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华文学与其他国别的华文文学一样,从本质上讲是海外华人心系“双重家园”历程的结晶。它既拥有世界华文文学的基本要素,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它是中华文化与华人所在国文化最为融洽、和谐,结合得最紧密的一种文学。泰华作家之所以孜孜不倦地从事华文文学创作,就是致力于将原乡文化与本土文化相嫁接,使自己""泰国华人""的文化身份得到更鲜明的体现,更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从总体上简略地分析、比较了泰国、菲律宾、印尼三国华文小说的差异:泰华作家多注重现实的苦难和人生的多艰;菲华作家似乎有意与现实保持一段谨慎的距离;而印(尼)华作家由于所在国处境的特殊,则只能借言情和身边琐事去承续华文文学的香火。与之相适应,在艺术表现方面,泰华小说显示出它们对传统的叙述"故事"方式的偏爱;菲华小说则通过"返回内心"的方式去获取艺术表现的更大自由和灵活性;而印(尼)华小说显然的是以"非故事"的叙述方法去演绎更富于个人情感色彩的生活感受。  相似文献   

3.
泰国"留中总会文艺写作学会"的《春色满园——十年散文选集》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特色鲜明。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出的佛国人以坚韧善良、真诚质朴与包容豁达为特点的本土色彩,用汉语言文字包裹起来的浓浓的中华情怀,以及本土性与中华性的互渗交融,是泰华文学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泰国华文作家马凡涉笔微型小说创作是近几年的事,他创作的微型小说量还不多,但其创作倾向、美学旨趣已显露出来,从中不难发出对泰国华文微型小说发展的有益启示。泰国华文作家虽然生活在异邦,但对中华文化传统领悟较深,他们的文学创作承继了中华文学“文以载道”的传...  相似文献   

5.
泰国诗琳通公主作为中国人民的国际友人,深深的热爱着中国的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她孜孜不倦的学习华文,有着很深的华文造诣。她为华文在泰国的推广作出的杰出的贡献,也因此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本文试图简要介绍诗琳通公主的华文情缘和为华文推广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华文文学转向华人文学,目前已成为华文文学研究界值得关注的一种学术趋向.围绕族裔身份与汉语写作两个层面,对这一学术现象进行梳理和辨析,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反思这种转向的局限性,以期对当前的华文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司马攻是近十年来泰华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在散文、杂文和小小说方面的创作成就,尤其是他的精品意识、独特文风和创新精神,对泰华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泰华作协的主要领导人,他为泰华文学的繁荣和作协队伍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心力。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更、转型,使创造主体是文人、作家的华文文学得以产生和发展,也同时决定了华文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依附关系;而众多现当代作家兼有的华文文学作家身份,又派生了两种文学之间的交叉关系。但华文文学在自身话语体系的构建中也日益显出独立的品格与价值,所以,前瞻未来,华文文学与中国(大陆)文学的关系,应是并存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交往扩大,华人走向世界的越来越多。90年代,从美加到欧陆,从东南亚到澳州,海外华文文学都有蓬勃发展之势。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奋发图强精神、中华民族情结、追求美好理想,感动人心。展望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将走向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0.
《出关》一诗是魏徵诗歌的代表作,但有关研究很少。本文考证其写作时间,解读其内容,探讨其写作背景与影响,认为此诗作于武德元年十一月第一次出使山东时,是魏徵隋末唐初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从诗中可以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据诗可以纠补史籍记载的一些误漏。此诗反映了魏徵反对梁、陈浮艳诗风、主张诗导达心灵,歌咏情志的文学宗旨,在唐代及后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近40年海外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状况,提出了在20世纪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上,打通不同板块、国别的华文文学,探寻其内在联系,展开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的课题,并强调了其方法论原则,从经典“筛选”、文学传统、母语写作、汉学和文论等方面论述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金陵古城,嘉宾云集。4月23日至25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祖国大陆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作家代表,共170多人汇聚南京,参加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为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增强海内外华文文学作家、诗人、学者的团结和友谊,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会议以“世纪之交的世界华文文学”为题,进行了广泛认真而坦诚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季进:我们还是从你倡导的"华语文学"的概念说起吧。大陆学界习惯上把大陆文学、港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截然划分,很少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现照。而你的研究则涵括了两岸四地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把大陆、台湾、香港、大马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视为一个汉语写作的有机整体。对你而言,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跨国别、跨地区的世界文化视野中考察海外华文文学。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必须把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投射于海外华文文学这个特殊的空间 ,在文化的层面上诠释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内在丰富性。从而为比较文化和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一个共同的文化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新视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美国华文网络文学蕴含的文学新精神:"游戏精神".结合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美国华文网络文学和中国文学的两种调侃,即流放的审视与流浪的游戏,以及两种娱乐:玩家精神与商家意识的同与异.论述美国华文网络文学融通东西文化精神,结合精英意识与大众写作,发掘出经典理想、商业追求之外的文学内驱力,即游戏精神的魅力与价值,为商业浪潮席卷之下的中国文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均与华文报刊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五四至抗战时期,中国现代文艺运动伴随着中国和东南亚文化传媒的交流、两地人员的往来而跨界传播、影响到东南亚地区。在以中国南下文人为主体的东南亚华文报刊编辑的传播和倡导下,东南亚华文文艺界依托华文报刊这一重要的文学载体和传播媒介,使东南亚华文文学实现了从旧体文学向白话新文学的现代转型,并先后推动了东南亚新兴文学(革命文学)、南洋色彩文学和抗战救亡文学运动,促进了现代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壮大,由此联结起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紧密的历史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汉语世界里的一种话语生产,东南亚华文文学难免受到汉语母体文学(古典或现代)的影响。从历史的层面说,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初期阶段基本上是以“侨民文学”的形式发展起来。过去东南亚华文文学曾经是中国文学的支流,是尚未具有主体性的侨民文学,因此中国性的展现是非常自然的。从中国飘洋过海而来的祖辈们把“中国”的记忆传递给下一代,并且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以致东南亚华文文学始终无法抛开与中国文化藕断丝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文文学始终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底蕴,形成了围绕着中华文化核心的几个基本母题。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乡土与故园、祖先与家族、接续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冲突、兼济与独善的忧患意识都是海外华文文学历久弥新的基本母题。分析与理解这些母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9.
根据泰国华文语料来分析泰国华文词汇的使用状况,阐述了泰国华文语料中含有文言词语和潮州口语成分,并形成特有的区域性华文的情况。笔者据此提出泰国华文改进并逐步向普通话靠拢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以王润华、黄锦树等人为代表的后殖民论述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中国文学/文化的殖民,因而必须去中国性.通过分析他们的有关言论,及对应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性关系的梳理,可证明他们的后殖民论述的荒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