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舞蹈中的“形象美”、“形态美”与“形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舞蹈外在美的探究从形象美、形态美、形式美来探讨舞蹈艺术直观、外在的"形"之美感,这对于深入认识舞蹈本质、丰富舞蹈艺术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舞蹈是传播舞蹈知识、用舞蹈陶冶人的心灵的文化。它的意义在于完善人的综合知识结构,培养人的美好情感和艺术鉴赏力,提高人的精神品质和综合素质。舞蹈艺术之美是情感美和肢体美的高度融合。这种美既是属于艺术家的,也应该属于广大人民,属于大学校园里这些未来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苗族历史悠久。由于历经战乱,迁徙频繁,从平原水乡到边远山区,乃至国外。因而源于劳动生产,植根巫文化的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战斗历史的描述、艰苦生活的体现,顽强性格的表达和美好理想的追求,具有深厚的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一、雄浑阳刚之美舞蹈属于观赏艺术,因而动态性是它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的审美特征。苗族舞蹈在这一点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因为苗族先民基本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在战争环境中产生的舞蹈,必然是以战斗为主旋律,所表现那种上刀山、下火海和剽悍勇敢、气势雄浑的形象,具有极为鲜明的动态性,是阳刚之美别开生面的具体表现。以《…  相似文献   

4.
黄平 《云梦学刊》2004,25(1):97-98
意境美,是指舞蹈作品中描绘的生活表象与表现的感情内在交汇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形神合一、情景交融的有机统一能使人耳目一新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舞蹈编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明晰的意境美意识,通过形、意、情、境的交融来营造舞蹈作品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5.
汉代长袖舞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在继承先秦折腰、舞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汉代以俗为美,雅俗共赏的审美意趣。汉代长袖舞的舞服、舞容、舞姿的形态之美,在汉代史籍文献以及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俑、壁画等文物中清晰可见。本文谨以史籍文献和文物为依据,从汉代长袖舞的表演形式、舞美元素与美学特征三个方面论述汉代长袖舞的形态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舞蹈中长袖舞的欣赏与当代舞蹈的艺术创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自在之物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还没有被认识的自然世界;为我之物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物,是自在之物的必然结果。自在之美是尚未为主观世界认识的美,为我之美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美;自在之美转化为为我之美,必须是使物自身关的潜能得以弘扬,使审关主体潜在的审关机能和意识得以发挥,使物自身美的潜能和人自身潜在的审美意识融会。任何美的生成,都是自在之美向为我之美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试谈圆的美     
甘肃省歌舞团演出的《丝路花雨》,是一出很受称赞的大型舞剧,特别是剧中主角英娘的舞蹈,轻盈柔美、婀娜多姿,翩翩动人。但要问英娘的舞蹈为什么美?我不懂舞蹈、说不明白。不过,就感觉来谈,我以为英娘的舞蹈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圆。你看,英娘的任何一个动作、姿势、体态,无论手、眼、身、法、步无一不是曲曲有致,毫无简直之病。尤其  相似文献   

8.
民族舞蹈的审美与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作为人们表达情感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艺术领域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艺术精彩纷呈,民族舞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直以来民间舞蹈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本文认为民族舞蹈之所以深受喜爱是因为,民族舞蹈具有审美价值与现实价值,并分别阐述了审美价值主要包括情感美、韵律美和雕塑美,而现实价值则主要包括文化、教育、产业、创新和政治价值,最后对民族舞蹈的未来与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8,(9):31-37
道教是一种非常美学化的宗教,道教信仰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道教审美的独特内涵。随着"道"的宗教化过程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道教的基本信仰与宗教关怀表现出"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双重进路,道教的美学思想也相应地兼具超验与经验两个维度。以形上本源之"道美"、澹然无极之"真美"、境智双绝之"玄美"为代表的超验之美和以自由逍遥之"仙美"、长生久视之"寿美"、享乐太平之"生美"为代表的经验之美,是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演进的两大宗趣,绝对的精神超越与此岸的生命体验是道教审美活动难以割舍的两种旨归。  相似文献   

10.
舞蹈是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学生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舞蹈可以开发音乐专业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舞蹈有助于教师的形体姿态美,舞蹈能提高人口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舞蹈是“表现”的艺术,更是“育人”的途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舞蹈不仅是学会“跳舞”,更要通过舞蹈的美育功能完善自我,并将舞蹈美育运用到幼儿教育中。通过对学前教育现当代舞美育课堂的实践总结,论述了现当代舞课的美育意义,发挥现代舞自由解放和当代舞主题舞蹈的特点,对学生开展舞蹈美育教学;分析了现当代舞美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身体开发、创造力培养和品格培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了现当代舞美育课堂的教学过程,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董雪静 《学术论坛》2012,35(4):197-200
"厚"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较为后起的范畴之一,主要指一种圆润滚实、肉膏骨健、笔力逑劲的书法审美风格。从汉魏自然朴拙之自发风貌到晚清书家精心刻意之自觉追求,"厚"逐渐由一种简单拙朴、雄强泼辣的书法形体特征发展成为成熟的书法审美风格和艺术品鉴标准,在形态美、立体美、力度美等方面体现了中国书法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审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1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始,党的民族政策和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所提出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抢救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等方针政笔,使内蒙古的舞蹈艺术焕发了生命的光彩。 四十年代,蒙古族舞蹈还没从礼仪、祭祀、祛邪、驱魔等民俗文化中解脱出来,未能以独立成形的舞蹈艺术而存在。展示在广大舞蹈工作者面前真正有舞蹈意义的是在寺庙宗教舞蹈“查玛”和禅神祈祷神明,膜拜大自然的蒙古民族萨满教“博”。 《蒙古秘史》中对蒙古族的舞蹈有这样的描绘:“金蒙古,泰赤兀惕,聚会于斡难之豁儿豁纳川,立忽图剌汗焉。蒙古之庄典,则舞蹈延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剌为可汗,于豁儿豁纳黑川,绕蓬松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胁之蹊,没膝之尘矣。”在元代诗人贡师泰的一首诗中也描绘:“舞转星河影,歌腾陸海涛,齐声才起和,顿足复分曹。”(《口北三厅志》以及元顺帝时约至正十四年(1354年),颇负盛名的宫廷舞蹈《十六天魔舞》,是由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表演的:“各执加巴剌般之器,由一人执铃杵奏乐。以宫女十一人组成伴奏乐队,其装束打扮是:“练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乐器有:  相似文献   

14.
论竹之旅     
“竹之旅”,顾名思义是以竹为主要观赏对象、以构成景观的竹林和竹园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质言之,竹之旅是以观赏竹景为主要目的的旅游。竹之旅的性质,以旅游客体而论,属于观光游;以旅游动态而论,属于休闲游;以旅游空间而论,属于城乡游。国家旅游局推出主题旅游年举措有年;1998年主题为“华夏城乡游”,竹之旅正涵于其中。竹之旅既属观光游,审美当为其本质。其审美对象为竹景。竹景之审美,大别之,可分为二:自然美、风韵美。自然美即其外美。竹景之自然美,包括:竹自身的色彩美、形体美;竹与其他自然物乃至建筑物配合而生之美…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之所以能历经百年仍被奉为经典,除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出色的人物塑造以外,其语言艺术上的独特魅力也功不可没。首先简单概述《呐喊》的写作背景和内涵,然后着手分析语言特点,接着从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用诗情之美、力度之美和画意之美三方面揭示《呐喊》语言的文学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最后呼吁学者们对该小说的语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其产生更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学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美感和如何建立美的判断依据这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从生命进化的整个历史过程考察美感的建立过程会发现,美的判断依据是生存竞争。这可以从形体与色彩之美、声韵与语言之美、智慧与心灵之美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心灵之美是在人对于人间关系有较多的认识之后才建立起来并随着认识的深广度的增加而变化的一种美感。  相似文献   

17.
对于孔子的审美思想,学界长期以来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孔子追求一种美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境界,代表性的观点均不离审美与政治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艺术与道德统一等。这类观点多从对美、善的现代性理解入手,不仅具有概念的先在规定,背后可能还具有方法论上的某种预设,未必能真正反映孔子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孔子审美思想的重心所在。虽然孔子并不否认有脱离善的美独立存在,但他一生关注的重心始终是善而不是美,只有在对善进行求索的过程中,美才在孔子思想中作为问题凸显出来。因此,以美善统一来理解孔子的审美思想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审美境界之谈亦有过度引申之嫌,我们应当回到历史语境、还原孔子真实,采用寓美于善的视角和方式,重新对孔子的审美思想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西人现象本体二分却期望神人合一的世界观所决定的舞蹈精神,中国舞蹈精神不是巫舞的代神立言,也不是孔子向往的周代之舞的文治武功,而是在飞动飘逸的生命韵律中与“道”合一。概言之,线之飞动、游之精魂、圆之意境、情之所感、象外之致以体现“道”之玄冥是中国舞蹈之精神;“‘舞’是中国一切艺术的典型”,舞之灵魂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经典“失落”的中国古典舞的重建应落实到“道”这一中国哲学—美学的高度以建立真正的中国古典舞本体,并从中国各具体门类艺术的意境中抽象提纯以重构重建。这不仅仅只是抢救一个舞种的话题,而是关乎在后殖民时代,中国文化的保护、重建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07,1(8):121-131
虽然黑格尔美学把审美可能性限制于"感性显现"范围,但是其著作本身却蕴涵着讨论非感性显现的"思辨之美"的可能性。王元化读黑格尔的著作更是鲜明彰显了"思辨之美"的独特魅力。"思辨之美"的形式要素至少包括:思辨体系的"纯净明澈"之美,思辨概念的"清晰"之美,思辨术语的"准确"之美,思辨过程的"逻辑力量"之美,思辨表述的"文若钩锁"之美,以及基于思辨能力的"艺术敏感"之美。在以图象艺术为主导方式的传媒时代,"思辨之美"的意蕴可能不亚于王国维当年提出的"古雅美"。  相似文献   

20.
龙建春 《江淮论坛》2003,(4):137-142
《战国纵横家书》的理性美展现在三个方面:情理的忠信美;事理的周至美;辞理的朗畅美。这种特殊的理性美以情理之挚为灵魂,以事理之真为骨架,以辞理之当为血肉。它昭示我们:理性美是一种自发的、没有范式的、自由的创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