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所见西域里数集中于《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四夷传》、《梁书·诸夷传》、《魏书·西域传》和《周书·异域传》。这些里数不仅是判定西域诸国方位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探索当时道路走向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历来受到西域史研究者的重视①。兹拟以前人有关成果为基础,对这些里数记录作一全盘的考察。一、《史记·大宛列传》1.“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这一里数见诸张骛首次西使归国后向武帝所作报告,而张春往赴大宛乃自漠北匈奴单于庭附近出发,取道巴尔喀…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称汗血马为大宛马,美称“天马”,它是当时产自西域大宛国的一种名马,因流汗如血,故有此称《。史记·大宛列传》载“:初,天子(汉武帝)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至于  相似文献   

3.
《史记·大宛列传》主要记载了西汉王朝鼎盛时期一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一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一个是张骞通西域,另一个是李广利伐大宛。 关于张骞通西域,古今中外学者凡论及此事者,皆交口称赞,或曰“凿空”①或曰“创举”。尽管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一条经我国西北地区,横贯中亚细亚,越过地中海到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就由许多民族和国家  相似文献   

4.
锡尔河(Syr-Darya)——《隋书》、《新唐书》等称药杀水,这是中古波斯语Jaxsharta的音译。Jaxsh义为“珠”,art义为“珍”、“贵”,所以《新唐书·西域下》“石国”条又称之为真珠河。《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称叶叶河,或以为“叶叶河”并非“叶河(Jaxsharta)”之讹,而是另有其独立意义的,即乃突厥语yap-yap(义为川流)的音译。《长春真人西游记》、《元史》、《明史》等分别名之为霍阐没辇、忽章、忽禅、忽毡、火站,这是源于河畔的要镇Khojend,即今列宁纳巴德。阿拉伯人称此河为Sayhūn(或以为这是《圣经·创世纪》中天堂河流Pison的转讹),但是更经常地称它为“赭时河”,因为中亚的重要城市赭时(今塔什干)位于该河河畔。锡尔河(Syr Darya)一名从十八世纪以后才出现。Syr是塔吉克语和乌兹别克语中的“水量丰富”的意思,Darya一词在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诸  相似文献   

5.
西汉西域都护所辖诸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西城都护所属城郭诸国的名目,自东汉以来即已模糊不清,后人虽有所考证,但依然没有解决这一疑难。本文打算就这一问题再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汉人之言西域有几重不同的含义,狭义的西域在“匈奴以西,。乌孙以南”,其具体范围是:“南北有大山(昆仑山和天山)……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于葱岭(帕米尔高原)”。①所谓西域城郭诸国即在其中。西域都护府辖区则超出这个范围,西逾葱岭,并有大宛,北越天山,而囊乌孙。《汉书·西域传》所述及的内容则更宽大,还包括  相似文献   

6.
乌孙,汉代西域大国,其名始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朝会焉。”至极盛时,有胜兵18万,人口63万,等于汉西域城郭诸国若羌、鄯善、莎车、疏勒、于阗、焉耆、龟兹等国人口的2倍。 乌孙不仅人口多,而且据地辽阔,占有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一带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阿拉伯地区很早就有了解,《史记·大宛传》和《前汉书·西域传》所记的条枝就是阿拉伯。唐宋的中国古籍称阿拉伯为大食国,元史中称为天房或天堂,明史则分为天方、默德那、阿丹互不通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在“开眼看世界”,观察世界风云变幻时,也注意到了阿拉伯地区,并多有记述。当时,阿拉伯被视为中国周边地区,因此对它的记述与边疆史地研究紧密相联。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不仅提出了“开眼看世界”的主张,并且积极从事世界形势的了解与各国史地的研究,曾译辑有《四洲志》一书,叙述了世界30多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与地理概况,是…  相似文献   

8.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她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紧密合作,融合共处,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大团结的凯歌。元末武昌回回诗人丁鹤年的诗作,就是一颗用回汉两族人民心血浇灌出来的硕果,一支壮丽的民族大团结的颂歌。据元末戴良的《高士传》和明初乌斯道的《丁孝子传》记载:丁鹤年生于元末,死于明初。《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丁孝子传》说:“丁孝子名鹤年,字鹤年,西域人。”《明史·文苑传》又说:“丁鹤年者,回回人。”前者指地区而言,后者指族别而说。“西域”历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西  相似文献   

9.
“粟特”一名,首见于《后汉书》,称为“栗弋”。 “栗弋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粟特”正式见于《北史》: “粟栗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沙邪。属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北史》的“栗特国”,即《后汉书》的栗弋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叫“(宀卒)利”,是指一特定地区而言。这是由粟弋音译转化来的,其根据是《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  相似文献   

10.
首先必须弄清大宛及浩罕的地理位置,才能进而讨论几千年来的疆域问题。据《史记·大宛列传》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于田。”《汉书·西域传》则称:“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12550里。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东至都护治所四三一一里,北至康居卑阗城,一五一一里,西南至大月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大唐西域记》中“已”表示完结和完成两种动相补语的数量特点进行统计,总结“大唐西域记》的篇章结构方式及动相补语“已1”“已2”的频次分布特点,分析《大唐西域记》动相补语“已”的篇章分布特点形成原因:不同的篇章结构方式与语体表达具有密切联系;语体对动相补语“已”的使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代以后对今甘肃、敦煌以西地区称为西域,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此后中原地区和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亚、欧间海上交通畅通以前,横贯西域的大路曾是东西来往的要道。至于南海,北接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诸省,东南至菲律宾,西南至越南,马来半岛等地,先秦古籍《禹贡》虽言“入于南海”,但确地未详,《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的记载,实则所指者乃今之东海,直至西汉之后,南海的名称始专指今之南海。我国古代的旅行家特别是僧人足迹遍西域、南海,在沟通西域、南海的交通有着卓越的贡献,而且生前多撰有价值极高的行纪传留后世,成为珍贵史料,为中外学者所重视。诸如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汪大渊的《岛夷志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唐西域记》藏汉文版本对照研究后发现:公.工布查布在藏译本中如实地翻译了《大唐西域记》138国的情况,将藏译本的总体结构作了一些调整,采用藏文数字表明所记述国家的顺序,并对许多寺名、塔名以及地名、山水名进行了注释性的补译,给后世研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九月的兰州,秋高气爽,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四十余人,聚会于黄河之滨,皋兰山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1988年学术讨论会于9月20日在西北民族学院正式开幕了。中亚学是一门国际性学科,是国外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关于中亚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穆天子传》和《山海经》诸书,从《史记.大宛列传》到历代正史中的《西域传》,以至众多的游记、行记,构成了中亚学研究的汉文献资料系列,一直受到  相似文献   

15.
陈诚是明代著名的西域使者 ,除传世的《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外 ,还留下《西域往回记行诗》 92首 ,可视为明代西域的一幅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6.
[提要]在《大唐西域记》卷七中,玄奘记载了一个“烈士传说”。对于这个故事宗教背景的解读,目前有不同意见,“宗教背景不清楚”和“道教背景”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两种。实际上,该故事在形式上采用了典型的框架结构,外壳故事的宗教背景是印度密教,而非道教;内核故事则是一个佛教故事。厘清该故事的宗教背景,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唐西域记》的价值,考辨七世纪前后中印宗教文化交流的状况,止息相关争论,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校订本《册府元龟》是目前最方便读者的读本,经名家分段标点,条理清晰,嘉惠学林。但因为成于众手,时间仓促,在一些校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字的讹误阙衍等,对阅读和研究《册府元龟》颇有妨碍。今以《册府元龟·掌礼部》中关于“三礼”的引文为例,就其中诸如此类问题,参核众书,列出校勘记十五条,以求对《册府元龟》的阅读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明史·西域传》中有名“牙兰”者,原为土鲁番攻守哈密的主将,后投归明王朝,徙居肃州塞内。研究“牙兰”氏,是研究明代撒里畏兀儿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研究古代回纥王室氏族“药罗葛”的历史迁徙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此谈些粗浅认识。一、“牙兰”、“伊兰”、“牙木兰”为同音异译《明史·西域传》中的“牙兰”,《明会要》记作“伊兰”,并且作了注释:“旧作牙兰”。说明“牙兰”和“伊兰”为同音异译。《明实录》和《明史纪事本未》在成化、弘  相似文献   

19.
帕米尔(The Pamirs)——位中亚细亚的一大块高山区,由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山系聚结而成。大部分位于今苏联塔吉克共和国境内,部分位于新疆、查谟和克什米尔、印度,以及阿富汗的交界地区。“帕米尔”一名即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及的“波谜罗”,亦即两《汉书》中所谓的“葱岭”(“多山葱,故谓葱岭,又以山崖葱翠,遂以名焉”)。关于“帕米尔”的语源,众说纷纭。普遍采用的一种说法是:它源于波斯语Bam-i-dunya,义为“世界屋脊”;但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义为“死亡的山脚”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学者徐松,在遣戍伊犁期间,驱驰万里,遍历新疆,先后撰写了被称为"西域三种"的《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史地特色而广为流传。《新疆赋》《西域水道记》对清代新疆屯田多有记述,是了解和研究18至19世纪新疆屯垦开发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