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有儒、道两家著述16种,其中"仁"字凡67见,均写成上半为"身"或"千"或"人"、下半为"心"的形体,构形奇特.本文研究郭店楚简"仁"字三形的构形理据.探讨"仁"字上半部三符的关系及其功能;下半部"心"符的意义和渊源;郭店楚简"心"符"仁"字所体现的文字学和文化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之学源于子思,思孟之学出自曾子或子游,但并无确证。本文在对《论语》、《孟子》、《荀子》、《上博简.仲弓》及郭店楚简相关文献解读和考辨的基础上,认同孟子师从子思门人的说法,进而提出,子思师从子弓。子弓的德政思想是从孔子的"仁"到孟子"仁政"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仁"是儒家最高核心价值,但概念抽象不易把握.郭店楚简中有不少关于"仁"的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儒家文献.郭店简论"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孝"释"仁",将"孝"与"仁"的内涵贯通为一.郭店简将儒家最高价值标准的"仁"规定为"子德",并不是要以"子"的社会地位来比拟"仁"在价值坐标上的高低,而是要将"仁"的内涵特征与"子"对应起来.在儒家价值体系中,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亲情要高于包括君臣关系在内的社会其它一切关系.郭店简对"仁"的重新诠释实际上反映出早期儒家试图使"仁"这一本来很抽象、不易把握的儒家最高价值标准变得具体,使"仁"不仅容易被理解,同时也容易被实践.  相似文献   

4.
郭店竹简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共800余枚,凡13000多字,包括有16种先秦道家、儒家的典籍和古佚书,对于诸多学科的研究开拓了新视野,尤其对先秦思想和经传形成的概况等重大课题,提供了很多线索。出土文献性质与传世文献一样,但两者的流传过程、流派辨别、整理与否、代表原著作的原意、文献价值等诸多方面,是判然有别的。1999年10月15日至18日,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哈佛燕京学社、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等单位联合,继美国郭店《老子》讨论会、北京的《郭店楚墓竹…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教育学成"学"发展的历史及其两种不同路向(即科学化与人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评论,认为,教育学成"学"必须走科学化与人文化统合的道路,这是提升教育学学科地位、摆脱教育学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接着,文章进一步指出,教育学的真正危机,不单纯表现为它是否有"学"无"学"问题,更深层次则在于教育学的无"教".文章分析了无"教"的表现、根源及其危害,指出,教育学必须限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必须改变过分专注于研究教育外部现象的倾向,要朝向"本真教育学"回归.这种回归,实践上有利于突出教育中心工作,理论上有利于教育学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语·为政》"有耻且格"、《礼记·缁衣》"民有格心"、"言有物而行有格"等处"格"字的词义作了重新探讨,通过与金文、《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才)衣》以及《易·家人》象辞中相应文字的仔细比对,得出结论:上述诸"格"字皆是"亘(恒)"的一音之转,上述内容与《论语》、《礼记》中孔门其他相关表述都体现了孔子对恒德的重视.根据郭店简和上博简的"格"字的字形,传世本《缁衣》"略而行之"之"略"同"格",本字亦当为"恒".  相似文献   

7.
穷尽收集<郭店楚墓竹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六册)中的"心"符字,从中择其要者50例,分字形不见于<说文>的从"心"之字、字形见于<说文>而意义不同的从"心"之字以及形扣义同于<说文>而义不行于后世的从"心"之字等三类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大量从"心"之字在战国楚简中出现应非偶然,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现象,应当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和社会原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楚简"心一符字的大量出现应与战国时期盛行的心性之学有某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性之学在战国楚地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仁内义外"是告子的学说,因而不为儒家研究者所重视.从郭店楚简可以看出,"仁内义外"是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结合楚简与文献,我们认为先秦儒家关于仁义关系的认识,有一个从内外相分到内外合一,再到内外相分的反复过程.孔子已有了"仁内义外"的思想,从子思至孟子,仁义之间的内外关系完全消融,二者皆根于心.荀子面对战国末期的社会现实,又强调礼义的外在规范性,回到了传统儒家"仁内义外"的思路上.  相似文献   

9.
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两课"教学改革尝试已陷入了减少教学供给的误区,迎合并助长了"两课"学习的消极心态,对教和学产生了政策性误导.因此,必须以新思路实现"两课"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11.
七十子后学散文的论题是由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引发。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文献依据,可以分三步论证:第一步是根据考古学成果,将郭店楚墓的墓葬年代确定在战国中期偏晚,上博竹简情况与郭店竹简大体相同,这也是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书写年代的下限;第二步是结合竹简内容与中国思想发展史,大致确认郭店、上博大部分儒家竹简作于孔子第一、第二、第三代弟子之手;第三步是根据郭店、上博竹简,推论大小戴《礼记》、《孝经》、《仪礼》等传世儒家文献同样作于春秋末年战国前期七十子后学之手。七十子后学散文有着坚实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简儒家文献展示出孔子之后儒家礼乐教化美育观的发展。楚简继承、发展了孔子的社会性礼乐教化观念,对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道德教化功能上的差异有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从人性论出发对"乐教"的审美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论述,是其对儒家美育观的重大贡献。楚简的美育观上承孔子,下启孟、荀,其基本思想与荀子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与"学"的统一问题,以及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原则、实现方法."教"与"学"的主导方面是教师,主体方面是学生.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教师必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不断提高上课教学的表达艺术水平,使学生处于兴奋、入胜和追随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教改中"双向选择"思路顺应了邓小平南巡谈话后全国改革开放出现的新形势,适应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双向选择"借鉴了人才市场的运作模式和外校"教师挂牌教学"的做法.它集教、学、管为一体,注入活力,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优化配置现有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为"一词常有"谋求"之义.以郭店楚简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的语境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为无为"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而不谋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期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化过程中,从上到下各级宗法封建执政者往往贪取无厌,加剧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使社会陷入混乱当中.而子产、晏子、叔向等有识之士针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提出了不与民争利的主张.老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思潮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要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7.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律学、诗词、书画领域贡献至鉅.他直探佛教本源将信仰落实于实践,表现在生死观方面,他了悟佛教生死观的本质,突破明清以来追求死后世界的已经变异的世俗化的佛教生死观,以"了生脱死"为旨归,直指生命的超越;他外依于律学,精研行持,内归心于净土,以净土修行为证道途径;最终由安然离世实证了自己的生死观,成为后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类的郭店楚简文献的出土,为百余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出土文献资料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9.
张载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论证阐释"性与天道合一",并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启教后学,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作为其最终目标追求.张载在实现其本体与价值的沟通,从而构建其社会伦理和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极具匠心地构架起了一座天人感通的理论桥梁.这集中体现在张载 "天人合一"学说背景之上的"感通"论中,涉及"感而遂通"、开塞通蔽、性命贯通、变化气质、诚明互补等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利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工具,对教学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与"学"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仅对本课程教学有益,对其它课程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