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适在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戏曲的批判和对李渔戏曲的肯定,都出自于剧场性这一戏剧的根本特性。胡适认为李渔戏曲特有的曲折而充满矛盾纠葛的情节,性格丰富复杂的人物,恢谐风趣的宾白,对生活和人情的细腻体会,决定了李渔戏曲是活的文学的样本。胡适这种客观和充满学理性的态度,决定了他在五四时期的戏剧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李渔作为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戏曲理论家,在剧本创作、场上表演、导演理论和演员培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在其所著《闲情偶寄》中,他从生源选择、师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戏曲演员的培养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优待戏师、重视文化、解明曲情、规范宾白、重视经典等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这是我国古代关于戏曲演员培养最全面的论述,彰显...  相似文献   

3.
李渔戏曲理论由《闲情偶寄》中的《填词部》、《演习部》、《声容部》构成,被后世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最系统、完整的戏曲理论。李渔也被杜书瀛先生称为"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对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地深入探讨,认为李渔戏曲理论是以"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舞台表演为旨归,建构起了由剧本、演员、观众、舞台等戏曲表演元素组成的以编剧、演剧与观剧为一体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从而揭示出表演是李渔戏曲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李渔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戏曲理论家和创作家,他以文人兼商人的身份,把戏曲的娱乐性与教化作用相结合,其戏曲理论从结构、词采、音律等方面进行论述,突出了戏曲的商业性质。李渔的戏曲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的创作和实践经验,具有独创性,在深度和完整性方面都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5.
骆兵 《南都学坛》2004,24(3):65-68
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体现于其所作《闲情偶寄》中。《闲情偶寄》的传播渠道首先是刊刻印行销售,包括翻刻与伪刻;其次是朋友之间的分送赠阅、作序评点或阅读交流。李渔戏曲理论在社会上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后人的戏曲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后人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从朋友或者一般读者,同时代人或者后人的序跋和戏曲理论著作当中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高峰。他提出的“三美”说,对戏曲本质及功能的看法相当全面,兼顾到戏曲的真善美三个方面,突出了戏曲的审美特点,可视为李渔对戏曲的总观点。他将结构列为剧本的基础,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这是他戏曲美学的主体。同时,他对戏曲语言有独到见解,十分强调戏曲剧本的表演性,要求创作戏本时充满“机趣”,多为导演与观众“设身处地”。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般认为李渔“卖赋以糊其口”、率家庭戏班干谒权贵之门“打抽丰”的做法是其品性低劣的表现 ,作者则认为李渔商业化的戏曲人生之路既与他内在的秉性有关 ,也与他的人生历程及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背景有关 ,他商业化的戏曲创作追求是他仕宦之道破灭后力求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一种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8.
李渔(笠翁),这位17世纪的通俗文化大师,在戏剧、小说、出版等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三百多年来,他始终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并因此而影响着后人对这份珍贵遗产的继承。为了把李渔研究引向深入,有必要回顾过去人们对他的评价,进而比较全面地认识他。  相似文献   

9.
10.
李渔的<曲部誓词>其实是以发誓的极端方式,证实了艺术创作以虚写实、以幻写真这样一条法则.其所谓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已经意识到传奇作为戏,既有它的寓言性、无实性、假定性的一面,又有它十分真实、可信的一面.李渔的戏曲美学尽管着意虚构,但突出强调传奇创作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中固有的人情物理,强调表现真情,并视其为创作能否成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城市,士人与市民阶层文化趣味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衍生出一种雅俗交融的戏场格调,在此语境中产生了李渔的戏曲叙事观念。李渔对戏曲审美意蕴的主要要求是机趣,机趣的突出特点是机智诙谐而意味深长,它融合了文人的才情与市民的智慧,是晚明文人重趣的人生态度与文化趣味在戏曲理论中的表现,反映出新的时代文化特征。李渔自觉地在戏曲创作中追求雅俗同欢、智愚共赏的格调,将机智和才情隐藏在诙谐中,滑稽笑闹消解了现实世界的紧张与沉闷,精心结构的故事在戏场散布欢快,实现了文化心理的公共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李渔强调创作传奇要严守音律之"法",即带着镣铐跳舞.艺术家正是在这一"残忍之美"的创造之"苦"中,享受到生命的欢乐与美.这应是李渔戏曲艺术辩证法的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13.
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神引”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李渔在他的小说戏曲创作中 ,呈现出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铸成了他小说戏曲异形同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李渔小说戏曲的“神引”式结构。这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明清小说戏曲作家的一种共同的创作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14.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戏曲中以令人发笑的科诨来构建他的戏曲中的喜剧性情境,形成李渔戏曲独特的喜剧性品味。李渔戏曲《风筝误》中科诨的主要特点是:人物上场时自述式的滑稽语言和动作,属于与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科诨,往往采用外交流系统与观众直接对话;每出之中的人物之间的科诨,大多与故事情节结合紧密,构成喜剧性情境,属于内交流系统;李渔以谐音、谚语、熟语等方式构成科诨之"诨"。  相似文献   

15.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了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6.
在梳理李渔作品在国内外英译及传播概况的基础上,采用王宏提出的开展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从作品素材因素、译者选材因素、读者认知因素、社会伦理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李渔作品在国外备受译者译介而在国内英译仍为数较少的原因,最后呼吁国内更多学者、译者加入到研究、译介李渔作品的队伍中来,扩大我国典籍英译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7.
明代“本色”论众说纷纭,且不能完全抓住实质,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戏曲的舞台、观众、戏剧结构等问题,且多是就事论事,仅在曲辞风格的雅与俗等层面探讨曲辞的本色。李渔所提出.“机趣”的“无断续痕”、“无道学气”,能把曲辞放在戏剧的大环境中,从戏曲的叙事性和舞台性等方面突出了戏曲曲辞的本体特征。这是对明代以来“本色”论的开拓与总结。  相似文献   

18.
李渔以戏曲、小说创作及戏曲理论奠定了其文学史地位,其诗名反受遮蔽而不彰.李渔诗歌流畅浅近、清丽绮艳,颇有意趣和特色,呈现出宗中晚唐的趣向.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李渔的思想经历和文学创作理论等是形成这种趣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人们重视李漫的戏剧理论,却轻视他的小说创作,这对于文学研究无疑是一种缺憾。由于李渔传世的戏剧作品并不多,所以他的创作理论更多地体现在短篇小说之中。李渔的短篇小说创作较早地表现了文化审视的自觉精神,对封建本季封建家庭关系和社会人情关系的畸形与霉变,作过深刻的批判,对资本主义萌芽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生动的表现,因此,具有独特的社会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戏曲为“小道”、“末技”,常常依仗国家意志和法律手段对戏曲动辄排斥或者禁毁,使得戏曲难以登阶入室,跻身文学艺术大家庭的殿堂。自宋代以来,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呐喊、正名。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绵延不绝。其中,明末清初的李渔是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中的典型事例。李渔克服“穷骨”、“恶岁”、“砚田糊口”的生存困境,敢于直面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为戏曲身份认同矢志不渝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古代戏曲身份认同为近世王国维为戏曲正名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