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华小说对传统"死亡"命题的变革与承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华小说完全背离了传统文学对死亡意识的阐释,他调动思维的超常想象与直觉体验,开拓死亡过程及死亡来临前后的艺术空间,对死亡过程进行创意性描写,诱发对死亡的客观命运的探询以及死亡意向的捕捉与死亡艺术的美学呈现,死亡成为一次具有革新意义的本体呈现.但是,在残忍的暴戾的死亡和随意放逐生命的背后,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家悲悯人生苦难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
论导播创作     
电视导播创作是基于导演创作基础上的一次"再创作",是一种重要的节目创作手段,是对节目的再度修改与创新的过程,贯穿电视节目屏幕呈现的全过程,对电视节目的形成与传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电视艺术美感的呈现和转达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视听语言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导播创作既要具备一定的创作空间,同时还要运用相应的原则进行创作。在导播创作的过程中,处理好导播创作与导演创作、技术与艺术以及个人与节目三个方面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对艺术活动的考察 ,经历了由重视艺术创作主体 ,再到对文本自身的关注这样一个过程 ,本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 ,开始了对接受主体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完整的艺术活动 ,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艺术活动的“终端”。从价值运行角度来看 ,艺术活动呈现了一个动态的价值结构和价值系统。本文旨在阐述艺术审美价值动态系统中审美接受这一动态环节 ,从而展现出艺术接受过程中审美价值的动态实现过程。艺术审美接受 :确立艺术创造与动态的艺术审美价值系统的存在有了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 ,才有了艺术审美接受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  相似文献   

4.
王才勇 《学术研究》2023,(11):152-161+178
艺术离不开物和物之形。呈现于艺术中的物之形分为有物性和无物性两种,由此可以从意义传达层面披露中西艺术意义发生的两种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不仅即物,也带有物性,因而呈现出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外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先在,意义随后出现。中华艺术形式虽然也即物,但不带有物性,形式不具有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其意义传达以内发生的方式实现:对象不确定,并且不先于意义而在,而是与之共同生长,意义在对象确定呈现之际诞生。不同的意义发生方式表征了艺术诉诸个殊性的不同方式。西方艺术形式所要求的个殊性以外在方式存在,存在于作品的外显形式中,意义传达却转向了共通性;中华艺术所要求的个殊性以内在方式存在,并不呈现于作品外显形式中,意义传达却转向个殊。数字影像艺术与中西传统艺术意义发生不同,它以超度物性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再来自主体间性的异度审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艺术电影与中国观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艺术电影在本世纪80年代后半期首先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继而在国内也大受关注,其所带来的由上而下的讨论争鸣中,有一点是取得共识的,即艺术电影的技巧风格与大众欣赏习惯有相当的差距。那么,产生差距的原因何在?如何将艺术电影与大众迅速沟通?21世纪的中国电影的艺术取向又该呈现何种势态?从中国艺术电影和大众欣赏习惯的特点这一基本视点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艰难的蜕变──新时期中年剧作家剖析张鹰“蜕变”的过程虽然痛苦,虽然艰辛,甚至时时挟裹着触及灵魂的巨痛,但中年一代剧作家们毕竟在新时期完成了一次具有突破意义的艺术上蜕旧变新的过程,“阵痛”之后的生机与希望便盎然地呈现出来。摹然回首,他们在“蜕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死亡意识是海明威人生哲学的核心部分,他对死亡有着充分体认和大胆面对.本文通过对海明威早期小说作品的解读分析,探讨其死亡意识的形成过程,指明其在海明威营构独特的艺术世界时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阳 《人文杂志》2005,(4):108-112
当前,大众的日常生活渐成为中国艺术电影的表现主题。在平凡和琐碎的外表覆盖下,普通人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成为电影艺术捕捉的对象。这里不再有文明与愚昧泾渭分明的冲突,生活里的许多现象都以“半原生”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新艺术电影通过自己的画面与叙事建构起猜谜式的“召唤结构”,以期获得观众对艺术和生活的双重思索,而电影作者的主观意图又恰好镶嵌在这一结构之中。观众对作者意图破解的过程也成为人类普适价值相互交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陈志刚 《兰州学刊》2008,(Z1):163-165
《庄子》与艺术精神存有会通早有研究者指出,但主要以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来阐发《庄子》中蕴含的艺术精神,似有所局限,笔者不揣鄙陋,拟对这个问题再作一些思考。文章首先论述《庄子》与艺术精神存在会通。其次,详细探讨了《庄子》人生论向艺术精神的接近及后世艺术、美学对《庄子》艺术精神的发现过程。最后,举出中西方艺术、美学中与《庄子》呈现的艺术精神相近相似甚至就是受其影响的文学现象和艺术理论,意在证明《庄子》一书确实蕴含有丰富的艺术精神,应该引起《庄子》和艺术研究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许剑铭 《阴山学刊》2003,16(6):21-24
死亡意识是鲁迅生命哲学的一部分,也是贯穿《野草》的中心线索,对死亡意识的思索既是一个有限性、存在性、时间性的缕析,同时也是一个神秘、惊异、超越和永恒的艺术心理和审美逻辑发展过程。而死亡意识的泛化、象征性、荒诞性暗示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死亡意象以其多义性和表义的复杂性成为难以潜入鲁迅精神世界的深渊。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符号载体本身就包含着抽象和摹拟双重功能,而这两种功能的逻辑展开,便在历史上呈现为七大文艺思潮,即古代素朴和谐的古典主义、近代初步对立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代完全对立的自然主义和表现主义、后现代彻底对立的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并在美学上呈现为美、崇高、丑、荒诞等四种不同形态,而未来的艺术,则将是上述符号功能在颠覆与更迭基础之上的重新组合与彼此交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以“潜对话”方式呈现的文学文本,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转型,与作者选择的话语接受者有直接的关系。从依据时代政治的群体顺应心态普泛设定的叙述接受者,到为个性阅读创造文本,充分体现了小说创作由浅层对话走向深层对话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新潮小说曾因探索的极端化而是向拒绝对话,一度在社会上倍受冷落。经过辗转迂回中的启示,作家们校正方位继续探索,由拒绝对话到重新谋求多种对话方式,在实践中推进了小说艺术在叙事功能上的实质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英国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死亡的主题.死亡美学主张死亡作为崇高的对象之一压倒了理性存在者的理性,让人们从庸俗普通走向真正的道德自由.它要求艺术在直接地呈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保持本身的社会性批判维度.它指出了一条面对文本的批评之路批评是在贯彻一种能够引发反思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死亡描写的形式:一是在题目和主题的确立、结构的布局和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始终伴随死亡的审美特征的形象;二是有详写和略写;三是用丧事描写结构全书;四是舍弃直接强烈的刺激感官东西,使死亡描写产生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5.
汉代画像石刻审美价值论李宏(河南省博物馆)汉代画像石刻所呈现的崭新价值日益受到人们注目,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评论者,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化,我们与这种艺术的对话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人类早期艺术的直觉性、纯真和力度,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本身的感悟...  相似文献   

16.
吴诗媛 《殷都学刊》2007,12(2):121-123
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创造社前期一直被含混地概括为具有"为艺术"的特质,事实上,这中间仍存在有待清理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创造社对"为艺术"这一西方概念进行的发挥作一个简单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艺术商品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庞彦强 《河北学刊》2003,23(2):107-111
本文试图以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与探讨艺术现象及艺术规律。艺术品作为商品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一旦艺术被作为谋生和获取社会财富的手段,它必然要表现出商品的客观形态和发展规律,我们也必然把它当做商品来经营和操作。然而,艺术商品又是用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劳动产品。跟一般商品相比,它又有许多独特的地方:一是艺术商品的形式和内容呈现游离状态,即它的“形”与“核”是分离的;二是艺术的消费过程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过程。在把艺术同商品相联系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艺术商品。  相似文献   

18.
舞台灯光照明是现代舞台艺术手段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它与演员的舞台表演艺术、化装师的舞台化装艺术、舞台声乐艺术、舞台道具置景艺术等一系列艺术手段经过良好的配合,才有可能利用小小的舞台给人民呈现美好的精神享受。使舞台艺术的目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由于苏珊·朗格对艺术幻象性的强调,其美学往往被视为艺术自律论。作为20世纪的美学思想,朗格的艺术论有其特殊的语境。在反思语境中,朗格没有把审美看成艺术与人类社会唯一合法的关系。从人类视角出发,朗格将艺术界定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既承认艺术的独立自足性、超越现实的非功利性,又肯定艺术与现实的依存性以及艺术的社会责任。朗格将艺术看成一个具有持续性、统一性和完整性的活动过程,辩证吸收艺术自律论与艺术他律论的合理成分,表现出对二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不是一个静态的产物,大小厚薄不等的各类理论著作显示了与古代戏剧艺术同步发展的演进轨迹,从萌芽的滋生,到初具形态的理论描述,以至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既表明了古代戏剧理论家对这门古代生活中最重要的艺术门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又形成了一个历时态的理论演进过程,它与戏曲艺术发展史一样,鲜明地呈现着阶段性的不同特征。本文试对古代戏剧理论的历时态演进作一勾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