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朝晖 《学术论坛》2007,25(2):55-59
文章主要阐述了马六甲海峡在国家安全和国际经济贸易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涉及沿岸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利益。马六甲海峡沿岸国家加强军备竞赛以及国家间领土主权争端不断,对马六甲海峡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海盗、海上恐怖主义、航道安全问题对马六甲海峡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这些影响马六甲海峡安全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造成了保证海峡安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沿岸国家的外交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4):141-145
马六甲海峡是东南亚地区最具战略意义的海上通道。近些年,海峡航道安全问题凸显、形势严峻,危及各利益相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积极参与管控海峡航道安全问题,维护和保障海峡航道安全与畅通,相关国家责无旁贷。除了各相关国家之外,非政府组织作为海峡航道安全管控的重要参与者,为维护和保障海峡航道安全贡献良多,颇具研究价值。马六甲海峡协会和国际海事局长期积极参与海峡航道安全管控且作出重要贡献,其参与海峡航道安全管控的主要方式:助航设备和设施的捐赠、安装与维护,参与海峡航道清理与疏浚,除油船和航标船捐赠,捐资马六甲海峡航行援助基金,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帮助海峡沿岸国家培训相关人才。非政府组织参与海峡航道安全管控可以消除海峡沿岸国家的某些忧虑,受到海峡沿岸国家欢迎。航道的安全顺畅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中国非政府组织可以借鉴马六甲海峡协会和国际海事局的做法,参与航道安全管控,维护国家经济和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3.
马六甲海峡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系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海上"枢纽",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军事、经济价值而备受各国关注.然而,航行事故、海盗、恐怖主义等诸多安全隐患,一直影响着海峡沿岸国家安全和海峡内航道畅通.为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海峡安全系数,马六甲沿岸三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会同其他海峡使用国近年来付出了诸多努力.马六甲海峡所涉及的安全问题非常复杂,有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是虽然并不明显但却是深刻的;有的是客观状态,有的是主观担忧;有的属于传统安全威胁范畴,有的应归于非传统安全威胁范畴.本文将解读海峡安全合作机制形成过程、现状和特点,并对中国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进行初浅探讨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外交政策上秉承“南联英美,北结苏俄”的外交方针,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苏联全力支持,但对其联合英美的态度却几经变化,与大后方一般社会舆论和民众心理有相当的差距。中共在这一问题上的因应,表明共产国际的影响及国共关系的变化是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英美外交政策态度嬗变的基本依据,折射出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曲折过程及抗战时期政治生态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对新中国的"矛盾"外交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加入了美英主导的针对新中国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在涉及新中国国家主权、国家核心利益的许多问题上,巴基斯坦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矛盾性的特征.究其原因是由于巴基斯坦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其在外交战略、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的大方针决定的.巴基斯坦的这种"矛盾"的外交政策对中巴友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思宇 《南方论刊》2011,(1):69-70,74
本文依据沃尔兹的体系理论,按照国际体系、国家和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一条线"外交政策出台的原因。一是在国际体系层面上,首先介绍了冷战的大背景,然后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和苏联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外交政策出台的影响。二是在国家层面上,主要介绍了中国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它为"一条线"外交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三是在个人层面上,主要介绍了毛泽东的个人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在确定外交政策时,以传统革命理念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守则,并兼顾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提倡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准则。在1957年的莫斯科会议上,北京与莫斯科在和平外交政策上第一次出现分歧。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苏联对中国的诸多制约,中苏之间关于和平外交政策的分歧越加难以弥合,最终中共打着"和平旗帜"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世界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8.
早期殖民者对马六甲海峡的争夺(1511-182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惠明 《东岳论丛》2001,22(5):85-91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黄金海道” ,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古今皆是如此。自 1 6世纪初至 1 9世纪 30年代的 30 0余年间 ,早期殖民主义强国———葡萄牙、荷兰、英国等为夺取印度洋的海权 ,巩固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控制东南亚群岛地区的香料及半岛地区的锡等商品的收购、贸易垄断权 ,并进而以东南亚为基地 ,入侵中国 ,开拓中国及东亚市场 ,由此围绕马六甲海峡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早期殖民者对马六甲海峡的争夺 ,其目的就是扩大殖民地 ,加强经济掠夺 ,扩张原料和产品市场。回顾这一段历史 ,对我们今天理解国际国家间的竞争也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术界对于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现实主义舆论观和自由主义舆论观分别在学界占据主流。目前美国学界在这一问题上一般持融合态度,学者基本都承认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的制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只是在关联程度上存在分歧。本文将回顾美国学界在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领域的研究历程,分析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论分野,归纳主要的分析路径,并对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外交部,是指一国主管外交事务,解释外交政策的专门政府机构。根据各国不同的政体和权力结构,外交部的影响力可大可小,但不能否认的是作为一个世界各国政府必备的部门,外交部在国家外交政策的执行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从外交部机构设置的变化中,可以考察国家外交工作所发生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早期,以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外交部机构设置的对比,分析我国外交地位的变化和外交工作的改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不承认主义”是美国数次对外使用的一项外交政策。它使用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际争端的态度 ;二是对他国政府的承认问题。通过考察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的在华表现 ,笔者认为 :一、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在华的首次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史汀生主义”不等同于“不承认主义” ,而只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 ,增援了国际法新的内容的一次使用 ;三、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出于自己利益 ,而不是以美国学者标榜的标准 :即考察一政府是否是通过宪法途径夺取政权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家利益观随时代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利益观其基本出发点是国家主权和安全,并以此构成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秉持国家利益和国际礼仪相结合的原则,外交政策灵活务实.改革开放期间第二代国家领导集体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基础上,将“和平与发展”视为新时代的主题.全球化时期第三代国家领导集体的国家利益观以世界多样性、多极化为前提,提出新的安全观.21世纪以来新的国家领导集体的国家利益理念是建立在“和谐世界”的基础之上,推进和维护中国核心利益.不同领导集体和国家利益观,在时序上各有重心,但是在思想体系上是一以贯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国家利益观,是在中苏关系发展变化的曲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对苏(俄)关系上,邓小平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原则,发展和完善了毛泽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国家利益观,即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反对霸权主义、国家利益的基础是发展和提高实力、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一致等,这对我国外交方针和外交政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家利益是一国外交政策的基础。纷纭复杂的外交问题如果以国家利益为焦点便可以理得有条有理,只有用国家利益的概念才能解释国家及其政府的行为。本文通过对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厘定,分析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及确立依据,阐述国家利益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进一步发展 ,我们已逐步进入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给当今的国际关系体系带来了冲击。首先网络通过对经济的促进发展来影响国家的发展 ,并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 ;同时网络也拉大了国家间的经济不平衡 ,对现有的国际组织和法律体系造成冲击。网络使国家间的冲突形式发生了变化 ,并对全球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曾琪 《东岳论丛》2005,26(3):173-176
经济外交是国家为追求自身利益所采用的一种政策手段和行为,以服务于国家利益为宗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追求国家经济利益,服务于国家政治利益。正确合理的经济外交政策和手段,可以有效促进本国以及他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相反,片面利己的经济外交政策和手段,对本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中等国家"概念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二战及战后初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际,在战争中崛起的加拿大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根据自己的实力提出了新型的中等国家概念,在不断的外交实践中,中等国家理论也得到了发展,丰富了现代国际政治理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70年的和平外交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1949—1978年的"和平共处外交"时期、1978—2012年的"和平发展外交"时期、201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每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时代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70年曲折复杂的和平外交历程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坚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是我们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中国外交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伙伴关系"是新中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然选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文献提供了解释国家行为的两个外交政策理论--经典现实主义和防御型现实主义.经典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扩张是因为它能够扩张;而防御型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扩张是因为它不得不扩张.而扎卡利亚的"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理论,在保留了经典现实主义核心内核的同时,认为外交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制定的.三种理论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将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刘伟亮 《学术探索》2006,4(6):82-87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国家形象为代表的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本文拟从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这两个方面来浅析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相关性,以期为我国的国际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外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