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茨威格和许多心理学家一样,对心理学和心理分析有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偏好,加之在当时那个特殊时代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在其传记文学中明显表现出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心理分析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关于人的理论的流派中,有一派的观点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迥然不同,这就是被一些心理学家誉为代表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奥尔波特,马斯洛,克·罗杰斯和默里等人。其中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在我国已有所介绍。以克·罗杰斯为代表的现象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在西方也流传甚广,而且在五、六十年代高涨的存在主义运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有三种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弗洛姆人本主义:一是现代工业社会和现代人的处境,二是弗洛姆独特的个人经历,三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三者共同形成了弗洛姆人本主义的思想根基与理论风格,弗洛姆人本主义由此构成人本主义发展链条中颇具特色的一环。它以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有关人的学说为基本模式,批判性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处境,力图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新的和谐。本文试图解读弗洛姆人本主义的理论意义,揭示其理论局限,对其理论得失做出评价。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对弗洛姆入本主义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4.
综观现代西方史学之发展,不仅表现为史学家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了视野,而且表现为其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处挖掘。自奥地利著名神经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创立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以来,西方悄然兴起了一门历史学研究的新学科─—心理史学。经过弗氏后继者们如法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勒邦及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史学家埃里克森的不断丰富、完善及修正,心理史学的研究引起了令人瞩目的关注。所谓心理史学,套用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中坚人物、美国当代心理史学巨擘埃里克森的话就是:“从根本上说,心理史学就是…  相似文献   

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被西方认为分一名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其精神分析的学说开创了无意识心理过程研究的领域,影响到人类学和哲学,因此,他成为非理性主义思潮中一名很有影响的人物。 自由的问题是弗洛伊德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近几年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中,对这一理论持肯定态度的,或持否定态度的,多把它看作是一种性自由理论。我们认为,弗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分别从人的主观生活与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来阐述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欢迎,而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却不时受到学者们及社会的排挤,并被斥为唯心主义者及其学说。本文将通过弗洛伊德的心之结构来阐述其精神分析学的辩证唯物观,以便明晰其与马克思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学术思想界经历了一个急剧变革的过程,各种新思潮像巴黎的时装那样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对上述这些思想加以综合的种种理论话语纷纷企图占据学术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而到了60年代,现代化和技术发展使得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电视传媒等在法国迅速出现,这些消费社会的全新表征深刻地改变了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促成了新型的社会秩序,进而使法国的理论家们更加关心弗洛伊德和性、文化和日常生活等等话题,推动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同当时正在逐渐撒播的全新的政…  相似文献   

8.
论李鸿章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自我”塑造张富强个性,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于它的社会性。引用著名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W.Allport)的定义来说,所谓个性,就是“决定人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①。...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 20世纪影响最广泛和最持久的文化思想流派.作为一种美学思想,其对艺术现象的阐释和对艺术本质的界定别有开拓艺术是对社会抑制的升华性抗争.本文依据德文第一手资料,对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基本构成及其在艺术阐释上的具体应用做了客观的介绍和公正的评论.  相似文献   

10.
无意识教育来自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与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根本对立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压抑在意识底层的无意识所决定的。弗洛伊德用无意识去贬低意识和理性的作用,从而彻底否定了人的自主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根基在于人有选择自由这一自主性。承认人的自主性,就必须把无意识理论与无意识教育从教育中清除出去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的审美乌托邦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的主将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一起 ,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乌托邦理论。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构成理论出发 ,猛烈地抨击了当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对人的控制 ,并在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的基础上 ,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马尔库塞指出“审美—艺术”是通往非压抑性文明的乌托邦及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技术,它最初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通过逐渐地发展壮大,成为当前西方心理学三大门派之中的第二大势力。这种精神分析法开辟了无意识研究的新领域,无论是在新的心理学学科领域,还是在社会风潮和社会思想的产生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诞生,文学就成为了既是精神分析的文本分析对象,又成为了文学中的应用工具,创作者可以利用精神分析法,从而进行对人性以及人的精神本质的深度探索。本文将通过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理论应用的分析,详细阐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在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方面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3.
张静 《中文信息》2013,(6):123-12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一门心理学理论,它还对哲学、文艺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意识理论、泛性欲理论和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体系的三大支柱。无意识不仅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还主导我们的精神活动,因此,了解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于探讨、阐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哲学社会心理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心理学引论王家忠在西方,弗洛伊德通过对无意识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精神分析理论,但其学说有着严重的局限。弗洛姆对社会无意识加以研究,并企图调和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然而他的思想不仅带有严重的弗洛伊德主义色彩,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也做了...  相似文献   

15.
<正> 所谓艺术主体意识是指人的意识,还是指动物的意识,拟或是人身上至今尚存的动物属性的意识;是马克思所说的属于人的高级意识,还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的性欲本能冲动的潜意识?在艺术的主体意识论争中,大家很少注意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有的人还否认马克思有这方面的理论。有人说弗洛伊德的动物性、潜意识理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弗洛伊德及其  相似文献   

16.
卢毅 《社会科学》2022,(10):39-46
无意识学说可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石,对它的态度与诠释构成了不同思想立场的判断基准。从《存在与虚无》到《弗洛伊德剧本》及之后,倡导“存在精神分析”的萨特对弗洛伊德的整体批判尽管有所缓和,但其对无意识概念的拒斥不仅贯彻始终,而且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理论来替代它。此外,尽管拉康对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结构主义构想曾得到萨特的赞赏,但两人对无意识问题的诠释与阐发仍存在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精神分析的思想深度与发展前景,具有值得发掘的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17.
数学焦虑理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焦虑的定性研究及实证研究二、数学焦虑定义的界定人类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关注自身的焦虑情绪了,但在哲学及心理学研究领域去研究焦虑的历史却不长,在哲学思辩阶段,丹麦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索仑·克尔凯哥尔(Kierkeggard,1844)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从哲学角度提出了最早的焦虑理论,他指出,焦虑乃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它的产生与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有关。自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以后,对焦虑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当首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Frued)。弗洛伊德晚期提出的焦虑理论中,焦虑是自我试图压抑潜…  相似文献   

18.
保罗·利科在象征诠释的研究中,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详细地哲学阐述。通过对梦的象征诠释,利科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系统进行了补充,并从梦出发,探究语言的象征结构,对语言进行源头上的思考。他从伦理的视角,深入分析了神话中所蕴含的象征结构和早期人类心理现象,得出"象征导致思想"的结论。利科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补充性诠释,不仅体现了其理论的包容性,同时也丰富了象征诠释的维度[1]。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相结合,抨击了现代西方社会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下的非人道现象,进而阐述他的爱欲解放理论,即充分发掘和发挥人的本能和潜能,构建一个"非压抑性"的文明社会,并赋予人感性的新内涵。这为正处于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如何走出当前技术理性的压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思想家艾·辛格在其所著《我们的迷惘》卷首中曾开宗明义地讲,人生意义的问题,在20世纪已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们所摈弃忽略了。例如弗洛伊德就说过,当一个人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他就得病了;尼采也说,人是有病的动物;哲学家奎因亦对弗洛伊德的观点以“是的”来点头称善。清醒的艾温·辛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些思想大师的观念缺陷:“忽视了许多人怀有的认知性质探索的生存向度。如果舍弃了对这个领域生来就有的关切,人类良知会严重枯萎。”事实正是如此。那些所谓“成功地释放过剩原欲”的伟大人物们,由于他们仅是自以为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