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模效益是生产力诸要素通过改变比例结构达到最佳组合而形成的经济效益,其效益目标应该表现为劳动力与劳动对象的双重效益,比如在种植业中,劳动力与土地的最佳组合,将达到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双重目标。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理论界一般认为,规模效益主要是指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在微观的生产范围内,改变劳动力与土地的组合,使部分劳力向其它生产领域转移,土地向种田能手集聚而产生的规模效益,可以称作“相对的规模效益。”在我们新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教授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我非常赞同和拥护钱老这一观点,并且还要大声疾呼:社会科学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还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中关键的第一生产力。首先,社会科学是诸实体性的潜在生产力合理组合,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介质。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生产活动离不开组织管理。生产管理过程就是使诸实体性生产力进行合理组合和调控的过程,离开这个合理组合和调控,就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就是说,在这一合理组合和调控之前,企业所拥有的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都还是“潜在生产力”,只有使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互相结合之后,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前,也还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第一生产力,只有将其运用于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依附和渗透于实体性要素生产力身上,并实现诸实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农业中劳动力的积累已超过传统农业条件下土地和资金的吸纳能力,造成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剩余,估计多达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分工极不发达,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集中于农业,加上耕地有限,现有农业劳动力实际占有的农业资源很少。因此,以农业劳动力与土地和地表农业生物资源以及农业劳动手段等相结合而形成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水平所能容纳的劳动人数是相对较少的。只有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吸收过剩劳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产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以及农村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悖论表明,我国农业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以市场为导向,靠政策来扶持,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流动性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全要素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成长,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资金、劳动力、技术、知识和人才等各要素的投放。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看,土地和劳动力相对过剩,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严重短缺。无论是充分利用好相对过剩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还是想方设法解决严重短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  相似文献   

6.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外部经济环境的要求,也是农业自身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驱动型要素变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秘密.河北农村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处于机械化阶段,现实中的土地、劳动生产要素相对减少,资金、机械化技术相对增加,在农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并成为驱动型要素.目前,农业发展方式向更高阶段转变所需的技术、知识等新型驱动型要素尚未形成.由此得出,河北农业发展方式要实现由资金驱动型传统农业向技术驱动型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打造相应的生产要素基础,塑造以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科学理念为标志的新型驱动型要素.而对制度要素和创新要素进行探索研究是课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7.
产品论     
生产是劳动者运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以获得产品的过程。把生产看作一个系统,它包含有两个因素:—是生产要素,指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能源动力、资金(资本)、技术、管理等;二是产品,即是一种产出或者说使用价值。没有生产要素就无法进行生产,但仅有生产要素而没有产品,也不成其为生产。故产品和要素都是构成生产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经济学偏重于研究生产要素,而对产品研究得少。如生产力经济学经常讨论生产力有几个要素,还有工具论、劳动力论、劳动对象论等,生产力系统论则把要素集合为系统。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由此  相似文献   

8.
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正处在从温饱到小康、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前提条件就是要稳定投入机制,增强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才能保证农业的稳定增长.这是因为:其一,资金联系着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它可以使原来处于分离状态的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一定形式,组合到农业生产领域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严峻考验: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需求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受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原则驱动,使农业要素大量流失.我们要校正农业基础脆弱问题,稳定农业增长,除了增加活劳动的投入以外,还必须改变物质投入不足的现实问题.由于农业投入增长与农业产值增长之间存在一个相辅相成和超前增长的关系,所以只有资金的稳定和适度增长,才能保证农业的继起性、连续  相似文献   

9.
黎锦贤 《天府新论》2024,(1):103-111
中国自农业现代化转型以来,小农生产并没有被规模化经营替代,而是顽强存续着。本文以珠海水产养殖户为研究案例,尝试说明小农户在与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竞争中,凭借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以下几点优势得以存续下来:通过灵活的农业经营计划,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经营风险;家庭劳动力组织形式使其具有高效的农业生产效率;兼业生产有利于其具备充足的非农收入补充。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尽管小农户凭借其组织农业生产过程中具备的独特优势仍能存续一段时期,但其生存环境将会愈加艰难。面临中国小农长期存在的现实,农业政策应适当向小农户倾斜,在土地、资金、市场等要素配置过程中,应注重激活小农户内生性动力,增强农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构、状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一、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状况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现实来看,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是:第一,主体性要素,即作为生产过程的设计者、控制者的劳动者;第二,客体性要素,即生产资料,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第三,结合性要素,即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企业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永葆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着力实施知识资本运营战略。一、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正展现诱人前景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构筑在资本、劳动力、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四大要素之上。工业经济的繁荣直接取决于这些要素的数量、规模和增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致使资本、劳动力、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四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黯然失色,知识资本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改革与启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从优化土地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出发,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四次重大改革。第一次是,把封建所有制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私有制土地制度。它是通过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公尝、宗教等封建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和农村劳动者而实现的。它的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高度统一,农民生产积极性泽高。以农户家庭为经营单位,生产规模细小,适应当时农村低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发展要求,土地产权可以流动,允许买卖、出租、典当、赠与等交换活动,有利于土地等资源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模型,利用1980—2009年河南省农业投入产出的时间序列资料,首先分析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劳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等诸要素对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其次,测算和分析了此阶段性的要素增长率及要素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入、科技进步是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及土地对河南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外出务工、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是我国新型农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豫南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农民外出务工、土地流转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务农人员中生产能手数量和其所在集体内可用于规模耕种的土地数量决定了适度规模可操作的规模上限,同时,当地经济水平和土地亩均受益决定了适度规模经营的规模下限。农业规模经营的大小与土地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无关,狭小的土地面积并不能阻碍土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机械化的推进。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大小是影响劳动力城乡转移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影响土地的流转速度和集中程度,适度农业经营规模的实现取决于非农收入或者说种植业以外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生产力结构应为生产力的一个构成要素。因为传统的生产力要素总是要按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生产力的作用,这个“一定方式”就是要素组合的结构。没有结构就没有现实的生产力;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取得的使生产力各要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产生的生产力正是一种结构生产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至少有两种积极作用:①使生产力要素之间产生一种互补和激发效应;②结构的变化使生产力发生飞跃。  相似文献   

16.
中美两国农业保护政策比较研究金小川滕庆红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不管是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它都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农业的弱质性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外流,农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劣...  相似文献   

17.
农业发展方式是特定的农业生产要素及其组合方式的产物,因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大力创新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其现实选择就是集成创新即在现实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基础上集成农业生产的技术要素、主体要素、设备要素、人才要素、产业及行业要素等等,实现技术集成、主体集成、设备集成、人才集成、产业及行业要素集成等从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集成创新必须培养主体的创新意识,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和集成创新的农业载体以及相关部门的集成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要素市场化进程中,土地要素比资本与劳动力要素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复杂。新古典经济学仅从要素组合效率的层面分析土地制度变迁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而忽略了制度变迁中的利益结构变动及与之相伴的三层制度风险:农业内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使用权分配与流转中的风险、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征用制度缺乏规范性所导致的利益失衡与资源配置扭曲的风险、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与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土地制度二元化的体制风险。这三层制度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外农业规模经营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规模经营是适度规模经营由于不同国家的基本国情不同,在土地经营的规模上必然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土地资源丰富,地块集中,劳动力不足的国家,适于大规模的经营,相反,土地资源不足,地块分散,人口众多的国家则适于小规模经营;人地比例适中的国家则适于中等规模的经营.美国、日本、法国分别是这三种类型的代表.这种差别是难以弥补的,各国农业经营规模的不同也就是必然的.所以,农业规模经营并不是说规模越大越好,而是结合具体情况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单位劳动力为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20.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现有的土地面积由于无法承受或容纳农村拥有的劳动力而出现的剩余劳动力。该定义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产生的,随着社会前进和科技进步,它会发生变动,即是说,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相统一的范畴;二是说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资源与劳力资源之间不相称,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承受或容纳丰富的劳动力。我认为,这样定义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恰当的。首先,这个定义与目前多数地方农业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