今江西清江县。这是不对的。临江最早记载于《汉书·地理志》,为汉代巴郡所辖县,治所在今四川忠县。《旧唐书·地理志》谓:“临江,汉县,属巴郡……贞观八年改临江为忠州,治于此县。”因此唐代临江仍在今四川忠县。江西清江之临江建于宋。《宋史·地理志》记:“临江军……淳化三年,以筠州之清  相似文献   

15.
江南文化精神的“在”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阐释江南文化精神,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就是江南文化的“在”与“说”。前者属于存在论问题,主要是江南自然、社会与人文的存在现状;后者属于语言本体论问题。主要是有没有人可以把江南文化的“在”讲清楚、说出来。在“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文化中,关于江南的“说”比关于江南的“在”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以“江南诗性文化”为核心范畴的“江南美学与文化”研究,以区别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空间背景,追溯江南文化的文化背景与渊源;以区别江南文化与齐鲁文化为区域背景,揭示江南文化的诗性与审美本质;以江南轴心期为理论基础,还原江南美学与文化的历史生成;以江南城乡差别为解释框架,探索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精神结构,推动了江南文化从实学向美学的学科飞跃,是研究者进入江南最重要的学术配置与基本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李东阳《南行稿序》中叙述其南返之后北归的路线是:“既而下吉安,历南昌,涉浙江,经吴会之墟.”那么,他是从茶陵出发后经江西进入江浙地区的.诗人在江浙写下的诗有:《江上望金陵》、《南京谒孝陵有述》、《登雨花台》、《采石登谪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出现地名字面本身不变,但所指代的实际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的现象,这里我们称为“地名内涵变化”,可以简称“地名涵化”。历史上“川江”一词从唐宋之际出现后,其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宋代“川江”曾有指代整个长江、长江上中下游,指代范围让人相当意外。明清主要指整个长江上游河道,但到近现代,“川江”所指又有一个泛指整个长江上游干支流到仅指乐山到宜昌、宜宾到宜昌、重庆到宜昌河段一个逐步缩小的过程。宋元以前巴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使巴蜀航运的地位很高,成为“川江”话语强大指代中下游的支撑。而受长江上游特殊的复杂河道、特殊的平底木船通过性能、特殊地域滩师导航的制约,传统时代长江上游木船运输曾一度在整个长江航运中占有通过性上的优势,一度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整个长江航运的运行。近代以来“川江”一词的内涵缩小又与机动船进入川江,木船地位相对下降的情形下,热点聚集在机动船运输的话语内有关。研究发现,历史上中国的“地名涵化”可以分成“地名缩放涵化”“地名异地涵化”两种情形,前者较为典型,后者较为复杂。“地名涵化”在时间上又可分成“漫涵化”和“快涵化”两种。一般来说,在历史上行政区划地名的“涵化”较快,而文化区域概念地名“涵化”的过程较为漫长,影响的因素也较为多元,但受国家相关行政区调整的影响,文化区域概念的“地名涵化”过程也会加快。  相似文献   

18.
“文气”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屡展出现于从先秦至明清的历代有关著述之中,可见它在古文论中占据着何等重要地位。然而,究竟什么是“文气”,这是古文论研究中存疑的问题之一,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杭州文化特指西湖文化,以婉约精致为特征。随着时代的推进,“杭派文化”的概念随着“大杭州”地域的形成也逐渐成型。其内涵包括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和钱塘江文化三部分。杭派文化将在西湖文化基础上,逐步形成大气开放与婉约精致和谐一体的新型现代地域文化。然而,就杭州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而言,上述“杭派文化”的表示遗漏了杭州地理上一个重要的组成空间,即萧山沙地等钱塘江人海口的文化沉淀,该区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及其孕育的具有“海岸带”区域特色的文化风貌显示出江南文化与东海海洋文化兼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的江浙地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饱受着人间的苦难、吞食着世间酸甜;他们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但却在众人口里不值一提;他们就是生活在民国社会里最底层的人力车夫。民国时期的江浙两省.尤其是在二三十年代,人力车夫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顶峰。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包括:萧条的农村经济、衰落的城镇工商业、进驻车夫行业及无一技之长的流民等切入点入手.分析这一时期人力车夫兴盛起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