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字义行废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词义是现实现象的反映。汉语的词是用汉字记录的,书面的形式是一个一个的方块汉字。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的关系一般是统一的,所以研究古汉语即以字为研究对象。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解的对象就是文字。这是一部“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见王念孙《说文解字序》)的书,说字形,明声音,解字义。解字义正是训诂工作。许书成于东汉,到清代段玉裁替它作注,中间相隔一千七百多年,社会发展了,语言文字也随着发展,字义自然也随着发生变化。许书以收小篆为主,所以说解字义是根据小篆,而所说皆本义。段玉裁作注,于字义部分多有阐发,值得注意的是他常常注出某义行某义废。行废之说,根于文字本身,也缘于社会发展。根据《说文》,本于文献,参照段注,字义的行废,可得数例,分说于后。 (一)字义未见或少见经传而废例有些字的本义不见文献语言,因而本义便自然地废而不行。殿《说文》:“殿,击声也。”段注:“此字本义未见。”殿训击声,文献未见  相似文献   

2.
汉字的性质、特点与汉字拼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汉字的性质、特点与汉字拼写紧密相关,同时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汉字是一种拼形文字,即以象形字或其他独体字为基本图形,通过图形拼合的方式来达到记录汉语的目的。由于基本图形多为形义统一体,所以,汉字的意义一般可由图形拼合表示出来。无论会意字、指事字还是形声字,其字义的表示都是通过图形拼合的方式实现的,而占汉字百分九十五以上的字是会意、指事、形声字,所以,认为汉字是一种拼形的文字是有充分的根据和理由的。作为一种拼形文字,汉字有如下几个特点:(1)表意的直接性;(2)图形的整一性;(3)结构的立体性  相似文献   

3.
我在40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曾进行了多种教法实验。实践结果告诉我,讲规律教学法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最佳方法。五十年代的初期和中期,我用传统教学法,象私塾教师那样:“先生讲,学生听,先读字音,后讲字义。”念一句文言文,随口译成现代文,然后叫学生把原文和译文都读熟或背诵。结果,考课文中原句,多数学生都能考80分以上;如果,把课内学过的活用词和特殊句  相似文献   

4.
用旧词音来称说新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音义结合体(新词)时,有些是对旧词音的“借用”,有些则是对旧词音的“沿用”。由于文字的历史远远晚于语言的历史,很多词音借用发生时,其实并没有相应的字形借用立即伴随发生,而是要等到文字诞生之后才会发生“跨时”的伴随性文字借用。正如文字系统中有字形的借用、分化、合并,语言系统中也有词音的借用、分化和合并。  相似文献   

5.
识字教学必须遵循汉字本身的构造规律。对字形的分析不能违背汉字的构形本意。汉字具有很强的表义性 ,通过形体结构把握字义应为识字教学所重视。另外 ,识字教学中也应利用同源字具有音近义通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表意性极强的文字,就是说可以从字形上考知字义,进而了解它所代表的语言中的词的词义。在造字之初,这种联系尤为密切,因而,“以形说义”成为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随着汉字的运用及其形体的不断变化,“以形说义”方法的局限性也就愈加突出。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汉字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看,汉字越是走向成热,它的形体的抽象性越来越高,表意性越来越差。在几经演变之后,汉字的形体与字义之间一望而知的关系便被蒙上了迷雾,同时,人们的认识在加深,语言在发展,词汇在不断地增加,文字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心.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心,就是针对文言文的特点----半门外语,把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客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学习字词句,也是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训练重点).这样讲,也许有人会说,翻译课文的过程不就进行了字、词、句的学习了吗?不一样.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8.
汉字作为表意系统的文字,具有难读、难认、难记、难写的特点.正因如此,在我国从古至今的识字教学中,都把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和运用作为四项不可或缺的要求予以强调.在四项要求中,“读准字音”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因为它是其余三项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藏文是拚音文字,一般藏文字典词书通用的编排形式,多按字形来排列顺序。首先是以三十个字母为部首,以三十个字母的顺序为顺序。其次在每一部的内部,也按字形为前后排次的依据。当然也有按字音来排列的,如同音字典。也有按字义来排列的,如章  相似文献   

10.
“字本位”的提出是对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的认识的重要转折,但字本位强调的应该是词汇教学中对单个字的重视,而不能忽视或排斥词的教学。大量不能单独成词的汉字的存在,字义的不确定性,以词为单位的阅读认知,都使汉字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根据成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汉字教学应是两个层级的分析型教学:对合成词内部结构的分析,对单个字内部的部件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最初我是在语文课堂上无意中跟孩子们提到这个“链”的。当时是在教学由一个生字引申出的一组形近字“辨、辩、辫、瓣”,这样的形近字学生往往分辨不清,容易写错。教学时我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辨别,认清每个字的字形和字义,做到正确使用。当时我是灵机一动,随口说出来的:“你们看,咱们现在不单是学会了一个字,这样连起来就是一串字。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解并阐释了“斤”“舍”两个字义序列。“斤”的语源意义是小,其字本义是斧之小者((?)了):“舍”的词本义是放下,其字本义是发布。这两个字的字本义都是词的引申义,而不是词本义或语源泉意义。由是观之,一概以字形为依据,一概以字本义为词的初义,是违反历史主义原则的方法论错误。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除了熟练掌握《教学大纲》里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外,还应该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通假字等文学现象。通过对历年高考尤其是2014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文言实词的分析,概括出关于文言文实词的几种突破技巧:借助语境法、课本推断法、通假字法、词性判断法、成语法、字形推字法。  相似文献   

14.
国家教委和语委曾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师范学校普通话的普及、巩固和提高工作.”普及、巩固和提高的基础应从正音正字做起,然而,汉字总数太多,通用汉字就有六八千个,常用字也有三四千,笔画较多,结构较复杂,字形相似的多,同音字、多音字较多。这样,就给正音正字训练带来很大麻烦.尽管如此,在正直正率训练时.若能采用一定的方法,也会收到很大成效的。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正直正字训练的目的就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因此,训练时就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抓住拼音的规律,克服方音,规范字音.拼…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体,字形、字义与字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由于“上古之世,未有文字,人之言语,以声达意。声者肖乎意而出者也。文字既作,意与声皆附丽焉”。正如戴震所说“文字、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关于这个问题,陈澧也有过这样的论述: 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  相似文献   

16.
注释杂记     
清戴震有几句话是很著名的:“经之至老,道也;所以明道,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由文字以通手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造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然而他在《毛诗补传序》中又反过来说:“余私调《诗》之词不可知矣,得其志则可以通乎其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批评说:“戴氏能分见两边,特以未通观一体,遂致自语相违。”“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初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庶得以定某句…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注意从两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手抓基础,即抓基本技能的训练;一手抓提高,即抓思维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最基本的就是训练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抓字、词、句的落实。离开了字、词、句的理解,阅读古代文学的能力便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花很大的精力,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义,  相似文献   

18.
华夏的由来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相似文献   

19.
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识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有必要让学生识读一些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笔者因此收集了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包括作业、练习)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壬、■"字形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当前的应用层面提出字形规范统一的设想,以期为当前的汉字字形规范提供参考。从字源看,"壬"应写为"■",但历代字书中写为"壬",是为与"王"加大区别度;"壬、■"是形音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形很早就混同,字形本身已不具备区别字义的作用;在海峡两岸现行汉字的实际运用中,都出现"壬、■"混同的现象。从文字部件简化优化的角度出发,建议将"壬"确立为标准字形,将字源含有"■"的字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壬"同形,一部分与"王"同形。同时,也梳理了"任"与"仼"、"呈"与"■"的字形字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