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死亡哲学研究中,有两个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正确地评估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及中国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本文拟对这两个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我国哲学界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当今世界死亡哲学研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是我们时代居主导地位的、不可超越的死亡哲学,它的产生是人类死亡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但是,迄今为止,许多西方死亡哲学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思想不置一词,以沉默的方式来表示他们的轻蔑,而一些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家竟也学人嘴舌,无视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的重大成就。例如,波兰和东欧当代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亚当·沙夫在他的《人的哲学》一书中就模仿西方学者亚历山大·科耶夫的腔调,反诬“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把自己的注意力专一地集中在伟大的社会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上,以此掩饰他们那种用沉默所表示出来的”对“死亡问题”的“蔑视”。①鉴于此,科学地评估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就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是必须搞清“智慧”是什么?应该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智慧也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哲学智慧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事实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本质上应是回归“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3.
论哲学境界与人文精神品位的内在契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哲学境界是以理论反思的方式对人的精神追求的理论表达 ,体现了人的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哲学境界的精神品位同人文精神的内在规定是统一的。人对自身的“全面”旨在确立人文精神的崇高品位。哲学境界的理论功能就是把握人文精神的所内蕴的生活的整体性、终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世间最能催心裂肺的莫过于死,人们惧言死以至遮蔽了关于死亡的智慧。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有关“生”的话题多如牛毛,相比之下关乎“死”的话题却凤毛麟角。的确,直面死亡需要勇气,承担死亡需要智慧,挖掘关于死亡之大智大慧的重任自然地被哲学承担了,孙利天所著《死亡  相似文献   

5.
近代哲学立足于既成论的思维方式,将终极性的实体作为哲学追求的对象,通过思辨理性建构起了包罗万象的形而上学体系,从根本上遮蔽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立足于生成论的哲学思维方式,确立了生成性的“实践”本体论地位,使哲学对象由“既成”转变为“生成”,最终使哲学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立足于生成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能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革命的伟大意义,避免任何理论上的退却。  相似文献   

6.
死亡问题源于人的自我意识与时间意识,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开启者,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建构也离不开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在霍布斯自然状态假说、社会契约理论以及自然权利理论中的死亡观点,探讨死亡在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死亡智慧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子的死亡智慧表现在自然本体论和精神存在论两个层面上。在第一层面上,庄子把人的死亡看作是自然大化流行的一个环节,因此人之死生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是万有的真相。在第二层面上,庄子通过对本己存在的时间有限性与终极意义的探索和领悟,达到了对死亡的大彻大悟人的向死而归之途,乃是回归自然、“通道为一”的本真状态。庄子的死亡智慧具有原创性、超越性、当下性。在现代背景下对它的阐释与汇通正是建构中国现代死亡哲学和意义治疗学的重心与关键,对当代人类超克死亡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如果在物理学工作者中作一个调查,问“对哲学有什么看法?”恐怕大多数人会表示“不关心”“不感兴趣”、“没什么关系”或“没什么用处”。这种态度同二十多年前中国和前苏联的物理学界受到当时所谓“哲学批判”的外来干预所造成的后果有关,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仍有少数人对哲学感觉兴趣,我算是其中的一个吧,做科学研究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方法,我想大概也离不开哲学。尤其在历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堡等,是多次明显地谈论哲学的,也有为数更多的物理学家并不明讲哲学,但研究工作中贯穿了正确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论哲学 ,涉及到西方思想中那使“思”成为“逻辑”的决定性的一步 ,正是逻辑的合理运用在“反思”中使哲学的主题凸现出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最高的智慧” ,是探索其所是的是 ,哲学主题就是寻找“第一原因” ,即本体 (ousia)。哲学作为“本体之学”是要从“是者之为是者”回答“何谓是者”的问题。“这一个”作为第一义的本体内涵 ,启明了希腊人爱智的原始真谛。然而 ,亚氏又把纷繁复杂的“是”和“是者”看成是一个指向终极目标的系统 ,这最终使爱智慧变成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宗教都力图回答人存在的终极性问题即关于死亡的问题,揭示死亡的意义。基督宗教对于死亡问题的答案,是建立在希腊哲学和希伯来信仰基础之上的。本文在论述基督宗教的死亡观之前,首先简要介绍了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圣经对死亡的基本观点。新约圣经中,特别是福音书与保禄神学都认为,无论身体的死亡,还是灵性的死亡或永远的死亡,都是罪的必然结果;但耶稣基督以自己的死亡打破了死亡对人的权势。其次,传统的基督宗教神学的死亡观由于是在希腊语境中发展起来的,虽然相信末日肉体的复活,但是不免带有终末二元论的色彩。最后,在对当代基督宗教神学在探讨死亡问题时所提出的"立刻复活说"等理论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基督宗教传统神学中的复活教义。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涉及到哲学对当代医学的反思与哲学对传统自然观、生命观的批判。对医学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自然、生命的哲学理解不同,对不同死亡方式的态度就不会相同,即便都是安乐死,但对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的态度也不会相同。就当代人而言,死亡本身不可避免,但死亡方式应当是可以选择的。只要有利于捍卫人的快乐与尊严,有利于追求人生命的意义,不管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其死亡都比泰山还重。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文化核心之形而上学所遭遇的危机,不仅在于真理之“起源”或“终极”的缺失,也不单单呈现为后现代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之间所构成的悖论,更在于“超越”于实践本身之优先性的一切理论建树形式的不可避免的塌方。文章认为,在后哲学时代,以返回“原始伦理”为契机,继续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伦理智慧,直面以技术统治和价值虚无互为表征的现代性难题,构成了当代汉语思想复兴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爱智慧”,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惠及全球,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弊病不可小觑。对生存意义的怀疑、社会不平等的凸显、民族文化的泯灭都是现代社会的弊病,哲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9月 1 7日至 1 9日 ,“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高级研讨班在武汉大学举行。本届研讨班是受教育部委托 ,由武汉大学哲学系主办 ,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武汉中心协办的一次全国高等学校中国哲学学科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来自全国各高校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的学员近 3 0人参加了活动。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在开幕辞中概括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为“感通的智慧、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胸、创造的精神和境界的追求” ,指出中国哲学传统方法论中有丰厚的经典诠释资源。著名学者庞朴从考古学和文字学的角度 ,对“仁”、“义”二字的产生、发…  相似文献   

15.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值得认真发掘。从原有的哲学格局看,西方哲学的视野主体上还是“地球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上还是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为主。但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提供给人类一种伟大的智慧: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就不能以人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类之外;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不能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与人的关系之外;要解决地球的问题,就必须突破“地球中心论”,必须置身地球之外。换言之,不突破“地球中心论”,不突破“人类中心论”,恐怕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不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恐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中的“世界主义”视野,是打破各种“中心论”的一把利剑;它使中国哲学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痛苦中心论”、“生命中心论”,更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7.
有别于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追求的是对智慧的启迪。哲学以其深刻的反思及其深厚的终极关怀表达着对智慧的崇高理想与不懈追求。儒家哲学围绕现实生活与理想人生而展开。儒家认为,知识不仅包括人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主观能力,更包涵人的生命活动如何开展、如何开显生命的意义等丰富内容。在儒家看来,只有通过“仁”的道德自觉,才能“尽心”、“知性”、“知天”,最终成就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8.
“死”意味着生命的中止,就人的死亡而言。它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但人们却不可因此而忽略“死”的文化与哲学的意蕴。本文探讨这一问题的视角是:从哲学上观照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对死亡本质的认识,所寻觅的超越死亡的途径。以及面对死亡,人们可能获得的诸种心理慰藉。儒家学说有着几千年的  相似文献   

19.
死亡与诗     
死亡是哲学的源头,也是诗的源头。真正思考死亡的人都会发现,几乎一切文化现象都与死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看到“死亡”这个字眼,我们都得接受死亡的宿命。只有当人不去回避死亡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死亡时,他才能从死亡中发现善的意义和美的理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表达了这样的理想。它道出了存在的真理:人在行将就木之际总喜欢以善的眼光、美的眼光去看待万物,召唤万物,领略万物。此时,人贪恋一切美好的东西,很不得将美好的东西揽于一身,从而在瞬间里充分占有这个世界,享受他从未享受过的带着光…  相似文献   

20.
从法哲学视角对综合法学代表博登海默法律哲学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笔者提出了不同于博氏的主要观点有:社会对秩序的需求不仅源自心理,而是受制于更具终极性的“存在”;法律秩序是一种“公设人为”的极具主观性的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